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不安的人不会去爱
情为何物:一般来说,爱情绝不会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我们似乎都将大半的注意力集中-----在学校里,就要取得好成绩;在社会上,就要拥有崇高地位;甚至一心想挣取大量钱财,好让自己变得更丰富。然而,如果没有爱情、没有真心去爱人与被爱,就算获得了再好的东西,恐怕仍不免会为自己感到空虚……我想,在青春年华时刻谈情说爱,是一件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事。你谈过恋爱吗?有人说,近来不谈恋爱的人越来越多了。原因之一据说是:我不愿意被伤害。我相信,爱情有时候的确会伤人。但是,这也正可以出,爱情对我们是多么重要。书读得不好,我们可以骗自己:我只不过是不读罢了!钱赚得不多,我们可以说服自己:金钱乃是身外之物;在社会竞争中落后了别人,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人说:我只是因为一时没抓到绝窍……但是,如果问题是:想谈爱却不知如何去谈?那么我想,即使再怎么辩解,任谁也不可能蒙骗得过自己。因为,爱情这东西原本就是我们生命中强而有力的本能。表面看来,我们与钟爱的人相遇、相知,然后结婚、生子,创造出新一代的生命。然而,更深一层地看,这些过程其实实在在都是和我们传宗接代的本能紧密连结着。和爱情比较起来,我们对金钱与名利的欲求,确实更为强烈,但是他们也仅限于自己这一代的物质需求。另外,爱情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特质,那就是,可以从完全接纳自己当中,获得最直接的喜悦。爱情是一种别人无法取代的经验。你的爱人爱你,任何人都绝不可能取代你在他/她眼中的位置。即使你有什么缺点,或是你正被某些过去的经验所牵制着,你的爱人还是会爱你,爱你的全部,包括你所有缺点。所谓恋爱,就是自己的全部,包括个性中的缺点部分,被全然地接纳、全然地爱。所谓爱情,就是从完全的接纳自己当中获得的一种最真实的狂喜,一种前所未有、全然的容许、全然的爱的验。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有某人不喜欢自己的长像。每天一早起来一照镜子,心中一定会产生一股不可言喻的沮丧情绪。但是尽管如此,只要爱人的一句:你长得真好。那张原本连自己都厌恶的脸蛋,就已经被无条件地接纳了。容许一切缺陷的存在,近而为它们赋予正向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爱情。然而,问题也就出在这儿。正因为爱情具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力,所以一旦我们想到,或许哪一天会失去这份爱,或者担心那一天会被心爱的人所定、遗弃……,这时候我们反而会对爱情和爱人采取一种防卫性的姿态。那些因为害怕受伤而不愿意谈恋爱的年轻人,或许就是这一类人。对爱情的体验,我想主要有两种式。一是:恋爱、生命全然的喜悦、了解爱,自我成长。一种则是:恋爱、生命全然的喜悦,害怕失去爱,自我防卫。如果是前者,当然再好不过,倘若是后者,那原本应该为我们带来生命狂喜的爱情,反而会搅得我们愁云惨雾、身心俱疲,甚至还可能误将爱情视为一种毫无价值、危害彼此的经历。
