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从来都没有体育竞技的“宗教情结”,包括足球在内。别看世界杯打得火热,中国球迷也红着眼睛嗷嗷叫,可惜,这不过是起哄架秧子,跟着凑热闹。从文化传统和现实情况来看,热血沸腾的国人至多只能做一群“伪球迷”。
其一,中国人对于任何体育项目都缺少真正的“宗教情绪”。所谓“宗教情绪”就是对竞技本身的敬畏。一旦培养成这种“宗教情结”,便只有狂热的迷恋和无所畏惧的献身。严格来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国教”,体育也好、战争也好,已经无法调动当事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甚至为个人荣誉、为金钱都刺激不了麻木的神经。欧美国家、阿拉伯世界,乃至非洲人,都情愿把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竞技当作生命。这一点极富宗教色彩的精神,中国运动员不具备,中国观众也同样较为缺乏。
其二,在大多数中国运动员眼里,任何比赛都是——玩,酷似“不解渴的茶”,或者有聊胜于无的小东西。这就如同职业与事业的关系。职业是用来混饭吃的家当;事业则是无怨无悔、终身侍弄的爱好。中国的职业运动员,都是国家掏银子,养尊处优地供奉着,踢赢了名利双收,打输了再接再厉,没有一个人为一千次、一万次的败仗负责任。比如中国足球,已经成为国人多年的心痛,但是,成群的足球队便只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还好意思堂而皇之地浪费纳税人的钱。道理很简单,不下蛋的母鸡必须早点儿下汤锅,休要再以什么国家荣誉、民族自豪感的口号来搪塞老百姓了。
话又说回来,假如真是天上掉馅饼,中国出现了马拉多那之类的球星,所谓“星”多是难以驯服的自恋狂——接受培养的时候,他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毫无愧色,一旦小有成就,便扬长而去,毫不顾惜。说不定为哪国俱乐部效劳去了。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例子还少吗?所谓体育运动事业绝非无条件的投入。拿时俗的观点,这也是一桩买卖。国家糜费钱粮,不是只为装点门面——好看之外,还必须好吃;否则,赶紧关门!不巧得很,在民族和国家荣誉的旗帜下,豢养着成群成群素餐尸位的“爱国贼”。所谓体育事业无非是混饭吃的碗。竞技场上的输赢,只有天知道,反正“官银”一两也不少。四平八稳坐着四轮车,怎么可能在战场上打出血性、打出威风,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问题都破解不了。
其三,在国人眼里,哪怕世界顶级的大赛都可以当麻将来打,观众同志们自然不把重心放到战略战术、技术水准上,更多的是欣赏离奇的情节、赛场的胜负。这些所谓“悬念”本来与体育精神无关,至多能充分满足看客的“赌徒心态”,换句话,仍是“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亿万人跟着欢呼的繁华背后,人云亦云的多,追逐时髦的多,而真正看到比赛的实质和技术深处的人,简直少之又少。这样说似乎牵强,那就拿下棋作比。真正的高手与行家,观看的是棋局、步法;而不是最后的输赢。再比如太极拳,崇尚的是调动气血、平衡阴阳,而不是杀七个宰八个。以足球论,还是“活儿”上见高低,哪怕没有进门,只要传球、过人的技术好,便可算作精彩,也就是值得学习。很遗憾,亿万中国球迷关注的只是球场上那几个“名角”,只是世界杯最后花落谁家。这种空洞的消遣,和打网上游戏、观看“超女”选拔赛没什么区别,也根本谈不到什么精神。而那些看似很狂热很内行,则多是“伪球迷”。
体育,首先强调的是技术,而后突破技术藩篱,升华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这些跟政治基本不挂钩。倘若给运动员可观众灌输太多的民族情绪和爱国观念,各种世界性的比赛势必变成民族与国家狭隘争锋的“第二战场”。爱国与否,与体育本身南辕北辙,至少解决不了屡战屡败的生存难题。
忽然想到欧洲一位贫穷的女画家。几乎揭不开锅了,人家登门求画,她却觉得很受侮辱,当即表示,就是卖淫,也不卖画——所谓买卖二字,是世俗对她艺术的最大亵渎。倘若中国的运动员和各种各样的球迷能有此十之七八,也算不枉热爱一种东西、崇尚一种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