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通往何處?
丁慧主持/被訪者:陳帆
丁慧(以下简稱「慧」):您何以謂藝術?
陳帆(以下簡稱「帆」):老生常談久了,有多久也不知了。我覺得人類感有到實有的多種藝術,史先即有了有痕劃動的簡單畫形,以先起愉悦而後寄托情緒所為,渐繼有祭祀崇拜人外之神靈又有了玩味之情受托於性交陰陽之歡舉,如舞如樂如畫。便有階級之分貧富之别,進而搶占掠奪乃至戰爭,掌權者私用於廷娱貪歡國用於治管,達至宗教神崇、皇朝御享、政黨教化乃是藝術起源的根基。故,人之初性本善謂唯獨尊者久,例中世紀如是。亦故,人類宿命觀為大觀,此已相當久遠去一億年有記,因生灭輪回不斷,這才會有人濃重的悲喜之状,最终投寄於藝術之中。
慧:這正是人類本缘中的原罪所致,才有藝術的悔過方式嗎?
帆:是這樣。藝術,是人類靈魂量子氣埸的反射。不是凭空出來給人類把玩的,是载體,是寄托情志思諸的東西。因為人類用貨幣解决交易推動生産力發展資本經濟,就使藝術有了商品交易價值至今。但梵高、高更並不被貨幣牵動而富足,那是因為貨幣掌概權,藝術造化者根本上並不具有,而畢加索逐步佔有了愈加充足的貨幣,是因為人類社會又一次進入了交易的買賣時期。乃至近現代的中華繪畫藝人,比如張大千、齊白石。他們以畫求糧而謀。當下是求富而謀,真正靈魂大師罕有。皆多少許大匠更受中小匠師為一大流伍。
慧:照您所説,那是因為梵高之為超高價者,是因了他才是靈魂大師。對嗎?
帆:靈魂大師就是造化大師。而齊白石是實用大匠師而不是靈魂出窍的造化大師,黄賓虹和陳子莊是造化大師。就如同佛教中的大乘與小乘的區别。張大千是介乎两者之間。
慧:看似簡單其實並不简單,對嗎?那麽要诀在哪兒?
帆:就是推陳出新不拘一格的造化。這就是分别。嶺南畫派的始倡者高剑父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在他的《美術節語錄》中就鲜明地主張:「自然之門大開,即藝術之門大開,盡可任我們予取予携,收諸眼底,諸毫端,宇宙萬物,莫非我的模特兒呢!所謂取之無禁用之不谒,何必墨守成法,向故紙堆中討生活,甚且一點一筆,罔敢窜易前人。……藝術是進化的,創作的,應一創再創,創之又創,一進再進,進之又進,以至於無窮。」講得甚洽啊!
慧:您這麽析解,果然如此啊!
帆:香港水墨先躯陳福善也早講過:「過於傳統,提防江郎才盡;自由自在,大可妙想天開。」都在説造化説推陳出新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