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爱育儿、亲子育儿 |
http://s15/bmiddle/48b4fee5gx6CSqwFlfgfe&690
(作者:阿渺罗文娟,图片摘自网络)
那天,有事,把孩子托给婆婆带,回来时,看见婆婆带着7岁的女儿在做算术题,10以内的加法。
女儿都做对了,婆婆指着一题说,4+5=9,嗯!那5+4=几呢?
女儿开始算,举着小巴掌。
不料,婆婆又问9-4=几啊?那9-5呢?
女儿脸上做对题目的小笑容迅速冻结,进入了茫然之中,婆婆见状,继续说,这是一个题目,你要学会变通,加减和交换位置。
孩子继续茫然中,并且开始沮丧。
这件事,发生在我的一个朋友身上,朋友当时见状,走上前去说,奶奶给了好几个题目啊,宝贝已经做了第一个了,真好!
我的女儿小乖今年上一年级,第一个星期接她的路上,就见识了各式“育儿大招”。
一位妈妈接过孩子的书包,就检查,然后开训:今天你的“o”全超格了,你怎么回事啊,妈妈是不是说过三遍了,你怎么听不进去啊,怎么这么笨啊!
另一位妈妈嗓门更大,昨天叫你不要去逛街,今天书没背,被老师K了吧。你看看你,都四年级了……
这些话听得我耳孔里一阵发痒,而这些孩子,本来出校门时还象鸟儿一般的欢快,转眼间,都像霜打的茄子般,一条一条地,拖着步子、焉着小脑袋了。
吃饭、睡觉、识字、算术……这些,其实是一个正常成人的基本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只要智力正常,他们学会这样内容,就跟人会呼吸一样,是基本的,基础的,并且在这方面是不需要额外的天赋和能力的。而这些内容,又是一个孩子内在所渴望和需要的。也就是说,一个孩子,只要他没有受到阻碍,,就如同麦苗需要春雨,如同花儿自然会开放一样,孩子存在着内在的学习的渴望,以及学好来、展示自己的能力的渴望。
1+1=2,孩子终将学会,并且必定学会。就像我们的人本身,终于将长大,必然会长大,所以,这些答案会不会,这些题目会不会,不是关键,而关键在于: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给到孩子的态度和角度。
比如,开篇的朋友和我说完这事时,她突然恍然大悟,为什么她和丈夫的互动里,不管她说什么事,她的丈夫都如临大敌,而且平时对他自己的要求超级高,平时很少有放松的时候,好象时刻紧张着生活要出点什么难题给他。
对于她的丈夫来说:4+5=9做好了,没有用,因为后面还有三题,而且,他不明白,这是三题,他以为这是一题,并且,在妈妈看来“如此简单,如此应该马上就明白”的题目,他居然不会。
比如,在陪伴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留神就送给孩子的“笨”“不守时”“不会安排”“懒惰”。
在认知心理学里,这叫贴标签,孩子就象一张张空白的纸,慢慢的,就打上了这些标签,这些“笨”“不守时”“没有能力”……
说到这,做为家长的您,心疼了么?
我写到这儿时,很心疼,因为,我们每位家长,几乎,都是这样长大的。这样的成长方式,几乎成了我们看不见的“暗器”和“飞镖”,一代代的孩子应声倒下,等这些身中暗器的孩子长成大人后,他们拔出身上的飞镖和暗器,再次精准地瞄准孩子,“啊!”孩子应声倒下。
说到这,也许您开始不同意了,“我是为了孩子好”,“我是为了孩子多学一点”,我们急孩子之所不急,想孩子之所不想。(几乎每个家长都可以在这说出500次以上,省略)
以“残酷”著称的古典精神分析是这样说的:这是大人在投射内在的无能感、和不安全感,把无能感扔给孩子,这样大人就能自我感觉良好了!
而以“温暖”著称的自体心理学则是这样说的:这是大人通过“我爱你,我教你,你不会,我会,我为你着急,我考虑得比你周到”,通过“我以前没学好”所以,“你现在要好”这样的互动,在满足自己的自恋,满足自己的安全感。说穿了,大人在和孩子的互动过程中,在喂养自己“内在未长大的孩子”。
当下的情况是:孩子是从内到外,未长大的孩子;而许多成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内在饥渴幼稚的孩子。
怎么办?
自体心理学里有解决之道:孩子需要镜映和共情。意思就是说,孩子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胜任感,感觉到自己值得被爱、孩子需要镜映和共情。也就是说,成人的语言和眼睛,是孩子看见自己的窗户。你能够看见孩子身上有多少优点,孩子就能够看见自己有多少的价值和“好”。
有句通俗的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所以,请别用你的孩子多快学会1+1=2、多快学会多少个字,来证明自己了,大人们,有多少能力夸孩子、看见孩子,来这方面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