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影有救吗?
(2015-02-18 19:29:22)
标签:
娱乐中国大陆电影票房中国电影 |
分类: 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 |
中国大陆电影有救吗?
电影“新高”难掩贫乏
对当前中国大陆电影业的现状,由于综合法制环境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总体感觉中国大陆的电影业前景不太乐观。最近让人们有一种错觉,似乎觉得好像很乐观了,基本说法是2003年中国大陆国产电影生产出品了100多部影片,据了解意向投拍的有190余部,好像让人们看到了是最近几年所创的一个新高。这种感觉源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大陆电影已处在持续低谷,主要感觉到中国大陆电影快不行了,所以去年的这种所谓“新高”,令业界好像有了救亡图存的动力一样。但在中国大陆电影出现的这种变化而唤起的期望背后,是“新高”难掩贫乏。有实证显示:中国大陆电影观众的数量在一个极低的水平线上徘徊;中国大陆电影的影响力很多时候仅仅体现在媒体宣传之上;扬名海外的获奖影片,观众也屈指可数,这种尴尬近年来已见怪不怪。
据业界一位权威影评人程氏披露:“现在国产电影在整个电影市场上的份额几乎没有了,这个是最致命的。在美国和国外的大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民族电影都没有采取保护和鼓励的措施。另外在各种背景下出现的大量主流电影,根本获得不了应有的市场票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多方面的问题造成中国电影进一步的衰落。”
另一位业内人士评价说:“回顾2003年一年来的国产电影作品,有的片子看个开头就知道结尾,有的画面美丽却内容空洞,有的装神弄鬼却不知所以,凡此总总不一而足,却总能让人们想起一个‘乏’字。这种‘乏’是想象力的贫乏,也就是原创的贫乏。”
救命稻草令人汗颜
面对中国大陆国产电影的所谓新气象,突然令大家好像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甚至包括官方在内也有说“要大力发展类型电影”,就是指要发展商业电影,说这是拯救中国电影的一种方法,他们觉得是这样了。
但是,就《英雄》创了最高票房2个多亿人民币的奇迹之后,去年下半年放映的所有所谓的国产电影,票房全都不好。包括何平的《天地英雄》和张元的《绿茶》,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拯救中国民族电影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说中国电影在救亡图存,就是说去年中国大陆电影的票房达到了10亿人民币,其实这并不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韩国去年的票房是10亿美元,美国的票房上百亿美元,这种区别是悬殊极大的。
其实,中国大陆电影票房的所谓10亿人民币中,外国进口大片就占去了5亿人民币,国产片只占了5亿人民币,而这5亿票房的份额情况是:张艺谋的《英雄》就占去了2亿5千万人民币,冯小刚的《手机》又占了将近5千万人民币,剩下的2亿就是所谓的10多部国产影片的总票房。所以,如果没有《英雄》的话,中国大陆国产影片的票房就连5亿人民币都没有,这已经很让中国电影人汗颜了!主管中国大陆电影的负责人才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大陆那位权威影评人程氏痛心地说:“让我首先感到不安的是,我们从来都是这样总是一窝风的。就电影来讲,无论好莱坞电影,还是中国的民族电影,还是说所谓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我们中国总容易把它神话化,好像一下子就觉得商业电影就是拯救中国电影的模式了。所以,我始终认为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在电影体制上要有很大的变革才行。”
一言以蔽之,中国大陆现行电影体制的变革,首先是法制环境的变革,同时是电影创作路向上的变革。据大陆资深电影导演、现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的黄建新说:“现在很多导演拍戏,目的即过程,只要拍了就行,不管其他,拍片变成了一种自我满足,这样的方法玩票可以,但做职业导演是不行的。”不难看出,中国大陆现行电影业中的不少所谓的导演,何止在玩票?可以说,冒牌的低劣导演确不乏其人,这就明显的涉及到职业导演的立法问题。
主旋律的扩大化危害很大
