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穷人区·富人区——刚刚揭开的“伪命题”

(2006-03-01 23:09:23)
    穷人仇富,富人笑贫,听来水火不相容。可惜,世界上没有一把刀,咔嚓切下来,指认给你——这是富,这是穷。穷就需要可怜,富就应该布施。怜悯与慈善都是自觉的,不必强摁头,即使外力强制成功了,也出不了纯粹的道德牧师和慈善高手。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个不同。人也一样,尽管上天给了人们“和而不同”的血肉躯体,彼此的命运却大相径庭。人世绝对找不到公平,甚至稍微公平一点的日子都不可能出现。大家只能在绝对的不平中寻求短暂的心理平衡。画家李苦禅生前说:“如果不能吃苦,就别活在这世上。”漫说穷人,就是富人也一脑门子官司。
    有位朋友告诉我,山里一家老农,到处化缘,重修庙宇,人家问原因,老农诚恳地说:“我过得实在太苦了——积下这点阴德,就是想求求佛爷,下辈子再也别叫我当人了,做猪做狗都比现在舒坦。”他的痛苦显然已经无法忍受了,这种切肤之痛来自内心最敏感、最真实的部分,只有亲自体验过灾难的人才,才触摸得到。作家徐光耀曾回忆文革期间的劳动,称那是强度最大的惩罚,真想趁早死了算了。
    看来,穷与富不单以物质与财富做标尺,精神层面是相当要紧的。中国朴素的古代哲学讲究隐忍、惜福,及时权倾朝野、富可敌国,也不敢张扬,甚至立下家书、家训,告诫子孙——福要慢慢享。
    如今,这种朴素的情怀急剧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石崇斗富、暴殄天物的心态。老子主张“使民无可争之货”,说白了就是绝不破坏全社会的心理平衡,尤其保持精神世界的和谐。可惜,这种古老的智慧被庸俗哲学冠以消极、颓废等名号,于是,主张入世的声音越来越高——很不幸,“潘多拉的盒子”怦然打开,评判是非的标准迅速转化为物欲。尽管有倡导平等、公正的调子,但是“粪土之墙不可圬”,在物欲横行的语境下,根本谈不到精神做主宰。
    奢谈穷人、富人不分家,纯属一厢情愿,痴人说梦。让世界船王和卖西红柿的住在一所住宅区里,谁信?另提城市规划的种种弊端,更是荒谬——富人为自己的歌舞升平、吃喝玩乐,绝不可能顾惜经济代价。如果说政府想把握平衡,强调和谐,唱一唱平等的论调也还可能,但绝不会真刀实枪地坐在平民、贫民一边。
    另外,平民手里没有任何牌可出,只能活活地等待任何一种命运的判决。我也是平民,深知生存的艰难。每到用钱买房、看病、上学、求职,都恨自己不是省委书记、不是比尔·盖茨。话又说回来,天下哪有无缘无故的富贵,更没有毫无来由的贫穷。那些所谓成功人士也是从小伙计、小瘪三,一点一点熬上来的。
    说到底,分不分穷人区、富人区并不重要,关键是,社会制度必须最大限度地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恰恰现在缺少的就是公平竞争,因此使人滋生“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其名”的怨恨。
    表面上,是争尊严,其实,内心的失衡与混乱远远大于钞票乱飞所带来的精神危机。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回不到古道热肠的过去了,既做不到“安贫乐道”,也做不到积德惜福;物欲膨胀彻底摧毁了古典的平和中庸。结果便是,穷人暗地里咬牙,怨天尤人;富人更疯狂地追求财富,丧失了扶危济困的起码良知。
    如果不在道德层面讨论的话,那么,穷人、富人分区与否就是一道伪命题。穷,活该,怨你小子没有、本事;富,我有钱,想住哪而就住哪儿——想必这种逻辑多少带些匪气,还是道德更亲切一些,那么,就返回这个层面来吧——已然集体无意识了,道德作为一面功利性很强的旗帜,有用了,扯出来晃晃,大部分时间,它只丢弃在中国人泛黄的字典里。千疮百孔的道德既不能作为击败不道德的武器,也无法承担教化国民的教科书。归根结底:一,创造公平的竞争机会;二,修复业已沦丧的道德体系。想来想去,这话是在跟谁发布命令呢?恐怕一两个人根本做不到吧。
    对于竞争机制与道德重建的沉重话题,不过想想罢了,既是付诸实施,也是几代甚至十几代人之后了。真的,我对穷区、富区的讨论不太感兴趣,尤其觉得自己提出的这两项感到悲观。这种坦率,连我自己都觉得难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识单田芳
后一篇:偷来的格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