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咏叹————论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
(2012-04-07 14:43:40)
标签:
文化随笔/感悟杂谈新艺术 |
最初闻听瓦格纳这个名字,是在八十年代通过尼采的著作,他对瓦格纳戏剧由爱而生恨的过程让我惊异。我不清楚这是来自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位孤独的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为此而痛苦、而呐喊,而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更像一则传奇。
但伫立在思想的孤峰之上的尼采确实爱过瓦格纳,并为他而痴迷。从尼采的思想轨迹里不难看出,瓦格纳对他最初思想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或许正因为此,渴望获得思想的升华,获得救赎(这亦是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的思想主题)的尼采终于明白他只有让心灵、精神与思想超离了瓦格纳才能形成自身和寻找到思想的居高点,为此他绝望而痛苦,因为那个让他曾经梦萦魂牵的瓦格纳正是他思想的来源,哺育了他思想的成长,但那只是一个《偶像的黄昏》,虽然产生了《悲剧的诞生》,他必须击碎这一偶像,才能重新回复自我,回到他执念的思想本身。
那时我依然没有看过瓦格纳的戏剧,虽然从尼采的痛苦中,我似乎感受到了一个戏剧思想家的身影,但我不敢触摸,不敢走近,他距离我太遥远了,一如当时的尼采与我的距离———遥可不及。
后来我在观看科波拉的著名电影《现代启示录》:当美军的直升机突然出现在海平面上,如同一排排骇人恐怖的黑鹰,从天而降,巨大的轰鸣般的音乐之声骤然响起了,那么的威武雄壮,但又杀气腾腾,那个高亢的旋律响彻云空,携带着一股不可阻挡的飓风,向着地面上越南的平民百姓暴风骤雨般的一通扫射,只见血花四溅,一排排无辜的百姓倒下了,伴随着倒下的还是那个嘹亮的旋律与刽子手们因杀人而发出的狂浪的笑声。
后来我知道了,这个著名的旋律来源于瓦格纳的歌剧序曲,它委实好听,亦委实让人毛骨悚然————因为它与血腥与死亡的影像联接在了一起。
这就是我对瓦格纳的最初印象——死亡意象。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避开瓦格纳的歌剧,虽然我的确收集了他歌剧的DVD,但我始终没看,我怕我欣赏不了,亦担心它还会唤起那个可怕的死亡意象,以致有一年在保利剧院上演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系列歌剧,连演三个晚上,朋友给了我一个套票,而我只是去看了头一场,而且只看了二十分钟因昏昏欲睡而逃离了。
再见瓦格纳就是这部《漂泊的荷兰人》了,但它让我震惊了,由此我发现我是那么的热爱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作家、音乐家和思想家————是的,不仅仅能以歌剧来概括他的艺术了,他为自已的作品独创的那个词语是正确的:音乐戏剧,因为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戏剧与文学文本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紧密地联接着并通往瓦格纳所要表述的哲思,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部所谓的歌剧是用来表达哲学的。
由此我发现瓦格纳的确是一位无可争议的天才,令我高山仰止,它震撼我的不仅仅是太好听的旋律和歌曲(最重要的是歌曲中所包裹的歌词,那是通达他思想的必经之路)以及如同钟表般精确的文学节奏(惊人的文学直觉与才华),而是他在剧中所反映出的哲学思想。但在观剧时,我又惊异于结局的庸俗与浅薄,就象是那个喧嚣一时的电影“《泰坦尼克号》二世”。我原以为这仅仅是瓦格纳早期的作品,他隐约感悟到了人生的虚无,但因为年轻而无法将这一“发现”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我在为他惋惜,虽然这部戏的确震撼了我,我只是意犹未尽———那个太令人感到失望的结局让我困惑不解。
后来我才知道,在瓦格纳的原剧中,那位女主公翁命运的归宿是投海自尽。知晓后,不知为何我松了一口气,心想,哦,这才是真正的瓦格纳,他终究没让我失望。
实事求是的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这台《漂泊的荷兰人》基本上是成功的,如论不足是它麾下的乐队(我不想说太过份的话),还有舞台美术的过于炫目的喧宾夺主———它的"辉煌"多少遮掩了瓦格纳的戏剧思想,最致命甚至是不可原谅之罪,乃是导演对尾声的无知篡改。但凡读懂了瓦格纳虚无主义哲学观的人,都会为此表达愤慨,这位导演的行为是不可原谅的,我甚至视其为对瓦格纳思想与艺术的亵渎。
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讲述的是关于此岸与彼岸,以貌似救赎的主题抒发的确是人生之虚无。波涛汹涌的大海只是命运的转喻(所以反复出现“海上漂泊”的主题意象),而剧中人物则象征着人生在世的困境(瓦格纳使用了被诅咒这一可怕的名词)。爱情在这部剧中只是瓦格纳招摇的一个诱人的幌子,他本意是让漂泊者(漂泊的荷兰人)寻找永恒的忠诚的爱情(坚实的可以依傍的大地,由女性予以象征),而结局却是徒劳与失败:由此而弥漫出巨大的人生之虚无感。
所以我无法容忍《漂泊的荷兰人》导演白痴般的愚蠢与无知,他好大喜功逼真的舞台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低智的哗众取宠,瓦格纳整部戏其实都在象征和隐喻,故而背景的虚化与抽象才是对瓦格纳思想的追随。当然我们无须与一个思想白痴谈论追随,否则他不会把瓦格纳《漂泊的荷兰人》阉割成廉价的“《泰坦尼克号》二世”,从此意义上说这个人是一个不可饶恕的艺术罪人!