害怕失去爱情的不安:嫉妒,就是从“害怕失去爱、自我防卫“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情绪。心爱的人称赞其他异性。心爱的丢下自己一个人去做其他的事。心爱的人身边出现了魅力十足的异性。知道心爱的人的过去而心生动摇。在这些情况下,我想一般人是最容易产生嫉妒情绪的。稍微深思一下,这些情绪多半与“害怕失去爱情的不安”有关聊。更简单的说,不安的内容是:他(她)是不是不再喜欢我了?是不是有条件比我更好的人现?难道是因为我没有为这段爱情尽心尽力?一段和千载难逢的恋情,为什么到头来会演变成防卫与痛苦的结局?我相信,除非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否则我是绝对找不到爱情的正确意义。当然,借由各种形式,男女之间的长期交往是可能发生的。就像世界上有许多将不安与愤怒厌抑在心里,而维持数十年之久的夫妻们,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形式而已。但是,你我所衷心向往的,我想是一种更简单的、与一个自己真心所爱的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从嫉妒中走出:我们要如何才能脱离像嫉妒之类,会危害爱情的那些痛苦情绪而重获自由呢?其实,嫉妒就是一种不愿意改变自己,而又试图要对方依从自己的期待的不满意状态。除了我,不准你去关心其他的人!或许,向对方的自由意识挑战,一心想要改变对方,这就是嫉妒。嫉妒是:不求自我的改变,而对对方抱以期待的守候姿态。相反地,如果能够使出全力,尝试各种方法以提升自己,我们应该可能走出嫉妒的情绪,获得充分的自由。我们可以这么说,当我们正苦于嫉妒的时刻----几乎没有例外,也就是我们正好不愿意付出心力去提升自己的时刻。因为我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不可能提升自己,更明白地说,因为我不相信我自己,所以才会嫉妒。不论是谁,都会因为被爱人接纳而拥有自信。但是,那只是恋爱初期,随着交往时间的增长,就不得不去面对原本的、真实的自己。到了那时,一些原来就对自己心存怀疑的人,就会渐渐忘却被爱人所接纳的喜悦,而开始产生:他/她厌倦我了吗?他/她不再重视我了吗?他/她爱上其他的异性了吗?等等许许多多的担心、疑惑。原因是,他们原本就为自己感到不安,对自己缺乏自信。如此一来,他们的意识就会经常朝着不安的方向走,不自觉地对心爱的人爽约……对心爱的人说话态度变得有点冷谈……对心爱的人兴奋地谈论其他异性……这之类的事,视为天大事。然后还会不停地质问爱人的真正想法,而且心情不再开朗,有时生气,有时躁虑,完全像是进入了一种极度不安的状态。让我们想想看这样的状态、这样的关系,还称得上是爱的关系吗?对于一个正深陷在嫉妒情绪之中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已经不再是俩人的爱情系,而是自己是否安心,如此而已。而且,此处所谓的安心是指----当得到对方永远不分离的承诺、当确认对方对自己完全倾心时,也就是只有在自己相信自己是站在优势的时候,才有的一种非常粗糙的安心。我想,那些为自己感到不安、缺乏自信的人,为了让自己安心,他们内在所需要的人际关系或许只是一种类似主仆之间的从属关系。这样的关系,已经不再是爱情的关系了。
不会爱的人:这么说来,所谓的爱,原本是一种能力;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我向为认为,我们之中的任何人都有能力去体验恋爱、爱人与被爱,但是,原来当我们陷入嫉妒、当我们开始企图制造一种从属关系,然后好从中获取自我安心时,我们就再也不能爱人了。为自己感到不安的人,只会想让自我安心,根本无暇去付出爱。同时,也因为他不会爱自己,所以他会怀疑对方的爱,而无法安安心心的接受这份爱。为自己感到不安的人,因为不会爱自己,所以也不会爱别人。而且,当怀有这样不安的人坠入情网时,他们只会想要将对方的爱转变成某种能让自己安心的东西。但是,又因缺乏自信,使得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清楚表达出自己的希望与需求。譬如说有一天心爱的人晚上晚回家,这种情况任何人都可能想说:他?她到底在外头做了什么?如果是一个对自己有信心的人,通常他/她会心平气和、清清楚楚地说出自己的请求。请你下次早点儿回来。或者是先问明原因,然后再告诉对方自己真实感觉,原来如此,这个理由我接受。