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七十一:
权威与平等
——依师轨理的启示(二)
“依止善知识”,“依”是依靠,“止”是安住,高山仰止,心不动摇,生命获得安顿,汲取源源不竭的力量。“依止善知识”,是所有悠久的文明共通的心路历程。在古希腊城邦中,苏格拉底把街头变成他的课堂。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等人的著作中,不难体会到对老师的崇敬,沐浴在老师智慧之光中的快乐。
那么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所谓西方文明是讲究民主和自由的,在这种精神下产生了现代文明,那么民主、自由的精神,与“依止善知识”是否有矛盾呢?现代人注重自学的能力,越来越多的东西,不需要老师,可以在网上查资料自己学会,那我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怎样重新理解老师的重要性,怎样处理好自学与依师的关系呢?
东西两种价值观的不同,我们做法不应是否定一个来成立另一个,而是要返本归源,看两种价值观分别产生的时空因缘,找到它的合理性,而后观待新的时空因缘去变化、融合。中国佛教文化中师徒传授、注重权威的教育方式,能将许多需要长时人生阅历的生命经验传递下来,但时至晚清,我们民族确实出现了没有创造力,注重人情,不思进取,“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悲剧,这是一个事实。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无限推广,固然引起了现代东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但它在出发点上,确实给了人的思想以解放,以更广阔的空间。那么民主、自由的精神产生的源头在哪里?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时代,过去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关心的只是人和神的关系,人怎样接近神,怎样净化自己的心灵。而一下子,人们发现了自然、社会,发现了人自身,许多新的知识产生出来,许多新的事物需要人们去应对,比如在航海中需要科学知识,并不是宗教的祈祷、忏悔就可以解决。一元的宗教观被打破了,不同的缘起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这种作用日渐凸显,“自由”和“个人”的意识便逐渐产生;在团体中,要达成共识、群策群力,或者只是消极的调解纷争、妥协利害,民主就取代君权和神权至上,成为团体组织的基本模式。以前,神和君主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每个人都代表一个世界图景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和缘起。
佛教怎么来看这一点呢?“众缘和合”正符合佛教的基本教义,每个人都是一个缘起,都很重要,没有谁决定谁。僧团的羯磨制度就是人类最早的民主制度之一,在佛教律藏中花了很大的篇幅专门论述这一制度,其严密性和完备性要远超过杀害了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民主,乃至超过现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从这个意义上来反观,一味强调师道尊严,乃至皇权至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符合佛教的教义。可以说,师道的精神核心是对真理的希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核心是众缘和合,这两者不但不矛盾,反而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知道希求真知,本身就是个人主动性的一种表现,也只有这样去追寻才能显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由不是在善恶之间的自由,而是观照自身的因缘,选择最适合自己、符合本心也最有益于他人的,生命的轨迹。同时,因为众缘和合,我们的目光不止停留在一个绝对圆满的老师身上,不会这样去苛求和依赖一个人,而要主动去学,向所有的人学。“三人行必有我师。”
以“师道”“权威”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与“民主”“自由”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伦理,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领域。古代社会没有这么多的新知识,主要的文明成果都以经验的形式从长辈那里代代相传。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稳定性,许多深刻的、需要长时间阅历、体验的内涵可以快速地传给后辈,但在应对新鲜事物上却可能不够灵活。这种方式传递的最主要的内涵,是身心性命之学,也可以说是传承身心性命之学唯一的方式。知识的学习可以靠自己摸索,但深广的生命体验是必须由体验过的人来传递的。《广论》上引用祖师博朵瓦的语录:“修解脱者,更无紧要过于尊重,即观现世可看他而作者,若无教者亦且无成,况是无间从恶趣来,欲往从所未经之地,岂能无师?”正如对于边远地区完全没有接触过电子产品的人,给他一个手机,一本说明书,他也很难搞清楚手机该怎么用,更别说手机上网、微博等功能,因为他完全没有现代通讯的概念。如果有人给他讲,带他打过一次电话,他就比较容易搞明白了。反过来,“民主”“自由”的西方伦理,可以很好地应对现代社会中各行业、领域的快速发展,但在传递深刻的生命体验上却是不足的。
