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置业捂盘惜售 |
分类: 地产博文 |
其实,上述怪相不算什么,我们对与房子有关的任何现象都应见怪不怪。当前的市场形势令人咂舌,房价的走势并没有明显逆转的迹象,相反,稍受追捧便“登鼻子上脸”的楼盘大大存在。开发商的推盘方式更是耐人寻味,比如,同时开工的、达到预售标准的4栋楼本月推两栋,下月推两栋,前后的每平方米差价却可达千元甚至数千元。这其中,有可能是同时办理的预售证,也有可能是故意延期办理后推楼盘的预售证。不管是哪种情况,开发商都理由十足,因为这是人家的自由。过去是只怕卖得慢,现在是就怕卖得快。喊了一段时间的“严厉打击捂盘惜售”,可是针对目前还不明确的打击标准,各种各样的捂盘惜售继续着。
更绝的是,有的开发商明着告诉各位,这先推出的、属于“不捂”的部分楼宇与后推的、捂盘惜售的部分可是同时入住的,也就是说,它们其实属于一批,由于在时间上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将来如果交易,市场价基本也不会有差别。也就是说,购房者接受到的信息是,谁先抢到开盘时最先推出的单元,谁就“赚大”了。于是,恐慌性购买成为时尚,售楼处成了商品房施舍站,购房者成了可怜的抢房人,开发商由宏观调控初始令人同情的“弱势群体”重新上位成强势,商品房市场的卖方市场特征史无前例。
有些简单的道理永远适用。囤积居奇就是一例。对于商人来说,如果有囤积居奇的肥沃土壤而选择不囤积居奇,那也是奇事。当前,来自政策和市场层面的信息都很容易让开发商做出囤积居奇、捂盘惜售的选择。
一直以来,房地产调控并没有从抑制需求的思路上离开过。从抑制投机需求、过度需求角度出发的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首付、贷款利率的政策对打击炒房的确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对开发商的销售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也暂时不会改变商品房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国土资源部重申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总量不得低于住宅用地供应总量的70%的政策,在让人看到政府解决住房问题坚定信念的同时,却也令人心存一丝隐忧:如果相关配套规定与划分标准不及时明确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大多数人将被割裂在这“70%”以外的局面。巨大的需求洪流冲击更狭窄的商品房市场闸门,商品房市场房价将会更加疯狂。
土地供给方面继续严厉路线。以目前供需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北京为例,尽管北京十月份将有10宗土地入市,土地总面积达102万平方米,但大部分位于城八区外,城八区内的住宅用地放量很少。购买主力区域内的土地供应继续吃紧,无疑继续为开发商的捂盘惜售提供了支撑。
在开发商有意无意营造的市场恐慌氛围中,就连诸多业内从业人士也不敢轻言房价走势,这种看不清的形势更加助长了市场恐慌。很多坚持在高房价面前没有买房的人觉得自己真得被某位“大腕”不幸言中了:“没买房的人都亏了。”毅然乃至“大义凛然”接受强势卖方市场的事实,苦求一套商品房的主儿到现在为止还没后悔。如果说中国正在经历着资产重新定价兼洗牌的过程,那么资产类价格上涨并再度拉开一定的财富空间是必然的,但是以当前这样疯狂的速度进行下去,不得不令人担心。谁能肯定目前的楼市不是透支了未来的增长?而开发商通过捂盘惜售疯狂涨价的行为夸大了这种透支风险。
在打击捂盘惜售、监管房地产市场销售方面,上海市的举措恐怕是最严厉的,效果如何,还在检验中。而其他热点城市,如果还是这么不温不火地下去,商品房囤积局面会更加严重。看来,如果土地供给上确实不愿作文章或者没有文章可作,那切实严厉打击流通领域的捂盘惜售现象,应是治理目前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