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地产政策以讹传讹何时休

(2006-07-10 10:45:04)
分类: 地产博文

宋朝人俞琰在《席上腐谈》一书中有一句话:“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这就是有据可考的“以讹传讹”的来历。由此看来,以讹传讹在中国素有“传统”,可谓屡知其错,知错不改。而以讹传讹的事情在过去发生在文化、社会领域为多,现如今在网络博客和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之下,反而更加令人啼笑皆非地被“发扬光大”了。

日前一则新闻广为流传:一位房地产业内权威人士在博客上透露,建设部将在最近下发关于楼市调控“九部委十五条意见”房地产调控细则的补充意见,关于“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新建项目70%以上比例”的说法将有最终定稿。具体为,套型建筑面积将大体回归为通常讲的建筑面积,70%的比例限制可视地方具体情况定为单个项目控制或者城市总量控制。据该人士博客内容透露,文件全名为《关于落实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甚至连文件编号都已经明示,即“建住房(2006154号文件”。

该报道还说记者致电建设部和财政部相关人士,基本证实了这一消息。

政策敏感期的人们更加敏感了。可是随后又有媒体称拨通了建设部宣传处的电话,宣传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明确表示,网上的这条新闻她没有听说过,而新闻中提到的建住房154号文件,她坚称目前没有接到任何文件,也没有听说建设部存在这个编号的文件。”

敏感的人们傻眼了,继而麻木了。

 

本着两个独立信源才能证实一条消息的原则,显然前者的报道令人质疑其真实性。从话语泛滥、法律监控无门的博客上得来的消息,也可以做成新闻,恐怕是网络时代的独特产物。即便是“业内权威人士”,即便是言之凿凿,也无从考证其真实性。但是话说回来,媒体如今已经不再“墨守成规”,捕风捉影才能抓到眼球和第一手消息已成大众媒体不成文的行规,哪怕事后被证伪也无妨,毕竟当初用了“据说”,如今翻案可用“但是”。后者的报道也成问题,一位宣传处工作人员的话就可标之为主管部门的说法,亦难服人

 

于是,关于这些政策说法,尚在猜测之中。其实,对于一个热点行业的政策猜测本没有罪过,但那位权威人士显然不是在猜测,而像是在非正式发布了。对政策的非正式发布也不是第一次了,此前数次“某部官员”的非正式场合的发言屡被媒体冠为“某部称”,类同此理。然而我们担心的是,每当一个媒体“捕风捉影”的消息发布,官方就会以不同方式站出来辟谣,可是辟谣过后,民众最终发现其实所捕之风、所捉之影其实是存在的。这样的结果是,民众讨厌媒体乱说,官员不敢对媒体明说,媒体最后无话可说只有编话说。这一过程中,媒体的饭碗越来越难端,因为愿意对他们说话的人少了;政府部门的权威越来越削弱,因为大家觉得政策也就那么回事了;民众越来越麻木,因为可信的事也变得不可信,也不知道谁可信任。

孔子说:乱之所生,言语为阶。这话一点不为过。在这些以讹传讹再传讹的事件中,受到损害的是民众的信心与社会的信誉,最终危害的是更为广义的空间。在一个没有赢家的循环中,始作俑者不应是专家和权威人士,推波助澜者不应是媒体,而我们的政策部门也应负有严控信息渠道、勇于承担责任的义务。缺少一个环节的配合,以讹传讹就恐无休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