中国古代主流的授课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学生只处在听众的角色,在学堂中正襟危坐,凝神倾听,或者在生活实践中跟随老师,端茶倒水,处处磨练,得到老师德行和经验的熏染。但如果用这种方式来研究某个现代科学的领域或者开发某种新产品,却近乎不可能,因为学生完全处于接受的状态,所学是某种既定好的人生的经验。因此现代大学的讨论班完全是另一种氛围,要有激烈的讨论,乃至辩论,才能触发新的思想。若涉及到生命体验、人格修养的问题,讨论班的模式则是不够的,如果大家都是没有这种体验的人,怎么讨论也不可能体验到相应的状态,正如盲人摸象,再怎么讨论还是各自摸到的那一部分,体验不到完整的象一样。这就必需靠有这种体验的人把相应的境界和盘托出,再与每个人类似的、零星的体验与对比、印证,然后大家实践、提升。
只要把握了背后的精神,这两种伦理或学习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兼具的。在讨论中,尊重彼此的生命经验,而尤其注重哪些有深刻、完整的心灵提升经验的人,因为他的经验最为宝贵,可以作大家的老师。就老师而言,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让所传递的知识和经验对他的生命产生更大的意义。现代教育学的学者认为,课堂不是拷贝知识的地方,而是一个产生新知识的情景,知识是在彼此生命体验的碰撞中产生的,对每个人都是鲜活的;老师不是一味的灌输,只是一个参与者,组织情境,让学生融入其中。这种思想正好符合佛陀和孔子的教育方法,它和“依止善知识”并不矛盾,因为它是就老师一面而言,而“依止善知识”是就学生一面而言,师生各自尽到自己的伦理,而不是相互要求。遗憾的是,中国现今的教育也许正好兼具了两方面的短处。教学的方式主要还是权威的、单向的,而教学的内容已由身心性命之学转变为许多与学生生活、生命无关的知识,难怪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了。
佛教在教育和管理中,实际上充分地体现了两种伦理,权威和平等并行不悖。藏传佛教中很有特色的辩经就是民主和平等的体现,印度佛教也很重视辩论。汉传佛教,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呈现的是权威的一面,乃至家族谱系的观念也被引入佛门,形成了“法派”“剃派”等具有很大局限性的观念和传统。类似辩论这样的修行方式无法在汉地开展。现代社会中,多元文明彼此冲击碰撞,对于佛教来说,也许恰恰是一个摆脱地域文化局限性,彰显本色的契机。我们能超越传统佛教“祖师型”的发展模式,传统的权威人格型高僧为中心、僧主俗从的单一式教团结构,形成以正法为中心、和合为纽带的多元一体的新型结构。
就学生方面来讲,自学和依师也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依师简单的理解成天天跟在师长身边,惟命是从,师长说一步动一步,这会变成一种依赖,其实是渴望被师长关怀、肯定,主动性发挥不出来,已经偏离了依师求道的宗旨。现代社会变化很快,每个人都要面对很多其他的人,复杂的缘起。像古代徒弟天天跟在师父身边的情形是不多见的。依师是内心境界与师长不断接近的过程,外在的距离是其次的。现代科技发达,书籍、录音、视频都可以帮助我们从师长那里学习,拉近与师长的距离。说到自学,现代人又容易偏到另外一个极端,觉得书籍、录音、视频这些就够了,不用去向老师学。这些固然都是学习的方式,但对于生命之学的学习来说,最可贵的是其中所体现的老师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智慧。通过这些方式,不是仅让我们学到一些知识理论,或者一些有感受的点,而是要契入老师的本地风光,他的心路历程。学习的过程中努力去揣摩,结合老师的行仪去思维、体悟,再结合自己的生命去实践,最后要去找老师或同行印证。
如果不能常常跟在老师身边,一群同师共学的善友就很重要。我们说“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老师给我们传递与佛法相应的生命体验,同行善友共同营造一种氛围切磋砥砺,让师长的法在心间传递。每个人对法的体悟都能给我以启发,相互学习激荡,发挥主动性而又相互尊重。“依师先从依友起”,因为团体的面貌就是师长心意的体现,在团体当中熏习,了解整体理念,向学得比较久的同学请益,就是依师的下手处。其实许多学得好同学本身就堪当我们的老师,至少是某一方面的老师,又由于更了解我们的情况,也许能给我们更直接的指导。时代在变化,古代打手心、罚跪的教学方法也许难以被社会大众所接受。来自外在的要求降低了,这要求学生有更强的主动性与自律的精神,更加希求老师身上所展现的“道”。
只要人类文明还要延续和发展,只要人类还追求心灵的净化,“依止善知识”这一心路历程是不会改变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