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六一儿童节:为什么我的孩子是“三好学生”(二)(原创)

标签:
365爱自我成长伤口育儿 |
分类: 亲子互动 |
http://s3/bmiddle/48b4fee5gde11c78091e2&690
那天的聊天并没结束,又有一个朋友D说:我的孩子得了三好学生。
而今天早上,我所在的医院举办“六一”表彰会,不但有很多校三好,还有一名省三好。
非常值得祝贺,这些都是孩子的努力和汗水的见证。
当然,如果只说到这,显然不符合我这个心理学究的个性。
一、
记得孟迁和武志红都曾经在博客里谈过对成绩优异的孩子的看法:成绩优异只代表,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孩子身上有超过一般的孩子的学习的动力。并不是说成绩优异的孩子,人格发展会更完整。
有一句话用在这可能有点严重,但是代表了我的观点:事出反常必为妖。
我们不看这个“必”字,我想看的是,家长,你们做了些什么,或者没做什么,让孩子有了超出大多数孩子的学习动力。超出来的部分,必然是孩子的人格动力相综合后形成的合力导致的。
二、
安妮宝贝书里,一直在重复着一个主题,可能一代安迷都有印象:一个胸口被插了一刀的男人;虫子的尸体在地上腐烂的时候,地面上鲜花盛开。
有许多生命,生命的活力,一直被一个经久不愈的伤口流泄着生命能量。显然心理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在阐释这个话题,也许,精神分析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些伤口,清创、包扎。人本主义则是让一个受伤并把伤口埋住的人慢慢的舒展开来,当他的能量开始流动时,侵入的能量被排出,伤口慢慢愈合;认知理论则是当你陈年旧疾发作时,让你看见当年的伤口是怎么样一锄锄地挖下去的;还有坑洞理论……
三、
有创伤的生命,会怎么样呢?
没有一个生命没有伤口,有时候伤口是不是就是生命本身的属性呢?就象温尼科特所说的足够好的妈妈,也只是60分妈妈。摔摔打打,恰恰成就了生命本身的弹性和稳定性。
但是,过于盛大的创伤,却是对生命力的扭曲。(最严重的当然是夭折、死亡)
终于无法愈合,然后,因为生命力本身的顽强,生命体又再次活在自己的伤口上,并且,把这种伤口活成了个人特色,比如凡高、希特勒、海明威。
也就是说,伤口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比如,很多穷怕了的人,对金钱的无限追求就成了驱动力、一个被权力伤害过的人,可能有无限的对权势的渴望。一个没办法得到母亲的认可的男孩,一直在不认可其它的女人。
先不论这样的生命在社会价值层面的功用,个人角度,这样的生命,是盲目的,就象人类的密集恐惧症,只因为一种畸形蓬勃的欲望而驱动的生命,终究会倒在这股欲望之下。
四、
终此篇,我并不想得出优秀的表现就是不好的,仅仅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能够在孩子得奖的高兴之余,看一看,这么优秀的表面后的,是不是真的,有这么自然的动力。
而且,我是非常的相信,一个人的优秀,在自然而然的舒展状态就能够做到。只是不提倡,把畸形动力的后果,当成一个标榜。
而穿越世俗的功名利禄价值观后面,我始终相信,生命有其本然的目的,生命本身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