但是,若是一个不安的人,可就不会清楚表达出自己的需求了,他/她会用一些类似这样的说法:人家某某的男/女朋友每天都会去接她/他……好先让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然后再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来迎合自己。不仅如此,在对方的行为还未改变得如己所愿之前,他/她是不会善罢干休的,他/她会不断续那种拐弯角的要求,让对方倍受压力。苦于嫉妒的人,似乎经常在设计一种情况:不把自己的需求以自己的需求形式来要求对方,而是把自己的需求转换成----因为对方希望,所以我才这么做。夏天时,其实心里真想去海边吹吹凉风,可是却不对心爱的人说:“我想去海边”!反而说:“只要你喜欢,到哪儿都好”!于是,在谈话中开始试着促使对方选择去海边,最后再以对方决定的形式来达成自己的愿望。这么做是因为一旦责任全落在对方身上,自己既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又可以达成心愿。为自己感到不安的人,谈恋爱时似乎也采取相同的态度。我想他们绝对不会甘愿冒险、做出爱的告白。害怕受伤而不愿意恋爱的年轻人,他们的恋情只有唯一的一种模式,那就是----被要求(邀请)然后回应。悲哀的是,他们总误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重要程度,以为我很爱欢迎嘛!他们的安心则来自于被要求之后的受重视感,然而,因为他们只是将别人的爱当成自己的工具,所以总有一天,他们会为了要守住这份安心,而开始警觉所有大大小小的不安,而弄得无暇休息、陷入苦恋。
两败俱伤的恋情:漩入嫉妒之涡的爱情,通常没有两败俱伤是不会结束的。如果俩人的爱情是彼此真实的相遇,就算分手时有多么悲惨,对这俩人而言,终究不会留下任何悔意。但是人类真的是一种悲哀的动物!因为,就连与一个接纳自己的爱人之间的自然关系,最后居然也有可能演变成一种时时警戒的关系。不过,若是谈恋爱时能够将自己的感觉,真实、而且直接地表白的话,这段感情想必会近展得更顺畅、更快乐。这样的说法,我想是任何人都能明了的。与其用那些毫无意义的嫉妒来困扰对方,倒不如,将所有内心的想法与期望一一表白来得好些。譬如,当对爱人产生不安、担心时,例如:他/她是不是爱上别人了?这份不安,在恋情中可能会演变成一个极大的疑心,但是我想,对任何人来说,它都是最真实的感觉。像这样的情况,如果在疑惑发生的同时,就直接地问明白:你是不是爱上了其他的人?或许对方会哧一跳,但是,一定不会不高兴。提出这样的询问既单纯又无其他恶意,在多数情况下,既不会伤害彼此,甚至还能加深俩人的感情深度。但是,如果当疑惑发生时,只因害怕这种不安而将它藏入心中,胡思乱想一番,然后为了解开这个不安而开始拐弯抹角的质问,最后,可以想见,当然是造成互相攻击、两败俱伤的局面。前者是询问对方的真实感觉,然后相信对方的回答而获得解决。后者则是在询问之前,心理先暗下结论:不可以爱上其他人。因为那样我会受伤……之后再以这个结论做前提,为解除自己心中的不安才去探问对方。当然,不论怎么询问,这个问题都是难缠的。一个嫉妒的人,自始至终会沉溺在一种情绪的欺骗当中,他/她会企图歪曲或闪避任何可能会伤及自己的事实。我绝对不接受任何他/她拒绝或者伤害到我的事实!此外,一向相信自己、爱自己的人,则因为能够同时容许并且接纳对方拥有自己的情绪,所以他/她能够认识到恋爱是建立在俩人的自由意识之上的一种微妙关系。而且,当其中任何一人变了心意时,尽管难受悲伤,但是仍会去接纳眼前的事实;说得夸张些,他/她拥有一股敢于面对生命的勇气。嫉妒是会使人疯狂的。因为嫉妒的人会不断企图去追求一些对自己好的幻像,却无视那些对自己不好的事实,结果越是追求,也就越与现实脱节了。之后呢?可能是一方放弃了擅妒的一方,或者是转变成那种表面上全无问题的形式恋爱。
