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48,310
  • 关注人气:66,1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疑解惑 共话翻译(二)——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系列报道之十

(2013-11-12 08:44:29)
标签:

佛教文化

分类: 寺院报道

答疑解惑  共话翻译(二)

——第四次译员交流会系列报道之十

 

    2013年10月19日下午四点,在龙泉寺明心阁四层会议厅,龙泉寺翻译中心各语种的骨干义工与嘉宾进行第二场座谈交流。这次邀请的嘉宾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卢嘉祥教授,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助理、北京大学翻译协会创始人王华树老师,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服务委员会秘书长崔启亮老师,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杨玉功老师和中国社科院在读博士范源先生。

    为了义工们与各位嘉宾进行更有效的互动、交流,主持人宋柏青就提问的方向提供了一些思路,并希望大家尽可能结合自身翻译承担,提一些切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关于提问的话题,可以参考四个方面:第一是翻译标准,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分享经验;第二是中译外需要注意的点;第三是关于协同翻译,存在哪些困难;第四是团队建设,作为翻译,应如何对自己提出要求,如何成为翻译人才。

 

nEO_IMG_第二场交流会现场 

第二场交流会现场

 

 

    第一个提问的是德文团队义工,他提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语言翻译的问题。在佛教翻译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德语的词根、词源可以追溯到梵文,因此,如果以梵文为媒介,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德文词汇来表达,就可以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原词所表达的意境。他想学习梵文或巴利文,并问梵文和巴利文,哪个与德文的亲缘关系更近。

    对外经贸大学杨玉功副教授对此问题做了回应。他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翻译最根本在于“名”与“实”的关系。所谓“实”,即内心真正的体会,这是共通的,是超越语言的;“名”则是具体的语言文字,他们是在“实”之下的。如果不认可有一个共通的“实”存在,或者内心对这种境界毫无理解,那可能还谈不上翻译。有了“实”的基础,才谈得到第二个层面——不同“名”之间的交换,即表达的水准与风格。

     “依义旨而传,而能如风格译出”——杨老师非常认同钱钟书先生关于翻译的这句话,视其为完美翻译的状态。对于我们义工团队自我提高的次第,他认为是很清楚的,也是他常提的——sense and sensibility。第一是对语言的判断力(sense),第二是感受力(sensibility),即修养或者说品味。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对技术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社科院在读博士范源先生是学习梵文、巴利文的。他补充到,巴利文是古印度的俗语,即地方话,和德文的关系要远一些。他还介绍了梵文的传播,并建议学梵文,这样对欧洲语言会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巴利文也会有所了知,对整个东南亚语言也会知道一些。学了梵文,就等于找到了亚欧语系的母亲。

    德文团队义工提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翻译标准化的。他说,以前德文团队翻译工作也设计了流程以及模块化,但实行不起来。听了王华树老师的演讲,像看到了曙光,即通过软件实现团队翻译经验的传承和翻译流程的规范化,这样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就可以标准化、模块化,就能把更多精力集中到非标准、非模块化的工作中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他希望王老师及崔启亮老师能给予具体指导。

    对此问题,王华树老师建议可以引入项目管理,并从项目规划、流程及人员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他认为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协作平台,建立翻译术语数据库、记忆库,实现翻译经验的共享与传承。崔老师也认为,翻译流程进行不下去,实质上是项目管理做得不够扎实,并欢迎翻译中心的义工去北大旁听项目管理方面的课程。

    关于现代化技术在翻译中的应用,杨玉功老师认为,像微博这种时效性比较强的,可以用翻译技术但对于经典的翻译,不是靠技术就能解决的。他认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内心的传承,加上技术的衔接,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对此,王老师认为,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还是人在做,只是方式、手段变了。他说,对团队协作来讲,采用知识库的方式进行经验传承,是一种实在的做法,可以借鉴。

    接着,英文团队义工宋柏青说到,一方面,电子化很重要;另一方面,对于我们这些年轻译员,如何成长,怎样成为翻译人才?他希望能得到卢嘉祥教授的指导。卢教授认为,经典的传译涉及到译员有一个全面知识的把握。他回顾了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时的三位老师,其中王佐良教授对于经典传译的研究最深,王教授认为翻译佛经要对佛经产生的过程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后来,卢教授到文化部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工作,他们特别强调经典的翻译要把握好对经典文献的利用。同时,他们对于初译、审校、定稿这些环节要求都非常严格。像初译者,一方面,对佛教必须要有相当深的研究;另一方面,对中文,包括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必须很扎实。之后是审校,对知识面及对知识把握准确度的要求更高。比审校要求更高的是定稿者,为了审慎,甚至会邀请好几个定稿人。卢教授分享的这些宝贵经验对于翻译中心佛教经典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之后,英文团队的一位义工说到,她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很多译稿都是按照中文的思维来翻译的,她想知道如何来克服这种中式思维,是通过语言积累或翻译实践就能转变,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来解决?

    杨玉功老师认为,一般人学语言很难脱离母语的束缚,“因为我们在其中”。但佛教修行,是让你解执,解除执着。对原文这种本能的执着,极少人能真正脱离。他谈到禅宗“不立文字”,超越语言的境界,认为翻译与宗教信仰有着某种一致性。他还感慨地说道,目前中文里最美的东西,还没有完整地进入到英文世界,像佛经、儒家经典、诗词,能不能把它们也翻译成英文经典?能不能打动西方人?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他说,我们现在的很多翻译一看就不自然,不主流,却一直在用,外国人也许可以宽容我们,但我们自己要做最好的。他认为,我们需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感受力,去感受英文的美。

    除了笔译之外,龙泉寺翻译中心也在尝试着组建自己的同传队伍,英文团队负责人王硕为此特意请教卢嘉祥教授。她的问题是: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同传,以及如何把别人培养成同传?

