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为昆明早夭的价格战默哀!

(2006-07-16 09:26:03)
分类: 精彩转贴
    7月3日,这场刀光剑影的价格战被当地宣传主管部门叫停。

    无论对挑起事端的始作俑者,还是对被迫下水的跟风者,降价都是无奈之举。按照当地媒体的平均版量,订户收集旧报,一年可以卖废报纸60元钱,而报社收回的订报款才20元。这突破了价格竞争的理性底线,确为割喉价格。

    所谓的理性底线,是一张报纸的售价决不能低于废报纸收购价。惨烈的南京价格战时期,报纸刚出印厂,就被报贩送进废品收购站。因为当时的报纸的零售价格是 0.20元,而一张60多版的废报纸的收购价格是0.24元,平时难得被报贩进报的垃圾报纸,也变得奇货可居,报贩一张口就是进5、6百份报纸。

   报社不是冤大头。

   割喉期间,报社的“发行量”狂飙突进,拿着数据,可以忽悠广告主,应付投资商,圈来保命钱。此次昆明报纸割喉价格战,是南京割喉战的升级版(也是更早的昆明价格战的后续),由零售改为全年订阅,更惨烈,更有背水一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调调。

   但遗憾的是,这么波澜壮阔的价格战,仅20多天,就被宣传部门叫停了。外界舆论也惊呼昆明价格战“不理性、不理智”,专家学者不甘寂寞,跳出来痛斥价格战的种种弊端,从报社到读者,从政府到民众,从和谐社会到社会稳定,说得口水漫漫,热闹非凡。

   我看,这政府叫停、学界痛斥,纯属多余,杞人忧天。

   我不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乱臣贼子,更不是充当人肉炸弹的恐怖份子,也不是故作惊世之语的后生小子。我这么说,基于两个判断:

   一、中国报界,不是市场行为多了,而是市场行为少得可怜,不是政府调控不力,而是政府调控实在是多得让人心烦。任何竞争,价格是最终也是最有效迅速得手段,价格战作为再常见不多的市场竞争手段,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报业大亨默多克就是著名的报纸价格战的老手、高手。

   二、中国报纸,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价格战的割喉行为,必然导致一些报纸入不敷出,最后被市场淘汰,这是物竞天择的正常结果,也是报业市场走向规范化和良性化的一个必然路径。引起我对每一家报纸的倒闭(例如曾经的自立晚报中央日报),从来都是做感性的哀悼和理性的欢呼。

   中国报界有个怪现象,举世罕见——报纸想死,比活还难。把报纸办得优秀、挣钱,难,但是报纸办得不好,想引刀自宫,自我了断,更难!因为报纸的主管方大多是国家机关、行业机构、大型党报,那是爹,爹不让你死,你就不能死。因为报纸办得不好,不过是没了市场收益,但是能日出8个版,好歹能发些歌功颂德的政绩报道,偷鸡摸狗的红包稿件,这是主管部门乐意让报纸苟延残喘的隐形收益。实在不济,刊号还能做个壳,招商引资,变废为宝。

   这正常吗?对报纸行业有好处吗?

   我呼唤价格战,呼唤割喉战,不是起哄。我是想看到通过价格战实现报业市场的理性格局,清洗掉那些素位尸餐的滥报,也只有如此,才能使优秀者、发奋者、苦行者有市场、有空间、有钱赚。

    有人担心完全市场化,可能导致报业垄断,从而降低服务质量。可是,美国98%的城市通过市场洗牌,只剩下一张报纸,“一城一报”几十年了,报纸质量也没见下降,责任感、品位还逐渐加强,这就是市场化带来的好处。在中国,还有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管报纸,怎么会胡作非为?

    还有一些学者担心,一城一报会导致舆论垄断,形成话语霸权。在我看,更是闲吃萝卜淡操心的想法。读者只看一张报纸?读者除了报纸之外,不接触其他媒介?读者回想相信上帝一样的相信报纸上的话?

    价格战,我不仅欢迎,而且期待。

    对我而言,对我身边嗷嗷待战的那些兄弟们而言,我们从来不以为这个报业市场有竞争,尤其是在内容上。我们眼里的北京报业市场,歌舞升平、暖风拂面,一派和气生财的糜烂景象。我们希望、盼望、甚至渴望一张强大的报纸的出现,无论从经营,还是从内容上,都能够远远领先于我们,能够给我们致命的打击和疯狂的进攻,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不在歌舞升平中平庸无能,不在暖风拂面中闲死、老死、肥死。

   对战士而言,最高贵的死,莫过于横尸沙场,而不是老死在空调病房。对现下的报业和报人而言,不经历一场死战,就得不到如画的万里江山,就只能在党给我们的封地上偷安。

   为昆明早夭的价格战默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