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窃听风暴》:选择的勇气

(2007-01-28 14:06:28)
分类: 评论

    这几年看碟总有点漫不经心,因为新出的碟片中上佳的好电影太少,有点时间就看些“经典”,譬如《教父》、《日瓦格医生》、《永恒的一日》。

时间过得真快,几年前疯狂买碟的热情正在退却,每每看到店中碟片如山总是在犹豫徘徊,亦因买回去瞅几眼就知道上当了,然后了无情绪,然后继续看“经典”。

我们置身在其中的世界倒是越来越颠狂了,据说我们进入了一个网络的时代,人们可以匿名地隐伏在互联网上纵情狂欢,“集体的暴政”在草根的喧嚣声中风起云涌,这个世界的面孔已然是非莫辩,我也跟着迷惘了起来。

没事时还是会去淘碟,纯属无聊,买了几张回来就琢磨该看哪张?碟片在家中已然浩如烟海,瞅着都犯愁,于是以“面相”(封面)给予我的感觉择取,然后再看内容简介,找自己喜欢的题材。

无意中拿起了一张,封面是黑色调的,一张男人的近景赫然醒目。一张脸酷极,刀削斧凿般的脸部轮廓吸引了我,表情冷峻。我看了一下片名:《窃听风暴》,封面上的“他”戴着耳机神情专注。

这表情我是熟悉的,它让我开始缅怀往昔岁月-----我的军旅生涯,我在军队从事的职业是“侦听”,可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用了“窃听”,一“侦”一“窃”,在这个职业功能的描述上字义相同,褒贬却大相径庭,一个“窃”字将这一“职业”的阴谋性点到即止,从中透出的是“残酷”。

我看了,很快就入了“戏”,并随着剧情的深入而感叹不已。真是一部好电影,甚至是我近年来难得看过的好电影。

很久没有这么痛快淋漓的看过一部好电影了,它引领我进入了那个业以消失的年代,那个黑暗而又压抑的年代,在那个年代中,我们失去的是我们的自由和尊严。

“他”是前东德国家安全机构的特工,因为怀疑一位剧作家的忠诚程度,而开始对他的生活进行了全面监控,他的直觉后来被证实是准确的。但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信仰也因为这次的“证实”而被改变,命运也因此发生了逆转。

那个黑色的年代于我们这代人是熟悉的,只是我们善于遗忘,因为我们不愿再去追述痛苦。记忆常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忘却成了最好的逃遁,因为只有忘却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我们又在展望什么呢?这个时代一切固有的价值都变得可疑和无意义,嘲弄和颠覆价值也成了获取名声和财富的便捷之路。拥有财富和名声成了权衡成功者的唯一真理。是是非非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烟消云散,只有财富和名声是实实在在的,它既标识了一个人的身价,也奠定了他的生存基石。

可《窃听风暴》又把带入了那个年代,自由被剥夺,民主也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窃听者”无处不在,命运命若琴弦。这位“他”----“窃听者”在那个年代拥有着美好前程,他是“制度”的忠诚卫士,可以随意掌控别人的命运,“他”是那个制度下的宠儿。

可是“他”却选择了背叛和放弃,更准确的说,在那个恐怖的岁月中他选择了良知和良心。

我在想我自己,如果我置身于“他”的那个处境,当我也被那位剧作家的思想和遭遇所感召,我会采取同样的“行动”吗?面对生命的胁迫,我是否也拥有这份勇气?

回答是否定的,尽管我曾生活在几乎同样的年代,尽管我与“他”从事着几乎同样的职业(只不过监听的对象不同),可我不会选择“背叛”与“放弃”,我至多选择自责和愧疚。这是一个懦弱者的自白,而我承认我是怯弱的,因为害怕失去。

“他”选择了失去,守护了一个无畏者的生命,却失去了“他”已然拥有的荣誉和地位,这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这意味着他选择了正义,以他的职业敏感,他定然知道“选择”的后果将意味着什么。

人在漫长的生命中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选择,重要的在于我们能够选择什么?萨特的哲学命题:存在即选择在这部电影中彰显出它的魅力和震撼,我惭愧了。

“他”的“选择”是在被守护者完全不知的前题下做出的,这更衬托出“他”的伟大。让我倍感震撼的还不仅仅来自他的“选择”,还有随之而来的命运。

写到这我心情沉重,一派悲怆之情在我胸中涌流,“他”是无愧于自己的一生了。

柏林墙终于在欢呼声中被推倒了,人民迎来了自由解放。镜头再次拉开,我们看到的是怎么的情境:“他”----一个曾经的特工及“监听者”,一个享有社会特权的人,因为“选择”而成了一位社会底层的垃圾工人,他拉着垃圾筒,默默地行走在喧嚣的闹市中,无声无息,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世,也没有再来关心“他”的身世。

这是一个只关心自我欲望的时代,人们关心的只有财富和名声。“他”成了一位被现世遗忘的人.“他”就这么默默地在凛冽的寒风中走着,走着,至多,只是顺手裹紧大衣的领口,因为天寒地冻。

剧作家在被公开的档案中发现了自己被莫名掩护的原因,并追寻到了“他”的行踪,看到了“他”在萧萧的寒风中踽踽独行,手中牵拉着“他”现在的身份象征:“装邮件的小推车”---在重新获得“解放”的东德,他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邮递员了。

时间象流水般无声的消失,终于有一天剧作家写下一本小说。“他”出现在书店,看到了在书的扉页上写下的献给“他”的致辞,“他”不动声色地卖下了这本书,只是给售货员留下了一句话意味深长的话:“这是他写给我的”。

电影在这一瞬间戛然而止,留下了无尽的回味,我心中竟荡起了一丝悠远的苍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澳门行(1)
后一篇:奥斯卡的随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