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亲子育儿法(原创)(育儿杂志已发)

标签:
育儿正念 |
http://s7/mw690/001kyfeRgy6PqkPoCRE86&690
(作者:罗文娟,图片摘自网络)
在育儿中,你是HOLD住姐,还是控制姐,是过去妹,还是将来妹?
“现在不努力,将来徒伤悲。”过去的父母是这样要求我们,当我们长成现在的父母时,我们也说:“你再不努力,将来变成矮挫穷,看你咋办?”
总之,代代下来,所有人都害怕自己不努力,害怕自己徒伤悲,更害怕自家娃不努力,全家矮挫穷!于是,我们从小要孩子,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长大了,绝不能做普通青年,至少要做有为青年。
可惜,现实总是赤裸裸地打脸,你就是现在这样的糟心爸妈,孩子就是现在这样的熊孩子。
说半天,举世闻名的问题出来了:那咋办?
今天,要说的是:啥也不办,正念育儿。
一说到正念,接触心理学的会说,哇,太高大上了,俺家“瘦”不鸟!对佛学有误解的,可能会说:俺家培养有为青年,不培养整天打坐的大德高僧!
如果这样看,你就OUT了,正念并非高大上的打坐,正念这个名词来自于佛学,同时被西方心理学结合后,形成了一种非匮乏倾向的,而是发展视角的,当下的观念,正念认为:认训和接受目前的状态,仅仅了解它,不要评判它,如其所是的,轻轻接触它,这样,能打开一个新的生命视角。生活中,时时刻刻处处,皆可正念!特别是应用在育儿方面,因为孩子本身具有当下性这个特点,越小的孩子,越能够活在当下,正念育儿,特别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念就是:一、如娃所是,不自以为是!
场景重现:
晚上,挂钟指到了8点,羊羊放下手中的笔,就往零食柜溜去了!
羊羊妈妈生气了,羊羊妈妈很生气,羊羊妈妈知道自己生气了,羊羊妈妈知道自己很生气,她说:“羊羊,我看到今晚,你第二次跑零食柜,妈妈很希望你能够一次就把作业做完!”
羊羊:“妈妈,我很累了,其实想休息会儿!”
妈妈想起来,最近期末考快到了,白天经常要模拟考好几次,妈妈问羊羊:“考试时,其实有点紧张,比平时上课累,是么?”
羊羊松了口气,告诉了妈妈……
这就是正念状态的父母,看见孩子当下的表现,并描述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现,不猜测,不定义,不评判,同时明白自己不知道孩子的状态,并且发出了沟通的申请。
其实,许多的娃,会做很多父母亲受不了的事时,是有他自身的原因的,很多状态甚至是需要父母亲帮助的状态!
而很多的父母,在未弄清当下的状态时,就一堆的猜测、定义、批判、命名全来了:“我知道你就是不想学习吧!”“我知道你就是不上进!”“你将来肯定没出息。”
父母亲如果自以为是,自以为了解孩子,用过往形成的观念去预测孩子,去定义当下,那么,其实就封闭了当下鲜活的孩子和沟通,造成了一种状态:我们的眼中没有孩子,只有我们过往形成的观念和教条。这样一来,恰恰引导不了孩子,全白花功夫还不算,这些细小的伤害,让孩子感觉到父母不是理解自己的人,父母亲不可亲近,也不可交流、沟通。孩子往往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孩子沉迷于游戏的一大原因。
而本文里的羊羊妈妈就是正念亲子的受益者:在这次沟通里,羊羊告诉她这学期以来都容易饿,她非常庆幸没有当羊羊肚子里的蛔虫去猜测羊羊,而是正念地看见羊羊,正念地表达了自己,引发了一个好的沟通,使得她明白了羊羊可能需要父母亲支持的地方,过了几天,羊羊妈在医生那儿知道羊羊因为忘记吃打虫药,肚子里长了蛔虫,所以,羊羊才特别容易饿!
