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人生寺院生活佛教文化前世今生旅游 |
分类: 随师行记 |
图解龙泉寺的前世今生
龙泉寺和中国其他寺庙并无不同,无非是早先的老庙根儿,静静的躲在京西的一处山林,石墙土瓦在经历了沧桑之后斑驳的见证了人与物的来去和兴衰。
近些年这座寺庙被外界赋予了太多神秘色彩:北大清华的后花园、高学历人士纷纷来此出家、国际化的弘法平台等等,以及这座寺院的住持——学诚法师,都被人们用探究的眼光揣测。是的,作为一个寺院,他所涉及的事业未免太过庞大了些——龙泉寺的弘法事业分为七个部门,工程部、文化部、慈善部、弘宣部、教化部,另有北京复兴大国学文化基金会和北京龙泉寺翻译中心。龙泉寺常住义工200多人,寺庙的硬件建设、书籍光盘的出版、社会慈善救助、传统文化网站、居士学修教育、传统典籍赠送、佛教相关翻译等各方面事业蓬勃发展,开办中、英、日、韩四语的龙泉之声传统文化网站,开通中、英、法、德、俄、日、韩、西班牙和泰语9语微博,出版《感悟人生》(中英文)、《学诚大和尚侧记》(中英文)、《和尚·微博——北京龙泉寺的365天》(八语),及《和尚·博客》系列丛书(100本)等图书。不禁让人疑惑:这座焕发出青春的寺庙,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
在青松翠柏,风雪雨露中,静静的见证着历史。
由寺院的第一代主持继升老和尚募款建造,是北京最大的单孔石桥。
龙泉寺影壁。影壁墙上有印光大师的字,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13代祖师。
龙泉寺的西跨院。这里经常举行法会,
从前的法会都是露天举行,风吹雨打是家常便饭,不过依旧阻挡不了信众的虔诚。
窗明几净的法堂。经过几年的建设,龙泉寺的僧侣和信众都拥有了更好的修行环境。
没有霓虹灯光的闪烁,只有静静的油灯与佛像交映成辉。
是一支充满了活力与希望的中国僧人团体。
明代重建龙泉寺,山门殿面阔三间。门、额“龙泉寺”内有哼哈二将,过石桥为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再后为正殿,硬山挑大脊,殿内绘有壁画,院中有古柏数株。东院有殿庑20余间,其中一栋面阔三间,建于高台之上,外观一层,内观二层。西侧北面有石拱券门通向暗室。寺中的单孔石桥桥长26.5米,宽4米,两侧各有方形望柱12根。《雪泥鸿爪》载:“庙貌甚古,前有石桥、石栏,颇富风雪姿。”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二月下旬,清圣祖玄烨在郊游路上天色已晚,又正逢雨雪,一行人马趋至龙泉寺中,受到方丈等热情接待,并展纸求字,玄烨题“石鼓传声”墨宝,后刻在观石山,此事被记述在《昌平外志》中。纳兰性德为经纶(字岩叔)题扇面,以笔言情,作《龙泉寺书经岩叔扇》诗:“雨歇香台散晚霞,玉轮轻碾一泓沙。来春合向龙泉寺,方便风前检较花。”
清圣祖玄烨一行驻跸龙泉寺,玄烨写下《龙泉寺》诗:“狭径才容骑,香台欲起龙。悬崖千仞落,断碣百年封。泉细通幽壑,庭深暗古松。临高一骋望,积翠蔼重重。”诗中对神山头龙泉寺“狭径”、“悬崖”、“泉细”、“古松”、“香台”、“断碣”作了描述。站在龙泉寺,临高向东俯视,京城的房屋、树木蔼重重,一派“积翠”向上景象。
纳兰性德时作《宿龙泉山寺》五律:“招提偶然到,再宿离喧杂。列岫霁始开,双扉晚初阖。禅心投钵龙,梵响下檐鸽。既闲陵阙望,亦谢主宾答。遥夜一灯深,石炉烧艾。”诗中“既闲陵阙望”的“陵阙”指的是天寿山明十三陵,并非盛京(今沈阳)的东陵或北陵。描写的是在龙泉寺安顿下来后闲暇时间,作者 望十三陵。因为万历年,明神宗朱翌钧的替僧志善曾住过龙泉寺,朱翌钧薨后,葬于昌平天寿山西侧大峪山前的定陵。其建筑规模在明陵中是比较突出的。到清初才不过百年,已是往事如烟。颇含兴亡之感和轮回之叹。性德诗中对为什么宿龙泉寺做了交代,原来是路遇雨雪,没打算到此,而“偶然”到此。住进龙泉寺天也“霁始”放晴。观神山刀削斧劈的“列岫”,望明陵殿阙,听龙泉寺的诵经,很惬意,比喧嚣的京城好得多。从时间上来说由“晚初”到“遥夜”作了全景式的报道。
转载自: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