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这个晴朗的早晨,我看到了朋友留下的文字……

(2009-04-16 08:33:08)
标签:

文化

生活记录

随笔/感悟

杂谈

levin:你好

早晨起来拉开窗帘,便见屋外的世界沉浸在初露的阳光下,我们又将迎来一个明媚的日子,我以一往的习惯煮上了一个鸡蛋,来到了电脑前,例行性的浏览了一下我的博客----竟发现了你的留言。虽然我知你是常客,而且你给我的感觉那么的沉稳而又不事声张,默黙的来去,留下你的足印,偶尔,又会撩下一二句留言,我在心里已然明白你便是我的一位朋友了,所以我亦以男人的方式将这份友情留存心底。

可是今天,我竟鬼使神差的去了你的博,不经意地看着你的博,一路下拉想看看你近日都在关注着什么?结果我的眼帘跳了一下,我发现了你写的这篇关于《遇》的文字,心中竟有些许的好奇,我想看这位在我的印象中颇为严肃的你,究竟会说些什么?

没想到你竟说了那么多,给予了那么高的评价和赞赏,让我羞愧难当───尽管我丝毫不否认心中由此而泛起的由衷的欣悦。

我一直在担心我的读者群是否会将我的创作初衷扭曲了,我甚至一再地不满足,我的主体读者竟会是一颇年轻的朋友,我是多么得希望能有一批更为纯正的阅读者,与我分享我们在遭遇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困境之后的思考呵,我多么希望他们在读完了这个小说之后,发出一声叹息,然后说:朋友,我们打理好行装,再重新上路,我们仍不放弃追逐理想,因为我们不想苟且地活在这个世上,我们是大写的人,我们要尊严地活着。

虽然这部小说于我是一件已然过去的往事,毕竟《遇》问世已在眨眼之间亦过了好几个月,说实话,我曾在心里问自己,这位我叫不出名来的朋友(请原谅,因我一个字母都不会读,所以我不知该叫你什么)为什么没有在我的“感召”之下看看我的小说呢?你应该没看,否则,你无论如何会留下你的阅后的“印迹”,可是没有,我也就渐渐的不抱希望了,我不想强勉任何人来看我的小说,我喜欢自然,喜欢那种云淡风清中的一种理解与友情,它会让我感觉温暖与惬意。

你最新的留言让我觉得亲切,因为你显然与我一道在思考我们的人生及我们所面对的时代───它的喧嚣、嘈杂及它潜藏在我们内心中的希望与挣扎。可你似乎是要当一名默默的阅读者,默默地将你的阅读体会珍藏在心中,甚至不想让我这个倍感惭愧的作者知道你阅后的体验,只是好在我的一个“不经意”,踏入到你的领地(博客),无意之中看到了你为我的小说留下的文字。说真的,我心中涌起了难言的温暖,为此我珍惜这份温暖。

当下的出版业我亦心冷,我的小说在尽乎长达一年的时间中无人理睬,我试着寄往不同的出版社均遭拒绝,只是我的性格决定了我不想找熟人走所谓的“后门”,我讨厌“潜规则”───那会让我有一种强烈的屈辱之感,我的尊严不允许我这么做。我只想通过一个极为正常的渠道得到人们的认可,那才会让我心安,更何况,我不否定我当时对自己对写下这个东西亦不知它的成色是否合格。

在那个漫长的等待中,我是多么渴望能有曙光初露的一天,可是没有,有的只是一次次的被打击,我陷入了深刻的忧郁,甚至绝望。

我知道我的小说与当下时髦的写作大异其趣,我知道我不会如同大多数“作家”那般在一种僵尸般的模式与套路中刻意地去迎合读者,我在坚持一种“地下性”的个性写作。所谓的“地下性”乃是当下被被媚俗之风所围困的浴血突围,它在寻找一种更加贴近心灵的自由和独立性的表达,寻找即使在深切的心灵困境中依然毫不妥协的精神持守,并在小说的“文本性”上有所探索与发现。