正念就是:二、如己所是,临在当下
育儿出偏的一大原因还在于,我们一定要是好爸爸,好妈妈,完美妈妈,圣斗士爸爸
我们要给孩子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好用的,还有亲子时间不能少,旅游时间不能少,甚至别人家娃比我们家娃多吃一次肯德基,都让我们自责不已。
但我们实实在在是爹生的,娘养的,我们的过往,对我们有限制,我们会生气,我们有不能够。所以,正念育儿,就是如己所是,临在当下。
当父母明白了自己当下所是的状态,临在当下,才能真正给力地育儿。
场景再现:
公园里,鸽子房边。
明明非常生气了,可是,熊仔妈还在忍着,因为她想起了昨天刚看的育儿书严重告戒“不能对孩子发脾气!”
5岁的熊仔继续在地上熊着,一拱一拱地,玩蚯蚓爬爬游戏,注意,是公园里的泥地上!
一分钟!熊妈怒火PK告戒中……
二分钟!熊妈告戒PK怒火中……
五分钟后怒火完胜!啪,一巴掌过去,熊妈PK熊仔完胜!熊仔哭得泥土混着沙子花了脸,熊妈不由得也红了眼睛,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就出来了!
这就是父母在拒绝当下,以目标、规范为导向而远离自己的状态下非常容易造成的一种状况。
特别是在这种拒绝当下,以目标为导向的育儿里,父母经常是用目标作为自身动力的,这种外在的动力有个特点是:不合一,父母经常是软弱的,给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
而正念状态下,则完全不同。
父母亲处于我感受,我表达,我需要的状态,而且,这种表达会非常丰富,能够与感受相连接,而丰富、带着感受的表达,恰恰是孩子的大脑最能接收的。
★科普:神经心理学研究里发现,儿童的大脑发展,是从下到上的发展,从爬虫脑到情绪脑到皮层的发展。5岁内的孩子,就处于情绪脑阶段,这时候,父母亲的沟通里,如果有情绪和感受的表达,就特别能和孩子相连,而“应该”“必须”“一定”这类的词,是皮层脑的用词,亲爱的,孩子还没长到这儿呢,说了也白说。他是不理解你为什么应该必须一定这么急的。
就我的亲身体会,我着急时如果说:“棉朵,我们应该做个好孩子!要回家了。”这样说的效果非常差,她根本不怎么理会这种句子。而我说的时候,也感觉到很空洞。
但是,我着急时正念地连接到自己的着急再表达:“棉朵,妈妈现在非常着急,胸口象有50只蚂蚁在咬,我一分钟后决定打马回家!”
很神奇,这样完全不共情孩子的第一句,孩子都能听到,而恰恰是这一句完,我往往就能够真正的开始共情到棉朵了,比如,接下来我就能够很自如的看到棉朵的需要了:“你认识了好几个小伙伴,他们都没走,我们要走了,好可惜,是不是?”这时候,我注意到自己表达的时候,会感觉到充实,有力,而且坚定,而棉朵往往也能明白过来,还能够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妈妈,明天上午还要来玩,我和他们约好了!”
这样的正念亲子关系,让我从应该和不应该中走了出来,从逼自己和逼娃中走了出来,走到了亲子的整合频率里。
正念就是:如当下所是,不惧过往,不畏将来!
孩子,就像小溪,家庭,就象是溪边的森林。小溪注定要流向大海,而森林,则给了小溪滋养。
一个家庭的正念,就是对整个家庭,有一个如是的观照,这包含了对家庭当下的财力、物力、人力的明了,对家庭的渴望的明了、对家庭的恐惧的明了。
但是,在许多家庭里不是这样,很多家庭因为家庭本身的创伤以及对未来的担忧,使得家庭不但未能够成为小溪边的森林,而是成为了小溪的抽水机。
来自过去对当下的覆盖:因为“我没读个好大学,所以我没有好工作,所以,我儿子一定要读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
来自未来的担忧而对当下的覆盖:“如果孩子不努力,将来我们老了,他一个人负担好几个人,多可怜啊!与其将来可怜,不如现在努力”。
来自周围的对当下的覆盖:攀比,从众的心态,社会导向中未被审视的不良心态的传染。
有多少爹为了个才艺把娃揍个半死的?有多少妈为了孩子学英语,逼得孩子想把书吃下去的?有多少家庭为了孩子的教育,折腾得鸡飞狗跳的?特别是一些口号和社会导向里,竞争、淘汰让爸妈们心惊肉跳,不知方向!
