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效率
——2013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纪实之五
师父在今年中秋晚会的开示中提到,我们的佛法事业也要“符合行业的标准和规律”。我想对我们这些翻译义工来讲,“符合行业的标准和规律”指的至少应当包括了解清楚翻译行业的工作特点,具备翻译行业中必备的精湛技术,以及遵守此行业中人才培养的规则。假如我们只是拥有着一颗炽热的、发愿服务于佛教翻译事业的心,但是在日常承担中却不加强语言学习、提高佛法认识、提升翻译水平,那么我们的承担可能只在一个低水平上循环,绝不可能在业务上有大的突破。对翻译团队来说,人才整体的培养非常重要,也必不可少。

10月31日下午,在“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性人才”的分论坛中,传神联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校事业部总经理闫栗丽女士为大家做了“人才培养的效率”的一场演讲,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公司内部,有自身对翻译人才的评估体系,从“毛胚”翻译人才往上,再分成初级翻译、中级翻译、高级翻译。在初、中、高级的翻译里面,每一级别还要再分下、中、上三个阶段。比如初级翻译还要分初级的下、初级的中和初级的上,加上中级的下、中、上,和高级的下、中、上,一共有九级。能做到高级翻译的人才可谓凤毛麟角,需要有一定的天分,有的人终生不见得能达到高级。
据闫女士讲,有些教翻译课程的院校老师,即便他们是专攻翻译专业的留学归国人才,依照他们公司各个级别的测试标准来检测下来,有的只能考出一个中级的“下”,甚至有的仅仅接近于初级的“高”。而一个大四的学生到他们公司实习,经过六个月的培训和练习,按照公司一系列的成才规划来培养,相当比例的人都能够达到初级翻译的中、上水平。我们国家近年来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翻译硕士学位,但是既懂翻译理论又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老师非常匮乏。所学的何以致用?如何快速成材?这些从事于语言服务业的翻译企业也倍感迫切。

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真正的翻译行业应该怎么样来培养人才?如果只是一个达到中级翻译员的下等水平,甚至只是一个初级翻译水平的人来教学生,且不讲教授其他知识,而只讲翻译,因为他自己本身只是初级人才,他培养了半天也许只能带出个“毛胚人才”。“毛胚人才”指的是你有这个潜质,但还没有经过翻译行业的锤炼,故还无法胜任翻译任务。
在上述公司一系列的成才规范中,还有一块提到了“思想指导”。在长时间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心理不适应、心理状态低下、对行业发展规划不明等系列问题。他们则会安排类似思想辅导员那样的角色来帮助和带动新翻译者,这有点像以前作坊式的师徒相授,有专人来引领,甚至关怀他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很多优秀人才离开了这个行业,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做这一行,而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哪里发展,看不到他这条路该如何往上走。而他们公司有九级别的翻译设定,就能让人知道自己该往哪个层次去努力。

在分享的最后,闫女士还特别分享了传神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一些理念:一、教育之终极目标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用激发内在动力来取代叮咛、检查、监督、审查。一个热爱翻译的老师才能培养出热爱翻译的学生。二、翻译人才的培养更多的不是在课堂上传授翻译理论,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更多的在干中学,在不断纠错中成长。三、中国需要创新型人才,企业需要创新型人才,翻译人才培养同样需要创新,照搬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做出自己的特色很重要,培养能具有创新价值能力的人才更为重要。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企业,若是特别认真地在做这个行业,就一定会去做这样深入的思考和建立起一系列培训的模式。

作为龙泉寺翻译团队的一员,笔者在参加这个会议期间,有时会感到很骄傲,尽管我们还只是起步阶段,但一说到“龙泉寺”,竟然很多人都知道。由此可见,龙泉寺翻译团队所进行的佛教文化方面的翻译,已经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毕竟社会上以义工身份来全身心承担宗教文化翻译的还极少。在这种背景的烘托下,更加显出了清净发心的可贵和价值。有了发心,还需要专业来圆满这种发心。此次会议上,我们有幸听到了业界同行所介绍的这么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次第培养的翻译成才模式,不仅给我们很深刻的启发,还给我们的翻译工作设定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要做到师父所说的“符合行业的标准和规律”,单靠虔诚的信仰和发心还不够,还需依照“俗谛”的共同规律,展现出身语的造作,将作为佛弟子一丝不苟的专注与精湛的专业水准呈现给世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