我之所以一再地表达我对《漂泊的荷兰人》导演的愤怒,就在于他对结局的篡改,改掉的是瓦格纳思想或曰整部戏剧的思想精魂,而将《漂泊的荷兰人》置于庸俗的《泰坦尼克号》之列。这个自以为是的白痴蛮以为这仅为最后一分钟的改动无伤大雅,可是将悲剧变为皆大欢喜的尾声,仅此一动,他就谋杀了瓦格纳的戏剧,因为艺术作品的魂魄常发生在结局,而这部《漂泊的荷兰人》从戏剧第一幕开始就在酝酿与铺垫这最后的足以震聋发聩的尾声,我甚至可以说,结局是这部戏的灵魂,甚至是瓦格纳思想的原则。
有人说,《漂泊的荷兰人》其实不是悲剧,此一说法让我震惊:一个被诅咒永a世只能漂泊在海上的菏兰人,他不想屈服于命运的诅咒,而渴望脱离此岸去彼岸寻找能够忠诚于他的爱情,唯有寻找的获得,他才能脱离那个可怕的诅咒,而逃离苦海,甚至避开死亡的诱惑。而在陆地上,一个美丽的姑娘心中一直响彻着一个关于传奇般的漂泊的荷兰人的歌曲,那歌曲中的漂泊者渴望获得救赎,救赎者来自可以停舶的岸上的一个姑娘的爱情。姑娘久久地迷恋着那个挂在墙上的漂泊者(为什么这台戏中没出现这幅寓言般的画像?这又是一个导演的愚蠢),她渐渐地爱上了那个漂泊的荷兰人,坚信唯有她一人可以拯救那个漂泊的灵魂。命运终于将那个漂泊的荷兰人送入了她的怀抱,让她欣喜若狂——或许在她看来,那就是一次命运的恩赐,她们彼此有了神圣的承诺:荷兰人找到他一直寻找的忠诚的爱情,而那位女人则找到了她梦寐以求的爱情。他们定然以为,彼此因有了对方而得到了命运的拯救,从此那个可怕的诅咒将远离他们而去。
可命运对人的捉弄常常是始料不及且阴错阳差的,当有一天荷兰人发现这位能够救赎他灵魂的女子被另一个男人所纠缠(那其实是一位可怜的求爱者,女子始终在拒绝和摆脱他的无休止的纠缠),误以为他心爱的女人、他的拯救者,背叛了忠诚,背叛了他们彼此间曾经的誓言,于是他再度认定他的宿命在海上,在那个被诅咒的命运之苦海中,唯能让他永恒的安生之所是死亡。巨大的海涛声淹没了那位可怜女子的呼唤和解释,漂泊的荷兰人又一次扬帆出海了,女子在万般无奈的绝望之下投身于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中,以殉情的方式来表达她对漂泊者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而启航的漂泊者亦在巨浪的袭击下随船沉没。
————这就是《漂泊的荷兰人》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故事的结局之于这部伟大戏剧的思想所在——-它清晰地指向了瓦格纳的虚无观,指向了瓦格纳关于人生的存在哲学,那时的他显然是一位带有强烈宿命感的悲观论者。
请问一旦改动了结局,还是瓦格纳吗?再请问,《漂泊的荷兰人》如不是悲剧那又是一部什么样的戏剧?
2012年4月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