中国大陆电影的体制变革,由于当下综合法制环境的不健全,仍然需要有一个相当的培育时期。如果说,中国大陆最终要建立一个多元电影形态的包括摄制、出品、发行和交易的电影市场,它肯定不是一种电影样式,而应该是多元电影共存的,如果像现在这样釜底抽薪,或者在塔尖上做电影,没有了所谓的中间电影,没有了底下的电影,那这种中国电影,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主旋律已经让人们神经过敏了,一听主旋律业界电影从业人不知道该怎么拍片子。这种提法,在以往相当一个时期的审片过程中,常会被人对号入座,这非常不利于编导人员的创作。据了解就连拍战争题材主旋律的导演,都说很难再拍主旋律了。最近,中国广电总局取消了主旋律的提法,而提倡类型电影,实质上也是迫于市场经济的需求规律,不得以而为之的权宜之策,但这种冠以类型电影的实质,是企图让中国大陆电影商业化,电影走商业化的道路并没有错,但什么才是真正受大众欢迎的商业电影呢?这个问题,最根本的仍然是中国电影变革的核心问题,即立法问题必须首先得以解决,比如电检制必须废止,导演职业化及创作多元共存都是最根本的,要首先解决的立法课题。
事实上,中国大陆电影市场举步维艰已持续了相当一个时期,中国大陆电影市场处在一个很艰难的境况已不是一天半日的事情了。一位在中国大陆电影最权威的最高学府任教的张献民教授,早在1998年就预测说:“到2000年,国营的电影制片厂都没了。”据笔者了解,比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已经把厂房都卖掉了,中国大陆唯一的一家儿童电影制片厂也被迫撤销了。的确,这种国营的电影计划生产模式的死亡也属必然,但是,目前的中影集团又统管一体的建立起了所谓的第一制片公司、第二制片公司等等,形成了新的翻牌式的中国大陆电影一统天下的格局,实际上是原有国营电影制片厂的变种,它必然仍需面临市场的严峻考验与挑战。
中国大陆已在推行所谓的电影院线制,如果说中国大陆电影的法制环境已基本完善的话,中国大陆电影的发行与反映进入良性循环的院线制,是全国电影发行与放映网络市场化所需要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现行中国大陆所谓的院线制却是又一个怪胎,据中国大陆著名的发行与放映民营大腕赵国庆介绍说:“现在的所谓院线90%仍然是翻牌公司,现在不少影院,其实大都是原有国营影院换了一个院线招牌而已,原有的旧体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造。所以,偷漏瞒报还是很普遍很严重的。”因此可见,中国大陆要有真正适合电影市场需求的院线制,这种改革也必须从根本的立法做起。
中国大陆电影必须立法
纵观中国大陆的电影体制,从过往的历史看,的确弊端多多,对发展和保护中国民族电影弊端大大超过扶持。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例是资深电影导演吴子牛的《鸽子树》,吴子牛曾多次呼吁,要求保存校正拷贝。而事实是,双片都没有来得急印成校正拷贝,据他介绍,就在双片试放几场后就被封杀掉了,据笔者了解这部未出品的双片竟在片库搁置了已有十多年之久。吴子牛至今仍在呼吁,希望作为一部电影史上的文献资料保存一、二个拷贝,却始终无人问津。另一例是资深电影导演黄健中的《大鸿米店》,这部影片曾在几年前送审时未被通过,去年修改后重审方得获准发行,并印制了200部拷贝。奇怪的是,一经公众传媒炒作报导,所谓性暴露的宣扬满天飞,最终据说又被一位审片负责人获知,该片又遭封杀再次打入冷宫,这样量大的拷贝全部报废在片库中,经济损失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任何人为此担忧过“白花钞票”的后果,好像这与电影市场的商业价值无足轻重,这与大陆官方近来鼓欢的“电影是工业”的所谓主旨,不是背道而驰了吗?说一套又是另外做一套,这正是中国大陆历来的特色!
关于中国大陆电影是否以分级制替代审查制,已成为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有人认为审查制不规范,应以法律为标准,从立法的角度来对待审查是合法的;也有人认为中国大陆电影的审查制应该废除,否则中国电影发展毫无希望;还有人则取客观冷静的态度,认为中国法制不健全,所以,无从建立分级制,分级制应该缓行。
从国家的民族利益出发,鼓励发展和保护中国民族电影,应该是扶持国内电影文化的基本国策,不然的话,谈何中国的电影工业呢?当下,中国大陆电影在年关,都出现了让人们难以忍受的沉寂,这不禁让人们为中国大陆电影感到阵阵悲凉。
不少有良知的中国大陆电影人一直在不断呼吁,期望中国大陆的电影管理层尽快改变观念,应该放下官架子把电影管理机构置换成服务职能的机制,而不是再去发号施令实行电影生产的管卡压。看来,中国大陆电影是否有救?真正完善健全的电影法制环境,才是一个最根本的出路。
早在几年前资深电影导演田壮壮就明确讲过:“创作人员是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跟政府有关政策相违背,但电影制作、题材,究竟怎样才算合乎尺度?国家应该有一个健全的电影法。”他一再表示说:“老实讲,广电管理部门也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准则,甚至还有一种模糊感或者判断上的失误。对创作人员来讲,这必然会造成了大家的谨慎。”田壮壮的这一番话,真的让人们感触良多,这些年都过去了,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得这么迅猛和繁荣,亿万观众所期望的电影业呢?回答是清楚的:中国民族电影走向衰落,已经到了令世人深思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