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六一”儿童节:为什么是别人得“三好学生”(原创)
标签:
365爱育儿、儿童节育儿 |
分类: 亲子互动 |
http://s8/mw690/48b4fee5gddff9dfc8277&690
朋友A说:孩子发信息说,班上很多人得了“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我到底哪里不好,只得了**,那么低(奖项不如别人吧) 试问各位,这个问题该怎么解答不会伤了孩子的心啦??求答案...
阿渺:这就得把行为和人分开,把人的价值,和行为的价值分开,直接地说,就是三好学生,不是评价一个人好不好,优秀不优秀。而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符合不符合一定的标准
朋友B参与讨论:我觉得这要以反问的形式让孩子自己思考寻求答案,直接告诉他可能孩子还不以为然呢?举例可以这样问孩子:他们为什么能得“三好学生”,你觉得三好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你觉得你和那位得到三好学生的人有多少差距,他身上有那些值得你学习的优点?
朋友A其实是很想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的。而朋友B的办法值得学习,而这里有一点是值得商榷的:
为什么,得不得“三好学生”,就与孩子的自尊联系在一起了呢,而为什么得不得三好学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呢?
这后面,隐隐地放着一个价值观:人的价值,是由他的行为决定的。
我的视角是,人和人之间,是没有价值差距的,同时,存在着行为差距。
当价值还原为价值,行为还原为行为时,对行为的评判,就不再令人惊心动魄了,从而,人也有了自我负责的能力。
但是,现在的很多家长都读过书,往往都以为自己民主,都以为自己平和,所以,事情往往不是这样的,仔细听听从小耳熟能详的:“你听话,才是好孩子!”“你乖,才是好孩子”“这个人这么为人好,真是好人啊”,再想想自己是不是曾经对孩子说过。
在心理学里,这种论断叫个人价值条件化论断。即你达到什么什么,你才是好的,才配得到爸妈的爱。
这些词后面的价值观,全是从行为来评定人的价值观的。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泡在这样的环境里,必然会不认可自己先天就存在的价值,而把自我的价值攀缘在外物上,把一次考试、一个输赢看成了自己是不是好孩子、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的标准。
这时候,考试原本是为了测验掌握的程度,输赢本来是为了测定比赛者技巧的程度,全都异化成了人和人之间的生存之战。
所以,才发生了朱令案,才发生了各式的杀母案,杀父案。
同时,又有朋友C说:我根本不在乎这些。
这是又一类家长的倾向。
其实家长怎么可能真的不在乎孩子的表现呢,有些情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那就是,你的孩子的一些行为确确实实不如别的孩子的行为,比如,成绩确不好,也就是说孩子可能对课本的知识确实没有掌握;打人,说明孩子可能有多出来的攻击倾向;说谎,说明孩子可能没能够明确而真实地表达自己;懒,说明孩子可能行为驱动力方面受压抑。
如果在智力正常水平的情况下,孩子的表现欠佳,只说明孩子的行为模式是有问题的,而孩子的行为模式有问题,其实是家长与他的亲子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我碰到的一些个案里,基本都是亲子互动存在问题,家庭关系存在问题,夫妻关系存在问题,孩子的精力花去支持家庭的正常运转了,哪有精力来学习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