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识单田芳

(2006-03-01 16:56:17)
    昨晚,应青岛一家报社之约,草成下面这篇短文,其实,疏疏几笔也写不出更多东西来,不过勾勒一个大概轮廓,简单交代一下结识单田芳先生的过程。今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撰写的人物传记《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网络和平面媒体炒得较为热闹。我很清楚,所谓新闻效应完全是单老的名望,我忝列嘉宾,确有叨光的嫌疑。这就更督促我踏实写作,扎实读书,向艺术界的老前辈虔诚地求教。写书的过程,也是我咀嚼、反刍、消化的精神之旅。感谢单老!
 
点滴单田芳

                           张继合
    认识单田芳先生是2001年夏天,当时,我正忙着采访文化名人。本来活儿已煞尾了,却暗地揣私心,酝酿出版一本名为《滋味:与50位文化名人聊天》的访谈。很久以来,我最想摸到的文艺界名家就两位:马三立,单田芳。与马老未曾夤缘一面,却有幸叩开了单老的家门。
    正晌午,赶到通州,单老正在租赁的房子里午睡,刚起身,眼睛布满血丝,一副倦怠模样。他也不避讳,撩起衣襟展示腹部的刀口,说刚做完胃切除,所幸有惊无险。那天,单老一支接一支吸烟,似乎在强打精神,彼此谈得却极为投机,说到妙处,他手舞足蹈,哈哈大笑,快活得像个小孩子。也巧,一家电视台寄来了采访录象,老爷子边看边乐,被自己的话打动了。
    一年后,我再往通州,事先打好了招呼,想求单老一副墨宝。我出词:“有求皆苦,无欲则刚。”老爷子痛快地应下来,还谦称:“我没有书法功底,写不太好。”那次,刚见面,他腋下就夹来一卷宣纸,铺开,竟是笔墨周正的两大张,其中一幅被我特意选入了《且听下回分解》中。说到写字,单老就笑:“我又不是书法家,人家来求,就是瞧得起,你还别不识抬举。”听,老爷子的嘴就是这么“刁”,是非曲直给他一批,立马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单老并没把自己当大人物看待,常讲“我就是个说书的”,至多以“人五人六的”自况。其实,如今能表演多套评书的艺术家,非他莫属。
    “非典”闹得正凶,我逐一打电话给京城的师友。听筒里,单老依然神采飞扬,他笑呵呵地说:“北京街上冷冷清清的,不挤也不吵了——正好出门会朋友。”我劝他当心点儿,老爷子却不以为然:“我早就不在乎生老病死了,经过那么多事儿,都已经看淡了。”他疾驰在疫情紧急的北京街头,谈笑风声,我也在心里暗挑大拇哥——赞成!
    单老重情义,每到一地都惦记着朋友。大约是2004年夏天,他应邀到河北电视台做嘉宾,头天晚上忽然招呼我到下榻的酒店,可惜,没赶上。本想见不着面了,单老却在电话里埋怨:“等你许久,还姗姗来迟,这就怨不得旁人了。”一听他这特有的评书口。我噗嗤一声,乐了。我知道,老爷子愿意见面聚聚——还有啥可解释的?立刻达车追到十几公里外的西二环。
    明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性情。”单老就具备真性情。他不仅酷爱评书艺术,还喜欢大宅、名车、进口香烟、高档手表,甚至对港台歌曲、韩国电视剧都如数家珍。我笑他真是个“时髦老头儿”,其实,所有这些情趣都显露出鲜明的格调与卓越的品位。
    2005年秋,单田芳先生从艺50周年庆典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专程赶到北京祝贺,在他家吃了顿便餐:两菜一汤,半碗米饭,简单得很。谈及个人传记的写作,他一直叮嘱“要真实”;我的笔始终把守这个底线。新书出版,博得老爷子一个慷慨的“好”字,苦熬了大半年,也算值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