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中,宗教文化应占一定比例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驻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11月8日在龙泉寺明心阁与到访的文化部外联局一行座谈时表示,宗教信仰有特定的群体,而文化是全人类的,并和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宗教文化应占一定的比例。
“解读宗教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深奥的课题”
座谈会上,学诚法师首先向文化部外联局工作人员简要介绍了龙泉寺从2005年以来的主要工作。
“在整个的过程当中,社会上各界人士都广泛参与进来。我们这里是开门办教,哪一个层面的人都可以过来交流。同时,我们也会请好多学者来寺里讲课。”学诚法师说。

在谈及传统宗教的现代性时,学诚法师表示,从世界范围内看,宗教的传统性和现代性、神圣性和世俗性结合不好,就会导致宗教问题的产生,二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并相互理解显得至关重要。要真正理解信教的人为何把自己信仰的教义奉为至高无上,哪怕不惜身命,这就需要有人来诠释经典、解释经典。
“要解读宗教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深奥和非常大的课题,不只是简单地说,你应该怎么怎么做,那是法律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没有疏通,那这个人可能会说,就我这个宗教最好,这个人可能会离社会越来越远。现在各个宗教都面临这个问题,做得好,社会就会比较和谐。做不好,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学诚法师指出,过去西方出现过类似惨痛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古代的儒释道相对来讲处理得比较好,就没有发生大问题。现代情况又不太一样,现代文明西方是处于强势的状态,这包括其话语权和影响力。
“信仰有特定的群体,而文化是全人类的,并和所有的人都有关系。对外文化交流中,宗教文化要占一定的比例,如果宗教文化都不知道,会闹出很多笑话。在对外交流中包括企业活动,至少要有一种有宗教的情感。如果全部没有,人家就会以另外的眼光来看你。”学诚法师说。
“传统文化优势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对中国人是一个考验”
“我们都为学诚法师的悲心所感动,您默默感动了很多人。在多元文化的时代,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文化部外联局翻译处处长蒋好书轻声问道。
学诚法师回答:“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翻译国外的东西已经非常多,但翻译的自己的作品比较少。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思想性的作品不多。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我们认为是很好的作品,是不是就是人家喜欢的作品?我们的作品如果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够,如果表达的方式不到位,外国人可能就会不认同,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挑战。”
“儒家治国、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走出去?第一,我们对过去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吃透?第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和现代相结合?在对外传播文化过程中,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诸子百家,到底传播哪一个人的思想?这都需要加以研究。”
“艺术能离开宗教?”在谈及宗教和文化的关系时,去过很多国家访问的学诚法师反问道:“在许多国家,文化和宗教是分不开的。艺术离开宗教,其品味、数量、质量都会不足。”
“今后,在宗教和文化的关系上,要做到既能够紧密连结,又能够把它分开。“比如说敦煌石窟,藏经、音乐、绘画、典籍等都属于文化。再比如斯里兰卡,这个国家的老百姓对佛牙都比较崇拜,佛牙去了,他们就会很happy!”学诚法师说。
学诚法师的担忧还在于:现在,从小学到大学都注重语文的教学,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足。“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派出去的人,有相当多的人不了解孔子。中国的文化如何走出去?”
“当前,我们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这可能是对于所有中国人是一个考验。如果处理得好,中华民族就会实现伟大复兴。总体来讲,现在国家对儒释道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这是很好的兆头!”学诚法师不无乐观地说。
“所有的宗教都要在此岸立足”
文化部外联局主要业务是面向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工作。有许多文化外交工作人员在驻各国近百个使、领馆文化处、组和文化中心工作。此次来龙泉寺参访的有许多是从国外回来或将到国外去工作的年轻人,他们在国外要经常面对来自工作、生活上的种种压力。
“龙泉寺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从寺里的出家法师到义工,所有的人在寺里都没有报酬。为什么有很多人在这里能干得下去?其原因在于,他们心中都有一种内在的快乐,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座谈会上,学诚法师的一番话引起文化部外联局一位年轻女士的思考和提问,“做人的内心的工作,如何从宗教的角度汲取一些经验?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如何相结合?”
学诚法师指出,从中国文化来讲,中国重视玄学,西方重科学。玄学重视变,科学注重不变。科学它一直要往前跑,玄学往后看且越古老越好。玄学和科学结合,还需要佛学。佛学超越本体、超越现象、超越变与不变,并让人觉悟内在的问题、烦恼、痛苦。因为超越,让你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对于客观事物就能够看透彻了。

“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办,就是因为对其认识不清,存在内在的障碍和外在的障碍。一个人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抑或立足于当下?佛法讲劈柴、担水、扫地、浇花、倒茶都是道,都是禅。印度佛教讲究学,中国禅宗讲究悟。觉悟就是要超越当下。往前走,有时有可能也会走错了路。超越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而一般人对时空的穿透力和观待力往往是很有限的。”
“佛学告诉我们,要能够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看待社会、看待自然,就不但不会局限于当下,还能够超越于当下,我们应培养自己认识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等诸多问题就解决不了,而这些问题层出不穷。
学诚法师进一步阐释:“人内心的问题就象锁一样,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如果你有一把钥匙,所有的锁都能打开,那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很强,所以需要修炼。佛教尊重每个人人格的平等性,着重开发人的内心的能力和精神世界的解放。”
“现在社会上依然有人认为,一信佛、一学佛,就成了另类。如果我们把他们当另类,这些人可能就会真的成另类。宗教要处理好和现实社会、世俗社会的关系。很多问题的形成,是由于对宗教的认知比较简单。”
学诚法师强调,不同宗教之间差别很大。信佛的目的,是要开发自己内在的智慧。任何宗教包括佛教在内,对世间上的苦难,都要去关心、去帮助、去救度。而在关心、帮助、救度上,各个宗教的目的不一样。有些帮助是现世的,有些帮助是永远不要有苦难,这是彼岸世界的事。宗教在社会上的生存和发展要处理好此岸和彼岸的关系,所有的宗教都要在此岸立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