    卢教授被称作“同传奇人”,曾今为200多位政要担任同传翻译,包括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安南、美国前国防部长黑格将军、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等。他回答道,对于龙泉寺同传团队来讲,学习者本身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第一,思维要敏捷;第二,佛教的基本功要扎实,对佛教的诞生、佛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传播、整个历史过程,从专业角度,都要非常了解,这是基础;第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也要有很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要有拼搏精神。教授认为,龙泉寺的同传团队一定是将佛教文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最大的base,应该抓住这个工作基础和平台。教授提出了一个设想,很智慧地把大家带入到一个情境当中,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准备同传工作。教授说,假如明年下半年龙泉寺要举办一场佛教高峰论坛,那么以下几个方面都是要去努力准备的:第一,佛学专业词汇要大量的熟悉,全面的熟悉,他还以“佛”字为例,希望大家能很细致地了解佛教词汇;第二,语法一定要准确,让老外听起来很舒服。佛教中文翻译,有时候用到古汉语或现代汉语,要很精准的表达。另外,跟佛教紧密相关的,包括儒学、道家、基督教、伊斯兰教、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军事等,对于像利玛窦这样的人物,以及其他西方宗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都要做很全面的准备,仅仅佛教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保证tape hours,至少800小时。卢教授认为,要进行非常严格的、魔鬼式的训练。对于龙泉寺同传团队的培养,卢教授认为,不仅佛教活动要参与,其他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各种活动,龙泉寺团队都要去,多方吸取营养,各种背景都要去了解、碰撞、熟悉,从而形成独树一帜的一支同传队伍。

    卢教授为我们勾画了无限美好的前景,饱含着他对我们后学的殷殷期待,是给我们最大的鼓励,令在场的义工倍感激动,顿时充满了力量。义工们也特别希望卢教授能亲临团队给予指导。

    龙泉寺同传团队的葛强先生,将翻译和佛法结合起来谈,他认为这两者是互补和互通的,并勉励大家“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还借用了“觉林菩萨偈”中的一个四句偈“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来诠释翻译的境界。关于同传团队怎么建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分享道,如果想持续做下去,一定要把自己当成什么也不懂的小学生,保持一颗谦虚好学的心。

 

nEO_IMG_同传义工葛强先生

同传义工葛强先生

 

 

    很快,两个小时的交流即将结束,翻译中心助理法师贤清法师做总结分享。他首先问大家连续听了几个小时,累不累?义工和嘉宾们都报以会意的微笑。法师分享这几天因为筹备译员交流会,睡的时间很少,但是不觉得累,内心欢喜,特别是刚才听卢嘉祥教授的分享,声如洪钟,感受语言的穿透力。法师分享说,色法一旦加上心法,障碍性就没有了。他在思考教授的这种力量来自哪里。

    法师说:“‘教授’这个词,英文是‘professor’,‘专业’的英文是‘professional’。能‘professional’才叫做‘professor’。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词——‘confess’。‘confess’有‘表白’的意思,‘表白’为什么跟‘专业’有关系呢?表了以后不白,就不专业;表了就白了,很深奥的东西你一说大家都明白了,就是‘专业’,就是‘professional’,这样的人我们称为‘professor’。刚才宋柏青提醒我,‘confess’主要讲原罪表白,忏悔。忏悔很重要。当我们知道自己无知的时候,就在‘confess’,就在走向‘professor’。

   “‘confess’,‘con’有‘加强’的意思,‘pro’有‘往前’的意思——‘progress’。能够‘profess’就能够‘progress’。我们为什么走不动呢?因为无知,有障碍,所以一定要‘confess’。‘confess’之后,障碍没有了,就可以‘profess’,‘profess’之后就可以‘progress’。

     “人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很多专业像一个一个障碍一样把人们隔起来了。各位刚才都没有疲劳感,我想跟‘专业’有关系。佛法里面讲业,业是造业。业,有专业和散业。有的人,业特别散,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到最后没有业,业是散的,所以他打动不了人心,让人很累。可是‘专业’,非常‘专’的‘业’,就有力量,让人的心focus,就能够改变人心,改变周围的世界。这就是‘专业’。

    “像杨老师刚才说到的,我们‘专’到一定程度以后,没有障碍了,做出来的东西就是美,就能感化人心,就能体会到那种意境。

   “刚才听崔启亮老师和王华树老师讲组织管理,也感受到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想要管理一个团队,太难了。每个人的业都不一样,管人就是管业,业管好了,这个团队共业就和合了,这个也是项目管理。

    “听卢教授的分享,觉得教授已经开始在给我们布置任务了。我想,将来我们有机会承担国际性的同传,就可以请卢教授来布置任务,进行魔鬼式的训练,从散业变成专业,从专业变成净业、善业,开悟的业,生命境界就提升了。包括刚才范塬先生谈到梵文,为什么很多语言的源头都跟梵文有关系?这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未来通向梵业、净业的过程,可能需要我们的义工同学不断地吃苦,不断地confess,不断地去接触professor,共同地make progress。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