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七十:
寻找生命中的贵人
——依师轨理的启示(一)
读武侠小说的时候,有时我们会向往,何时一位如书中所说的高人能来到我们身边,教我们绝世的功夫、人生的道理,脱开凡庸碌碌的生活,超拔我们的生命。小说中的场景,常常是主人公遇到人生的绝境,或是孤独苦闷百无聊奈,或是被世人所误解、唾弃,繁华落去,直视生命的惨淡。这时一位前辈高人的来到,就是全部的光,全部的希望。这时,整个生命仿佛都托付在这光与希望中,可以忍受艰辛苦楚,可以放下自己所有的成见、习惯去向老师学习。于是旧有的自我被打破了,更开阔的生命景象缓缓展现……你是否曾有生命被一个人点燃的经验?其实我们生命有无限的潜能,我们只是缺少一个方向,以及帮我们指引道路的人。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有一回遭遇兵难,大家被冲散了。最后一个回到孔子身边的弟子是颜回,旷野深邃,天涯萍水,大家都以为他回不来了。孔子说:“我以汝为死已。”颜回说:“子在,回何敢死?”在旷野刀兵中迷失时,他心心念念是师长的身影,是师长所传承的道,带天下苍生走向光明的道,这种力量支撑他回到了孔子身边。
回顾来时的路,我们每个人都能在生命中找到一位或者几位扣动我们心弦的长者,小学、中学、大学的老师,或者是父母、领导,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成为今天的自己。没有他们带来的智慧的光亮,我们的心灵始终在黑暗中跌爬——正如没有爱,我们便不能存活在这世上,恐怕早已夭折。在中国的广大乡村——我们曾近去走访孤儿、作调查,对那些平穷而质朴的孩子,一个好老师可以成为他们生命的支撑,动力的源泉,是他们考上大学、步入新生活的希望。一位心理学家说,兴趣总是在离爱最近的地方。这爱是来自老师的,一个孩子对真理和知识的渴求最初是被老师唤醒的。否则他的心总是隔膜的,打不开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所领受的,只有考试和前途的压力,他永远无法向人类文明智慧的宝藏投出最初那虔至的一瞥。我们也接触过一些辍学的孩子,其实许多父母是希望他们去读书的,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共同的特点是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老师,或者遇到了而不知珍惜和感恩。
这些记忆我们早已遗忘了,我们已经在自己的世界里奔走了很久。大学里称老师为“老板”,何其的可悲!不再有那种师徒之间心心相应的触动,只剩下知识的传递,乃至金钱的交易。
“尊师重道”,尊师与重道是辗转相依的。《广论》上说:“能令学者相续之中,下至发起一德,损减一过,一切善乐之本源者,厥为善知识。”有了老师的启发,我们才能在内心深处生起对道、对真理的希冀与仰望,不自满、不迷茫,生命中需要不断有贵人为我们展示更高远的景象和格局;有了老师言行的示范,我们才知道怎样将这知识和智慧融贯于我们的整个身心,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而不是偏执于某一方面。这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同时,有了对道的至诚追寻,我们才更明白师长对我们生命的意义,在无限广阔的生命格局中,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有怎样的价值,何其难得;有了对道的体悟我们才更容易理解老师的境界与心胸,更好的与老师心灵契合。
遗忘了师长,我们又怎能记得最初对真知的渴望?遗忘了师长,谁来守护我们的心灵不随世俗流、奔波漂荡?如果一个民族都不尊崇师道,它从哪里去寻找道德的标杆?它怎么可能重视真理?怎么可能产生出高贵的心灵?如果社会关注老师、长者,已经不及关注那些歌星、影星,谁能保证追逐享乐的气氛、暴力纷争的气氛不泛滥弥散?
我们有没有去渴求,一位生命中的贵人?为什么有阳光,我的心却依旧寒冷?为什么有空气,我却仿佛无法呼吸?白昼的漂泊,夜晚的沉沦,日夜所企盼的,是这样一位师长。不少学生说,越来越难遇到具备丰厚底蕴、能够引导自己心灵的长者了。可是我们真心地去寻求了吗?我们认识到师长对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吗?好的老师不是没有,但问题是我们往往从自己的好恶去看一个人,不顺自己习气的就觉得不好。也许调整心态,改掉习气,放下成见,这个老师就能给自己很大的启发,乃至恰恰就是能指引自己生命方向的贵人。《广论》上就提到一个好老师的“十德相”,这主要是就引导修行成佛而言的,如果全部具备是非常高的标准,但提出来,确能启发我们去放下个人好恶,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去寻找良师益友。
首先是戒、定、慧三学,戒意为“制止”“调伏”“清凉”,简单的讲是一种身心的规范和涵养,严格说来是出家法师以及受戒的居士才有的。许多老先生举手投足之间透出一种气质和威仪,言行谨慎,不妄动,不浮躁,平和稳重,反应的是内心的境界和操守,在这个时代就非常难得。乃至学术上的诚信,工作上的严谨,照顾他人等等,这些都是戒的随顺。定是专注、寂静,只有排开名闻利养的诱惑,纷繁万象的干扰,静水流深,生命深处的智慧才会开发,才能在某个领域真正有所建树。有这样定力的人在这个时代也是很难得的。慧是洞察力、抉择力。佛教讲,戒、定、慧三学的修行是有次第的,没有言行上的规范,内心的定力难以形成;没有戒和定的基础,慧就不稳定或有所偏执。这是现代人不容易去注重的。
其次是教证二量。教,或称“教富饶”,或称“多闻”,简单的讲就是学问广博,但这广博并不只是知识的量很多,需对整个人类的文明的特质、各个学科的基本精神有一个通盘的把握,这样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不会偏执,越学越开阔,而不是越学视野越小,或各种知识、见解相互打架。《广论》上引用敦巴尊者的语录:“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这与《中庸》上的“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是类似的。就是说,这位老师能融会贯通,因此所讲能“引发无量知解”,给学生许多启发,而不仅是学得多,有一套自己理论,乃至流传后世。圣人最怕标新立异、凸显自己,提出的新观点令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圣人所求的是自己的言论真正对人心的净化、社会的和谐、人类的前途有所补益。证,《广论》上说“达实性”,也即了达宇宙人生的真谛,佛教中特指证悟空性,证悟空性以后就是圣人。《广论》上补充说“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了达宇宙人生的真谛”这个说法,除了各宗教中的圣徒外,一般很少有人敢这样讲,说自己已经达到。如果没有严格的修行,说自己有一点人生感悟还可以,“证量”是谈不到的。