以上这些,是一个家庭中的主要的三类非正念状态,把未来和过往压在当下,使得当下的负担沉沉,抽取着孩子的生命之力,覆盖着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动力。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早早地,被剥夺了童年时代,孩子特有的与自己连接紧密的阶段,孩子被扯出了与自己内在生命力中心的内在保有和连接的过程。
这会出现两个成长方向:A他花一辈子的时间,试图回归到自己内在隐约的方向和动力上,比如许多文艺青年和2B青年完全不顾社会和世俗,不遵守社会的规则行事,这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更别提人生成就了。
B他永远忘记了自己,心中只有成功和社会规则,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早就功成名就,走“白骨精”路线,同时,不久就受到身体内部的规则的惩罚,早早成为“过劳死”的领军人物。
如果人生不被过往覆盖,不被未来的恐惧役使,不被周边牵扯,那么,人生在当下就是俱足和简单的,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这样的人生,又恰恰是发展性的,丰沛的成就性的人生,不是烟花,也不是暴发户。而是踏踏实实地,生活。一个家庭,如果能够理清当下,如当下所是,全家协调一致后,形成的动力会是和谐的,孩子也会得到这个动力的滋养,再加上父母亲能够如己所是,如娃所是地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发展的亲子关系,那么孩子的成人成材,是必然的事,就象一条小溪,一定会流向大海一样,并且一定能够流向大海一样自然。
简单又复杂的正念
正念的亲子关系,就是我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是什么,我的需要是什么,我的身体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而亲爱的,你当下的感受和想法,你的需要是什么,你的身体有什么不舒适的地方;第三:我们大家的需要是什么,我们中间迷漫着什么样的情感?
正念亲子很简单,同时,也不简单。
简单在于——正念就是,我们吃饭是吃饭,睡觉是睡觉,学习是学习,高兴是高兴,不高兴是不高兴。
正念育儿的简单技巧就在于:和孩子玩时,清出空间来,和这个小生命在一起。这样的育儿,就是优质的育儿,一分钟,都滋养娃。
所谓清出空间,就是指,我和孩子在一起时,我就和孩子在一起。只要能和孩子一心一意地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比如一起读故事,一起逛公园,一起种花,一起缝布娃娃,这,就是正念亲子,这,就是优质育儿,一分钟,都滋养娃。
操作程序普级版:注意自己的呼吸,带着觉察,告诉自己,接下来是亲子时光,我和孩子在一起,带着觉察呼吸(干脆就深呼吸)5次后,依次找到身体的以下部位:脚、小腿、大腿、臀部、腰背、腹部和前胸、手掌、前臂、大臂、肩膀、脖子、头皮、五官和面部表情,再进入到平时的场景,注意看看,你是不是和平时就有了些不同,当然,这个过程和正念的能力,是需要练习的,唯一的秘诀就是:重复。
在心理学测量依恋关系质量的量表里,有一条是:每周和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很多的妈妈都填上很多的时长,但其实却不尽然。现有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出现:其实,爸妈表面和孩子在一起,其实是和微博在一起,和QQ在一起,和微信在一起。
我看到在游乐场里,一个五岁的娃好不容易画了一张画,边上刷微博的妈终于有反应了,马上“啪”“啪”两声拍好照,就传微信上去了,然后就继续刷微信,看看别人家的娃,别人家的家长有啥反应,有啥跟贴,有没有粉,有没有多关注,孩子只好无奈地继续画画。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而是非常普遍了。
科普:心理学里有一种环境叫“无反应”环境,常常是指那些得了抑郁症(或者重度的精神问题)的父母教养下的孩子所经历的环境。无反应环境经过婴儿追踪,比暴力环境还伤害孩子。长期呆在无反应环境里的孩子,往往反应较慢,心灵不丰沛,空洞,同时自我调协的能力较差。容易导致物质成瘾和药物滥用。
在这里,就进入了正念的不简单处。
大多时候,确实不是家长不想要和孩子在一起,而是许多念头和欲望,烦燥、担忧之类的感受控制着爸妈,这时候,就建议引入第三方来帮助家庭的正念亲子了。比如找咨询师去看清这些无法自控的欲望和感受,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爸妈,犹其重要。
育儿真的不需要做个完美的妈妈,圣斗士的爸爸,我们真实的,临在地,当下的,正念地,和孩子在一起,当我们的眼中,有孩子时,孩子的心中,就有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