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满足三个条件,就是“文化骗子”

(2006-06-20 14:09:33)
    稍微念过几天书的人都自诩“文化人”,动辄苏格拉底说、托尔斯泰说,甚至满嘴民族文化、国民素质、人文关怀之类的时尚语汇。文化,也是江湖,始终都是鱼龙混杂、恩怨情仇。金庸虚构的剑侠世界什么样,如今的文化人社会就什么样。无论是画画儿的、写字儿的、写小说的、编剧本的、研究文史哲的、抑或教书先生乃至自由职业者,都搅和在是是非非的文化圈子里。单说一种:文化骗子。
    文化早已脱离了社会荣誉,比如“一级战斗英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转而蜕变为一种行当、一项生意,也就是说,不管什么人,都有资格在这个圈子里抡马勺。其实,并不奇怪,真正从事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的,未必做得来经营;而成功的老板,未必对文化很有感情,所谓文化事业不过是手里赚钱的一张牌。有的赚就干,没的赚便拍屁股走人。由此看来,“干文化”的人本就复杂,再搀和一些文化产业经营者,这个领域就更加成了一锅“烂炝汤”。结果,又派生出成群的文化掮客、文化商人、文化骗子……
    检验文化骗子,不外乎几个条件。随便一套,恐怕连我们自己都在劫难逃。
    从事文化研究、艺术创作也好,靠这个牌子赚钱也好,你可以不由衷得热爱它,但不能不对它有最起码的了解,哪怕是ABC。我亲历过,中文系的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说文解字》是什么东西。省级电视台的编导认为苏东坡和苏轼是父子俩。如果零星切分检验的条目,大致如下:
    (1)你是否知道自己所从事文化领域的基本历史,基本典籍和粗略的现状。其实,有很多研究文学的人从来没有通读过《古文观止》、而研究哲学的也未必真弄得清叔本华与尼采的关系。可怕就可怕在,这些家伙随便拿过新人的作品便乱发议论,不但辱没了斯文,还会误人子弟。而从事文化产业的人,也往往上一垄断了圈子里的社会关系,一部电视剧只求黄金时间播出,最大限度地获取回报,至于片子的品位、格调则完全是扯淡的事儿。反正是糊弄老百姓,他们也不知道康熙怎么样、纪晓岚怎么样,哈哈一乐也就算了。当然,有些文化产品是为了掌握智慧,有些文化产品是为了茶余饭后娱乐消遣的。但是,就怕一味地迎合娱乐化的市场,连一点正形都不存在了。有头脑的文化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没有头脑的也“以己昏昏,致人昭昭”。捱到最后,满坑满谷的电影、电视剧、书籍、报刊、杂志……都将成为堆积如山的垃圾。人们一点有用的东西也找不到。
    (2)你有多久没有购买过新书了?书柜里的贮藏有多久没动过了?黄山谷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如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有一条,读书,是不可替代的。没有哪个正儿八经做文化的人可以脱离阅读。女作家池莉就表示,一家家门就打开电视机的人,一定做不了我的朋友。如果长期得不到书香的浸润,自诩是文化人,也不过是自欺其人,贻笑大方。
    (3)你身边有多少知音在同你一起谈论文化?有多少朋友能与你沟通对话文化话题?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一名博学之士,抑或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者,绝不会是沉迷于洗脚、泡妞、打麻将的高手。娱乐是排斥思想的;而文化则建筑在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文化气氛,亦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声色犬马之中,只有世俗麻木而盲目的快乐。最后,人生结起帐来,什么也没有。
    其实,每个社会人首先都是世俗人,离不开柴米油盐、男男女女、恩恩怨怨……而干文化,需要从这些鸡零狗碎的玩意儿中解脱出来。否则,就别在文化圈子里搀和,即使勉强维持,也做不出什么有益的事来,到头来,无非是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文化骗子”。而整个社会、乃至几代人都沉浸在这种骗术之中,最后只能落得“没文化”。显然,这是对子孙的犯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