第六点是“德增上”,“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这类似于《论语》中“无友不如己者。”比如在研究生选择导师时,如果不是真的在道德、学问上堪称师表,建议就不要因为名声、研究经费或者仅仅获得一个身份等选择这个老师。在佛门中选择师父,在其他领域选择老师也是如此。当然,很多时候老师本身是人品很高尚的,但我们如果是为了利益、名声去找到他,这种初发心就不对,就不是一种“目向上望”的心态,在学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和障碍。社会上许多人是一种“向下看”的心态,觉得世上没有所谓“崇高”的东西,所有的人都是有缺点的、自私的,他不相信所谓的“无私奉献”。于是社会上有人做了好事,反而会有人指出他的各种问题、缺点,最后结论是,他也不那么高尚,是出于某种目的才这样做,或者“很傻”,不懂得社会的行情才这样做。做好事有人骂,做坏事当然更有人骂。网上那些点击率最高的视频,都是一些不三不四的低俗影片,但下面的评论基本都是在骂作者、骂社会,那些比较纯洁、探讨严肃问题的影片看的人反而少。为什么这些人不去看那些高尚的影片,自甘情愿去看低俗的,偏偏看完还要骂呢?因为自己做人就做得不好,心灵深处是受良心谴责的,因此就不敢去和高尚的人比较,还要否定他们;而看那些更下流的人,觉得自己还是比他们要强的,这样就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这种心态用在老师身上,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看到的都是老师的缺点,其实只会让自己的心灵更加阴暗和空虚,因为他每天所接触的,所思所想,全都是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真、善、美的东西不知不觉中都被屏蔽掉。
人是需要一种崇高感的,当代教育家朱永新在他推动的“新教育”实验的学理基础中,就提出了“崇高论”,强调要与人类的崇高的精神对话。树立了崇高的人生典范,仰望那些伟大的心灵,人才有向上的动力,这一点尤其对于青年的人格健全,是极重要的。崇高感的建立,就要靠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首先老师自己要有信心,相信有崇高、完美的人格,相信人是可以教好的,相信不好的社会现象是可以改善的。有了信心才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追寻。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最圆满的老师就是圣人,就是佛菩萨。我们都不圆满,但不断地去追寻,生命逐渐丰满充实,自然能在举手投足中展现出一种感染力、一种看不见的光辉。只有老师这样去做了,对崇高心灵的仰望才会在学生的心里扎根。
前面的六点是自身所应具备的,后面的四点是教导学生时所应具备的。“善巧说”就是教学有方,善于引导;“悲愍”就是深具慈悲,关爱学生;“具精勤”就是敬业尽责,兢兢业业;“远离厌患”就是诲人不倦,不辞辛劳。《广论》中引祖师博朵瓦的话说:“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向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
十德相能帮助我们看到一个老师真正的功德。这十种德相,能具备其中的一两点都很难能可贵,因为现在社会上一般老师的定位就是传授给我们知识,不太会注重德行的引导方面。能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知识、或者学到一些人生的经验就应该很感恩他,我们不能用十德相的标准去挑剔自己的老师,埋怨说“老师不具备师德”。相反,具备其中一点或几点的老师,应就其具备的方面多去亲近、学习。
此外,《广论》上提出十德相是有前提的,“总诸至言及解释中,由各各乘增上力故,虽说多种,然于此中所说知识,是于三士所有道中,能渐引导,次能导入大乘佛道。”就是说,这里讲的老师是“圆满的善知识”,不是普通的,教我们知识的老师,或者能在学佛道路上某一方面引导我们的老师,需是具备道次第之内涵,普摄三乘各种根机,能最终引导成佛的老师。“故须一种顺总佛教,调相续法。”他自我修行和教我们修行的方法,不仅是给我们眼前的觉受或短期的身心改善,而是要随顺佛陀的本怀、成佛之路的整体次第,让我们的每一步不走弯路,点滴积累成佛的资粮。推而广之,这个老师是要能考虑到,如何在这个时代建立完整的教法、修行的体系、次第,以及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要有这种关怀,否则他很难说“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也很难在现实的社会缘起下引导不同根机的众生。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整体的理解“十德相”,就不会被一些假善知识所蒙蔽,或者找到一些修行有偏差的人作老师。比如他有一些感应,或者神通,或者打坐盘对很厉害,但也许仅此而已,是否依完整的次第“顺总佛教,调相续法”呢?或者某些方面比较敏锐,有一些智慧,但是否与“缘起性空”的佛法法印相符合,是否符顺于佛法的正知见呢?有一句话“和尚不怪,居士不爱”,就是说有人推崇一些古怪的神通、感应、特异功能等超过常人的地方,谁有这个,就对他有信心,而没有去思考这个人能在成佛之道上引导自己吗?能引导多远?乃至,他的方法是否对整个佛教有帮助?对解决人类现代社会的问题有帮助?这些是需要我们审慎考量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