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就玄幻文学、八零后一代等问题接受《信报》专访

(2006-06-25 14:14:30)
分类: 随笔

 

就玄幻文学、八零后一代等问题接受《信报》专访

 

A.

记者:很多读者,包括著名评论家王干在内,都觉得你的观点有点“以偏概全”?

陶东风:是有人说我的文章题目以偏概全、危言耸听。但是,人写文章说话有多种目的,比如,传达数量上准确的信息,后者提示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倾向。“中国文学进入装神弄鬼时代”这个标题就是属于后者,目的在于提醒人们注意一种倾向和趋势,表达我的一种担忧。就像现在有评论者说“文学已经死亡”,或者说“当代进入读图时代”一样,它表明的是一种趋势,不是100%的既成事实。拿数量上准确的标准衡量它是无效的。

记:你文章当中,似乎为玄幻文学下了断语,为什么要这么做?

陶:我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和动机,实际上想要是通过对“玄幻小说”的或许比较激进的评论,来表达我对80后一代人的精神状况的一种担忧。我做的是社会文化批评,与审美批评不同,它更注重对于文化思潮及其背后的社会根源的分析。我感觉到80后一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他们是打游戏长大的,迷恋和追求感官刺激,很不关心公共事务,精神世界是比较单维的。我说这话不是空口乱说,,我在大学教书,我认识的很多学生都是所谓的80后一代,他们身上比较普遍地存在这种状态。我在博客的文章的修改稿中特别强调了这点。网络游戏和玄幻文学的关系是很深的,它深刻地塑造了80后一代感受和想像世界的方式。许多玄幻文学作者甚至是直接模仿游戏进行写作。在写之前先猛看、猛玩网络游戏。

记:很多人觉得你的批评有点不厚道,对刚兴起的玄幻文学,不应该一梆子打死。

陶:如果仅仅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于刚刚兴起的玄幻文学,是应当给予宽容,比如不应该对它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提出太高的要求。但80后一代沉溺与玄幻文学和网络游戏也是一个事实,其中折射出来的精神状况,我是比较担忧的。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表

达这种担忧。

.B.

记:王干在回应文章中表示,“文学不回避鬼神”,你怎么看?

陶:许多文学作品,如《山海经》、《西游记》、《聊斋志异》里面都说到了鬼神,这是一个常识,我当然不会不知道。但是,写了鬼神的作品不一定就是我说的“装神弄鬼”。只有那些缺乏真正的艺术韵味和精神向度、因而只好拿魔法妖术和神魔世界来故弄玄虚的作品,才是“装神弄鬼”之作。在这里,魔法妖道及其强大的感官刺激本身变成了目的和本体。在包括《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优秀作品在内的传统魔幻文学中,神怪魔法从来没有上升到这样的本体地位,它或者是辅助性的,或者是现实极度黑暗时期采取的映射手段。最能够说明问题的是《窦娥冤》中的“六月雪”。许多的童话故事也是这样。

 

记:这篇文章是否可以作为学术成果来看待?

陶:这是一篇博客文体的文章,不是非常严肃的学术论文,发表的是我的随感。我并不认为它是什么“学术成果”。由于是博客体,所以里面有些口语化的、不完全符合逻辑的细节也是存在的。

记:很多人觉得你写这篇文章是哗众取宠、自我炒作。对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陶:在今天这个消费时代,出现这种猜测很正常,我不想反驳。猜测本身就没有事实依据,所以无法反驳,只能否定。但是否定以后大家就相信了么?也未必。所以让它去吧。但是我知道我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作为大学教师,我需要多出学术著作,不会将这些争论作为我的主业。

C.

记:我现在看你博客上的很多评论,九成以上都是批评你的。你怎么看这些批评意见?

陶:博客是个非常奇怪的交流方式,既很直接又很遥远,既很真实又很虚幻。比如上面的评论绝大多数是匿名的,这种匿名一方面好像显得很虚幻,你不知道是谁,但是也因此凸现另一种真实:一个人在匿名的状态下更能够暴露他的真我,更能显示他的素质和修养。因为在公开、署名的表达中,说话者的身份是暴露的,所以他就不能不有所顾忌和克制。而匿名则正好相反,所以更真实。让我感到很遗憾的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完全不讲理而专擅骂人的帖子?这难道不是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80后一代的精神状况和素质修养堪忧么?

 

记:前段时间,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展开网战,最后的结果是以白烨不堪网友攻击而关闭博客。你目前的景况有几分与那起事件有点类似,会不会有一天会关闭自己的博客?

陶:现在网上的评论大部分都反对我的观点,有的用词甚至很肮脏恶毒,我对此感到有点遗憾和悲哀。但这些留言我一条也没删除,我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我不会因为很多网友批评我,然后就觉得自己威信扫地之类的。我不会主动关闭博客,我还没有那么脆弱。它也是我的研究素材。

陶:从“韩白之争”到“陶萧之争”,80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容不得批评。你怎么看?

陶:是有这种情存在。80后一代的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是:要拥护一个东西,是不需要理性的,有点象拥护教主的那种感觉。大家是以帮派为标准而不是以是非为标准。这可能与他们从小的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有关。这个问题很复杂,这里说不清。但是最后我要强调一句:虽然表达了对80后一代的一些担忧,但绝对不是说他们一无是处。而且即使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缺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仅仅停留在指责他们是不够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