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评论 |
6、《感官世界》
这就是大岛渚,一位极富探索精神的日本导演,以他的名义拍摄的电影人们是不会简单地视为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当大岛渚以人性探索的名义单刀直入地将男女之性趣淋漓尽致地在银幕上予以展现时,人们的确是很难看到其中的人性,而更多的是满足了普罗大众对“性”的好奇和窥视。
一个嫖客和一位妓女在一家妓院没日没夜地疯狂作爱,其中穿插一些变态性游戏,所谓的让双方竭尽所能地“享尽人间春色”,便是《感官世界》故事梗概,大岛渚之所以要如此彻底地将性之表现推向极致,可能和他所处的日本岛国的性心理有关。我一直以为也以礼仪之邦(当然是“剽窃”我们的国粹)著称的日本人,在貌似彬彬有礼的面具下,遮掩着他们被民族传统文化扭曲变形的性心理,因为缺乏健全的性意识(民族的集体潜意识中视“性”为罪),一旦性获得了施放的渠道,它必然以异于常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大岛渚显然要说的是人性中对性的痴迷是人之天性,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乐趣;大岛渚还要说的是男女之情是深植于性的和谐和快乐之上的,而且性的至上快乐是迫近死亡的快乐,这才是性的至高境界,所以影片中的男人快乐地赴死于欲望高潮来临的一瞬间,而女人将其性器割下以视为爱的信物,这就是大岛渚在电影中所诠释的男女之间的性与爱。
7、《巴黎野玫瑰》
8、《失落园》
《失落园》并未向我们展现俩个相爱的人是如何坠入爱河的,但它却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展现他们对性爱的迷恋,他们欲罢不能,如火如荼地让欲望之火一再地漫延乃至走向最后的死亡。这的确是一个悲怆的故事,两个外表温文尔雅知书达理的小知识分子,内心中居然压抑了那么多骚动不宁的欲望,尤如烈火干柴般地让这欲望之火焚毁他们生活中的一切:家庭、事业乃至生命,编导似乎在暗喻着一个理性的社会是以毁灭人性之欲望而存在的,它为了社会的健全而压抑着人的本能欲求,于是我们看到,社会禁忌是不可违抗的,他们最后只能选择死亡,但有趣的是,这里出现的死亡虽然与大岛渚的《感官世界》的结局殊途同归,但性质完全不同:《失落园》是因绝望而选择死亡,《感官世界》却是因性爱的快乐而选择死亡,都是因“性”而爱的故事,却生发出不同的意味,其中却有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9、《洛丽塔》(《一枝梨花压海棠》)
纳波科夫的这部堪称胆大妄为的作品《洛丽塔》,曾在多个国家遭禁,理由是它露骨地描写了一个成年人与一位未成年少女的畸形关系,多少年后,人们才发现这其实是一部富有经典意义的天才之作。借助于小说《洛丽塔》自身的威势,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出笼,便引起广泛的关注:以这样一种方式去探索一个成年人( 电影将其改为中年人)的恋童癖,这本身就是一个惊人之举,小说丝丝入扣地对成年男子心态的开掘,以及他与小女孩畸形的性爱关系的描绘,让人叹为观止,而到了改编后的电影,显然编导已显得笔力不逮,尽管他们也在竭尽全力地追赶原著精神,但最终因其自身深度的匮乏而功亏一篑。即使如此,电影《洛丽塔》也还算得上一部还不错的作品,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有天才的作品托着,怎么着也不至于太跌份,只是纳波科夫对人性欲望中“阴暗”地一面抖搂着淋漓尽致,生动而又深刻;而电影《洛丽塔》则更多了些猎奇和窥视,他们似乎仅仅是为了这个题材的别出心裁而拍摄了这个故事,而非象纳波科夫似地为了更深刻地剖折人性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而写下了这个故事。、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是电影大师库布里克的旧版《洛丽塔》。
10、《上海异人娼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