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如净水,洁如莲花:《九华山佛教》夏季刊卷首语
(2012-05-21 17:51: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散文随笔 |
弘一法师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家。今天,或许知道弘一法师或者李叔同的人并不太多,但是,一首耳熟能详的《送别》,那“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令人断肠的歌曲,仍然打动着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心。这是艺术的魅力,更是李叔同即弘一法师人格魅力之永不衰退的证明。
读弘一法师,让人感觉一股清泉,一抹春风,一丝炎夏的清凉。
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第一次读到台湾人 陈慧剑先生所著的《弘一法师传》的,读毕,竟然一时萌生出家的念头,那当然是一时的冲动,又可见这本书,以及这本书所描述的弘一法师对我当时的影响。
去年,又得安庆在北京的学者柯文辉老先生所赠《旷世凡夫——弘一大传》一书。柯老先生从史学的角度,真实而准确地记述了李叔同由凡夫向高僧演进的整个过程,读来仍是感慨万端,久难平静。
晚年的弘一法师感叹中国佛教面临戒律松懈的危机,决心重拾南山律宗。问津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律宗一门是最难行持的宗派。弘扬律宗者,需身体力行,在戒行上不能有一丝的触犯,否则会百倍罪孽。这对于一个凡夫,该是何等之难。但弘一法师却以自己的行为,为当时面临衰竭的南山律宗树立起一面大旗,也为他的人生写下最辉煌的一笔。
据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回忆说,每次弘一法师去他家做客,入座前,法师总要将藤椅摇一摇,子恺不明白,弘公解释说,所以摇动藤椅,是为藏匿在藤椅缝隙中的小虫能及时逃生。
早年的李叔同出生天津一富商人家,整个青年时代,李叔同过着富家公子的生活。三十九岁这一年,李叔同感悟人生的无常,遂于杭州虎跑寺断食七天。无疑,这七天的断食对于他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久,他便披剃出家。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持戒谨严,成为一个真正的苦行僧。一次,为与学生丰子恺商议出《护生画册》事前往子恺居上海的家中。熟悉老师性格的丰子恺以一碗水煮豆腐,一碟青菜,外加一碗芋头汤招待他的老师。丰子恺后来回忆说,当时看到老师嚼着这几样简单的饭菜,感觉他就像在吃着什么天下的美味。饭毕,又要来开水,将碗中的菜汤冲洗干净,一并喝下。偏偏那天丰子恺家未备茶叶,丰子恺十分不过意,说,白开水太淡了,但弘公说,浓有浓的好处,淡有淡的滋味。
“浓有浓的好处,淡有淡的滋味”,一个人只有随顺生活,不论处于怎样的境遇,都能随遇而安,且能从中享受别样的滋味,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应该是满足的吗?
1934年3月,弘一法师应常惺法师邀请,前往厦门南普陀寺讲《大盗戒》经。常惺法师请弘公住条件较好的兜率院,那是专门接待寺中劳苦功高的退居和尚以及云游的诸方长老者之地,弘一法师坚决不肯住进去,经常惺法师一再恳请,他才同意迁住,但要求饭食一定要与僧众一样,不得特殊,“否则宁肯不住寺里,以免徒增罪戾”。经反复商量,常惺法师只得同意弘一法师在斋堂增设一普通座位,弘一法师与大众同食普通饭菜。
又据林子青居士回忆,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讲经期间,正值寺中桃树结满硕果,红润清鲜。看守桃园的师父要摘几颗大桃来供养弘一法师,弘一法师连忙制止说,这是犯戒的行为,寺里的果木要由常住采下,经过执事的分配,方能享用一份,不能比别人特殊,否则,即使是自摘来供佛,也是犯戒。
弘一法师说,作为一名僧人,倘若生活在僧不懂经,行不持律的真正的末法时代,那该是何等的哀伤!
弘一法师一生行持,真可谓清如净水,洁如莲花。他高山仰止的品行,是当代人的一面镜子,作为佛弟子的我们,何不将这面镜子悬挂在自己的心头,时时照彻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