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育儿招数都是骗人的么?(原创)

(2015-01-08 16:19:22)
标签:

育儿

育儿阶段

http://s12/bmiddle/001kyfeRgy6P1jbJ5gvbb&690 

(文:罗文娟,图片摘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老师,为什么我让孩子做选择,孩子还说我虚伪?”

“我真的已经做得很民主了,老公和女儿还是很怕我!”

这是我的博客里和现实中经常会收到的困惑,无独有偶,我也看过一位妈妈努力学习育儿知识半年后的愤怒吐槽:我们的改变是没有效果的,育儿招数都是专家写出来骗人的!!!

其实,育儿招数,即是骗人的,也不是骗人的,这是因为:育儿是分阶段的。

以上的妈妈,都处在一个重要的初始阶段:我要怎么做!

 “我要怎么做”这一阶段,首先是科普期的过程。

科普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常识性错误和盲点在这一阶段被纠正,这些新知识的看见,会是非常有效的,完全不骗人。这一阶段会有许多招数,许多知识,这阶段对一些普遍的育儿知识的重新学习过程,是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的过程,也扩大了父母的视角。

在这一阶段,我们常常是兴奋莫名的:哇哦!原来我家女儿晚上睡觉闹腾,可能是因为喜欢和她爸睡前吃甜食有关,不是孩子不乖;啊!原来我家女儿过于喜欢整理,与秩弃感被打乱有关。

同时,有了这些育儿知识,不代表你真的能做到。就象本文开始的疑问一样,在这一阶段,往往父母亲因为爱孩子心切,有了新的方向和看法后,开始迫切的使用这些育儿新招。

场景再现:“宝贝,你是选择5分钟以后走,还是15分钟以后走?”这就是豆包妈的育儿新招——“耐心”!但是,豆包妈满脸不耐烦地“耐心”着,小豆包往后缩了缩,又满脸羡慕地看着满场跑的玩伴们,再偷偷地看了看妈妈,她低下了头,就是不说话,更不用想孩子能配合着妈妈实践育儿新招了。

到了这个时候,一切的招数,都是骗人的。豆包妈真的对孩子耐心了么?从语言上听是有的,不但有询问,还请小豆包选择,可是,小豆包都明白,妈妈其实很不耐烦了,她才不傻,此时,谁选谁完蛋!

以上,可以看出来,豆包妈的改变,不是真改变,仅仅是表面的行为层面的“改变”。是知道“耐心”的重要性以后的自我强迫。

http://s16/bmiddle/001kyfeRgy6P1jg9z55df&690

这时候,就进入了育儿第二阶段:“父母亲内在探索阶段”。

心理学研究证明,会在当下引发矛盾的,往往因为我们内在有被痼化的观念,这些观念,藏伤害过我们的事件引发的“伤痕”。而伤痕,往往不是认知层面就能轻易改变的。

比如,上文的豆包妈,之所以被困在耐心和选择里,她回忆了过往,她的母亲因为非常忙,要带几个孩子,还要工作,所以,对她们姐弟五个是非常急躁的,“兔崽子还想挑三捡四”!在学育儿知识之前,她几乎就下意识地处在伤痕效应的“急躁”中,结果,小豆包的个性慢慢变得磨蹭又不安。经过育儿科普后,豆包妈谢天谢地地请回来“耐心”大杀招,很快,她就发现:自己要被耐心给磨死了。

豆包妈的场景,其实,也只做到了表面“耐心”,她的语气,表情和话语温度,无一不在告诉孩子“我很不耐烦,非常不耐烦。”

“耐心和磨蹭,其实都是“伤痕效应”的一体两面。就好像很饿的人,一有东西吃,就容易要求自己一定要吃得过饱一样,都造成了身体的不舒适。”咨询室里,豆包妈恍然大悟,她感受了自己处于急躁和“要求自己耐心”的身心状态:“这时候,背都是紧的,身体被拉扯着,腹部也有一团火在烧的感觉,心里有个声音喊,快点,快点,要来不及了!”

经过几次的咨询,豆包妈整个人缓和下来了,她感觉到不再有野兽在后面追了,而是会仔细地去体贴当下的感受,不再强求自己“耐心”了。

http://s2/mw690/001kyfeRgy6P1jktFG991&690

豆包妈开始进入了育儿的第三阶段:整合期。

有一天,她在陪豆包选礼物时,感觉到不耐烦,在连接了自己的感觉后,告诉了豆包:“妈妈现在全身不舒服,感觉到很不耐烦,昨晚11点才睡,背上象有什么在抓一样,我想早点回家了。”

令豆包妈感动的是,豆包听了后,不像原来一样,强拉着她一定要选好礼物,反而是想了想,提出愿意陪着妈妈回家,换个时间再选礼物。

这一次,豆包妈妈尝到了甜头,她在“耐心”事件里,不仅仅明白了:重要的不是用耐心去“克服”急躁,而是要穿越这个伤痕痼结点。是因为我们自身过往受伤害的经历,使得我们无法在当下贴近自己,更谈不上贴近孩子,优质育儿了。

她又继续穿越了“一定要听话”、“做不好就完蛋了”等关卡……

诗人纪伯伦在诗里说“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我们每位父母都想做一张饱满,有力的弓,有着弹力十足、坚韧的弦,所以,我们不遗余力地“做”着,同时,我们都带着过往的情结和伤痕活在当下,如果,孩子的生命之箭如果射弯了、射偏了,或许,不去怪孩子,不去责备自己,更不是我们的招数不好,而是,温和地、带着自我支持的态度去看见我们的存在状态,是怎么样影响到我们这张弓的弹性和力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