分类: 语文教育随笔 |
“师笔不辍”的杂感
我一直主 张老师要做到“四会”:会上课,会命题,会读书,会写文章。前三项老师们并不生疏,当然要做到“会”,那也并不是件容易事。好在天天在做,总有“会”的一天。写文章就并不是都爱做的事了,不少老师把写文章当作“份外活”,认为那是“摇笔杆”的事,自己是教书而不“摇笔杆”的老师。教书而不“摇笔杆”,实在是一大缺陷。
语文老师如果自己不写文章,就不要去教学生作文;其他老师如果自己不写文章,就不要去教学生写科学小论文。你没有写的感受和心得,仅凭僵化的说教,怎能让学生写得有理有据,写得有情有趣?这正如理科老师,自己不演算题目,又怎能让学生体会解题渠道的曲折多变,领略解题思维的奇妙玄机?
不要以为文章都是闲暇中的产物。愈忙,愈有积累,愈有感受。积累得多,感悟便多,把这些感悟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就是文章。老师的文章,大都与教学有关,所以一般不会是供人把玩的“闲”文,教学随感点滴而已,不必刻意地打磨其形。如果兴趣所致,吟诗作赋,那另当别论,那就要字字推敲,句句出彩,“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长篇大论”,是夸奖文章写得好,我看,“大论”不一定出自“长篇”,《岳阳楼记》不长,却有宏论。或许我写不出长篇大论来,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酸。能写长篇自然不错,若长而无“论”,或“论”而空泛,那还不如写得短小。有的老师常被人家的长篇大论吓着了,看人家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于是颇为自己的千字文而汗颜。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你或许会发现,你的千字文说不定正是浓缩的精华,因为你写的是自己的心得,而不是在重复演绎和放大别人的观点。
我提倡老师勤写“教学后记”,我看过一些写得十分精彩的“教学后记”,每篇不过三五百字,但那里面不乏“独此一家”的珠语妙论。那是灵感的一瞬,是智慧的一闪,迅速地记录下这若干个一瞬间、一闪念,使不经意变为有意,把实践提升为理论,便是一笔属于自己的教学财富了。我于是想,把若干篇“教学后记”汇集起来,一定是最生动的原始创作,有哪一篇拾人牙慧的“长篇大论”可以媲美?
写教学随笔类文章,最好一事一议,有理有据,简洁明了,从容道来。这样,写得轻松,别人也读得亲切。作者与读者犹如席地而坐,娓娓而侃,自由交流,多几分自然,少一些隔膜。有人以为写文章就要“拽文”,就要“摆谱”,以显得高深莫测。其实,能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那才是智者,才是高人。把极简单的道理硬整得莫名其妙,晦涩难懂,玄而又玄,其实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每读这样的文章,总觉得作者好象是故意与读者为难,让你不知所云。待终于弄懂之后才发现,原来竟是一些大白话。何苦呢?
写文章免不了引用别人的言论,尤其是大师们的言论。我的做法是,引用决不太多太滥,点到为止。因为此文是我在写,引言必须为我服务,能印证我的观点足矣。有人喜欢大段大段地引用,好像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做资料卡片,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反倒成了引言的论证材料,本末倒置了。千万别做引文的奴隶,要做引文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