我承认写得颇为艰辛,一旦要面对我们每一天都必须面对的生活境遇时,一种如同乌云笼罩般的痛苦便降临了,无以摆脱,虽然那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最后一年,但我预感到以中国当时的发展速度及精神的沦落我们将会遭遇怎样的生存困顿。没有任何人知道我在隐秘的状态下地悄悄写作,悄悄地记录着这个时代的脉息,及它蹣跚行进的脚步───每一个跫然之声传至我的心灵都让我心惊。我始终字斟字酌地写下每一个字,一如庞德所说:陈述基本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我必须严格遵奉这一文学的最高道德,因为我格外的珍惜文字,它是我心目中的永远的“神”──高贵而庄严。

当时没有想到发表,因为我不知道我所写下的内容是否合乎时宜,是否能被时代所接受,它显然过于的另类,过于的不合我们所习见的小说文本的“范式”,与别人的写作模式大相径庭,它有可能发表吗?这是我曾经对自己发出的追问,但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要为自己的精神追问留下一些记录,那怕它从始至终将默默无闻,我只是在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为自己的良知立言。

当它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季节出版后,我甚至没有感到喜悦,或许在此过程中我经历了太多,甚至经历了我一生中最为重大的心理危机,但我仍在忐忑不安得等待着读者的最后审判,等待着它终于要开始遭逢的命运。

你的评论让我意识到我或许没有辜负───辜负我们所亲历的时代,辜负这代人要担负起的责任,以及我们的终极使命,我甚至知道了我是有能力在这条创作之路上继续走下去,而无须顾及前方等待着我的是什么,我都将会义无返顾。

本想按惯例于早上写些小说的文字后再给你回信,但我竟是那般地不由自主,我的思想与激情被你的文字激活了,于是我放弃了习惯一口气地写下这篇回复之信。

我终于又遇见了一位朋友,为此我感到了幸福,谢谢!


                                                                   王斌     2009、4、16


                 《遇》:引发“时代潮流群体”独立性格的思考


《遇》这部小说出自我的一位较为尊敬的长者之手。那天,我特意在Amazon网上购买了这部作品,做了一点儿微薄的销量贡献,并且腾出了一个礼拜中最为空挡的时间,一字不落地读完其全部。我并不是个小说迷,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刻意不主动接触小说。事实上我也不大容易接受近些年国内大多数作家的思想,不管是财经类的,还是管理类的,亦或是文学类的。我以为他们的大多数作品仅仅是商业结果的玩偶,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收益,可作品本身对当代社会进步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可以说他们的作品再成功也难免是失败的。因此,但凡带有纯粹的商业目的的,并非用“心”和“血液”汇成一种特殊的使命和精神而创作的作品,我均将其弃之,不闻不顾。

    然而,《遇》则有不同。《遇》的商业成份甚少。作者通过描述社会未来主力群体当下的境遇及世界观,向读者呈现了小说深刻的写实性。触及了中国新一辈人群不为人知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的最深处,同时以层次分明的逻辑叙述方式阐述了社会和道德问题的分离,以至于几乎使我们看不到当今社会学问和道德行为两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在《遇》主人公的背后,蕴涵着作家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时代潮流群体”的本性的思考:高尚与卑微,迷茫与清醒,振作与颓废,欣喜与忧伤。陆岛的奇遇和相遇不是他本性的遇,而是他思想意识的遇,他从时代的价值导向回归到生活意义,标志着以他为代表的现实生活中这类群体的复活与兴起,他从时代变革中走向自认为的价值尺度。学社会学的齐霁相信探究异性是为自我寻找精神向度,可终究还是苦闷与困惑。尾声的巧遇与离走是作家对这类人群依旧无法寻找到人生意义的警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故事似乎从始至终都很平静,正因如此,才体现出作者的创作特色。他巧妙地抓住了故事,人物和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遇》塑造的内容是作者通过人物意识由内向外的表述,其人物的独立性,人物的思想和人物的本性,与作者所要传递的声音处于同等地位。我渴望结局的转折性和再深入性,更希望这部小说能改编成为影视作品,以其成为“时代潮流群体”创造精神支点的范本。

    我之见,《遇》不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相反它运用了象征与暗示等艺术手法,扩展了作品的思想容量,揭示了“时代潮流群体”对时代改革的无力应对,勾起了有资格成为未来时代引领者的这部分人群对人生况味和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当然也会有诸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剖析——这代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生活态度和生存状态?这代人崇拜精神还是更崇拜英雄?如何拯救这代人?是过渡思想价值体系的拯救?还是面包的拯救?

    尽管这类问题不便于在这里深谈,但《遇》依然值得我们去窥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