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咨询师看语言系列:定义这个“大杀器”(二)(阿渺原创)

(2013-06-03 10:36:17)
标签:

365

语言

定义

育儿

自我成长

http://s4/bmiddle/48b4fee5gde36dee7d853&690
    咨询师群里,B评价了A的一些做法,并且在A看来,B有些扩大化。

A说:“你不要定义我。”

B说:“你这是防御。”

A无奈:“你这样说,我真的很不舒服!”

B说:“自我觉察一下,为什么这么不喜欢我说。”

A怒了:“都说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说了。”

B说:“你看,你都是咨询师了,你这样,怎么可能会进步。”

这样的对话,在咨询师群里,我至少碰见过十次。

 

一、整段对话,其实都是在互相推诿责任

潜台词是:A:你造成我这样的,你有错;B:不是我造成的,是你自己有问题。

这是人间常态!

人如果自己认可不了自己,承认不了自己的价值,看不见自己当下的位置,心无所依时,必然会通过其它人是错的,我是对的来确认自己。通过推诿责任,来确立自己。

 

二、那些从小打上的“蝴蝶结

在B评价了A的一些做法,并且在A看来,B有些扩大化。

这时候,A心里的对被评价和被定义的害怕和愤怒,就被B的评价给钩了出来。

说到这,好象显得是B的责任似的。

不由得,我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幅画面:孩子小时候因为打破一个碗,被妈妈骂:“你这个笨蛋,你怎么做事的。”

妈妈“心灵手巧”地把做事方法不适合与孩子品质不好间打了个蝴蝶结,所以,当B在评价A的作法时,A感觉到了整个人的价值的被贬低。

如果A没有这些过往的情结在,其实是勾不住的。

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说,如果你内在没有这些价值关联的,别人怎么也动不了你。

 

三、“蝴蝶结”胜过“大杀器”

如果从定义和评价的角度来说,A的这句“你不要定义我”也在给对方的行为下个定义,而B还回来说“你这是在防御”又在定义回来。等于A和B在互相定义。

那为什么,我们要互相定义呢。

因为从小,我们被成年人不断地定义,而且,我们亲自体验过了被定义的痛苦,也就见识到了定义是个“大杀器”。定义对方,让我们觉得我们很权威,有力量。有上位者的风范。所以,我们一到没安全感时,就连忙使出来,就象关键时刻扔个原子弹一样。

更好的办法,是只表达自己的感受。

可是,为什么,我们甚至连感受还没有感受到,就扔出“大杀器”呢。

这可能是因为,对委屈、害怕等状态,我们在心里评定为负面的。

在小时候,当我们处于委屈、害怕的状态时,往往是大人无力给出爱的状态,我们在心里自己又打了个蝴蝶结,把委屈、害怕、愤怒与无爱状态相连接。而无爱的状态,又恰恰是一个幼年的生命所不能够承受的,没有和爱相连接,在孩子的心里,意味着死亡。

 

四、怎么应对“大杀器”

怎么回复B对A的偏向于扩大化的评价呢?

如果,我们看见B在以他从出生到现在所学的,所可能提供的角度在看A时。

这时候,就不会有这么多委屈了,A可能会试着澄清自己,或者只把B看成一个角度,A可能会说:“你是这样看的啊。”

瞬间,评价和定义还原为角度。

还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都是以自己做学到的东西来保护自己,这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生命力的展现。穿越过心理结构以后,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神性的存在。

 

五、以上这几句对话,十分精典,上面的三小段,只是从我的角度看了第一句与第二句,欢迎大家进一步看一看,这里面,有些什么“宝藏”和“蝴蝶结”。我们的心理结构里,也藏着这些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