嫉妒招致的悲哀结果:既然我们都知道过分的嫉妒可能会招致破坏性的结果,但是为什么我们都无法制止这样的情绪发生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对嫉妒的人而言,比起嫉妒所带来的羞愧、悲惨,那种担心可能受伤害的心情要来得更强烈。不过,我们仔细想一想,那些苦于嫉妒的人,似乎在他们谈恋爱之前就已经受过伤了。他们在谈恋爱之前,似乎原本就不懂得去爱自己。因此,受伤的自己根本再也受不了二度伤害了。所以只要他们有预感认为爱人的心跑到别人身上,这个预感就会立刻掀起他们“不再被爱”的情绪,而痛苦难耐。所谓嫉妒,就是尽管自认为有许多说不过去的理由,却又欲罢不能的一种防卫手段。我认为我们绝对不应该去责备那些嫉妒的人。因为,最最痛苦的就是嫉妒的人自己,最最不幸的也是他们本人。而且可悲的是,嫉妒心越强烈,恋爱之路就会越挫折。如果不对他/她说那种话,事情就不会弄成今天这样……造成无可挽回的结果之后,后悔不已、一再自责的也是嫉妒者本人。然而,最后一个重头戏是,对任何人都毫无益处的嫉妒情绪之所以会被掀起的原因,并不在于个人的罪行或个性上的问题,而是在于他/她的成长环境里;曾经在某些重要的关系中发生过问题才会变成如此。其中最大的部分,就是与自己父母的关系。每一个人出生时,都是赤裸裸且无求生能力的,都是一个没有保护、没有帮助就活不下去的存在体。因此,如果那些原本应该照顾孩子的父母只是热衷于自己的事情上,而没有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温暖、关心和保护,那么想想看,孩子们会是怎样的心情?小孩们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不知道法律也在保护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最终必定还是会受到自己父母的照顾。所以,理所当然,当孩子们一再受到心情不好的父母所惊哧时,孩子们自然会信以为真地接受父母所说的每一句话。出门在外,如果父母生气的说: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然后就丢下孩子自己离开,小孩子不了解,他们当然不知道父母不会真的就一走了之。前些天,我才被路上的一幕景像给震慑住;一个不害摇摇学步的孩子,被母亲以大人的速度拖拉着大步走路……。小孩平常是走不了那么快的,偶而就算走得快,只要看到什么好玩的,也会立刻停下来磨磨蹭蹭。用大人的速度走路的孩子就像在拚命。会演变成这样,想必他是伴随着这个歇斯底里的母亲无数次的叱责快点!快点!长大的。小孩子为了生存,不得已,只好拚命加快脚步步。或许你会认为我是言过其实,但我却真的以为这孩子全身充满害怕的情绪。但是,真正令人担心的,则是连那小孩子自己也说不出来的那种害怕。小孩子快步走路,对那个母亲来说,是件好事,一旦母亲心情转好,或许又会说:口渴了吧,来,喝点果汁!于是,这个对爱饥渴的孩子会立刻抓紧这个满怀爱心的母亲,而且毫不记恨地放弃那死命狂步的母亲。然而,小孩表面上平静了,也明白了自己走路不可以太慢,但是他却已经将先前的不满与捻隐藏到心底。只要我不快走,就不会被接纳。只要我不去迎合母亲的心情,就不会被爱。这些想法,虽然已经被完全隐藏到潜意识里,但是等长大以后,在我们觉知到它们之前,它们会阻挡住我们的成长,造成绝大的影响。就算有些人自认为自己是被最优秀的双亲所抚养长大,然而只要是心中曾经隐藏了某种情绪,总有一天,在某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它就必定会再度出现。单就这种情绪的影响力而言,我们可以说,这正是人类悲哀的地方。苦于嫉妒的人,不会爱自己这样的人是不幸的。因为在能够安安心心地接受被爱之前,他们在一些重要人物面前是,只会扮演对方所喜欢的自己。一个不能安心接受爱的人,长大恋爱时,又怎么可能会不去怀疑爱人的爱呢?他会一再地警戒、不断地质问,造成这种情况其实是有理可循的。我认为,苦于嫉妒的人有必要先了解几件事。了解自己当真有多么地不幸,就是使自己心情放轻的第一步。第一步万一走岔了,恐怕就会落入一个混乱的世界里。无知之知、自知之明、悲者幸也、这第一步就是,时时刻刻,在辛苦当中发现自我、接纳自己。如果看不到自己真正的本来面目,又如何改变得了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