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82,835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僧功德”系列之六十五:忆心路 报师恩(三)

(2012-05-17 19:26:04)
标签:

佛教文化

时代文化

寺院体验

现代弘法

心路历程

修行感悟

分类: 龙泉每日

●5月16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六十五:

忆心路报师恩(三)

编者按:清明节前一天,六位沙弥同学齐聚一堂,研讨、分享了自己在承担中成长的心路历程,从中体会师父培养人才的用心,并请禅兴法师总结开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以下是禅兴法师的开示。

 

  大家都在讲自己切身的心得体会,特别用心。其中一点,大家都是说要跟着前边的法师学,这是很重要的。依师先从依僧起,在一个团队里,我们能不能跟师父学到东西,就要靠向我们身边的人学习。师父通过我们身边的人一层一层地带动,更多的经验、理念是他们传递下来的。

 

佛教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

  今天的主题,“师父是怎么培养我们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师父最关心的是怎么培养人。虽然现在基础建设也很需要人,但师父说庙要慢慢盖,培养人最重要。咱们寺院有一个特点就是庙还没盖好,就先把人派出去培养、闭关。这中间体现了师父很大的悲心,很强的愿力。否则等庙盖完了,师父也老了,很多法师也老了,再去培养人也没那个力气了。在一定条件下,建筑也是要抢工的,但人才培养是最重要的。

  我觉得每一个岗位,师父对每一个人的安排,目标很清楚,都是在培养我们的戒定慧。刚才乙同学问,你怎么当纠察的。今年要换人,选谁呢?师父就问我谁的出勤率好,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才能够有条件帮助别人,不是靠着要求别人怎么样,搞什么手段。

  每个同学怎么培养,哪些以承担为主,哪些以学修为主,这些都是师父亲自考虑的。有时候他的决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像让贤富师来做知宾,我们都很惊讶。事实证明就是做得很好。这几年凡是能够接受师父的安排,这样的同学基本上进步比较快,但如果不听话的,那就麻烦了,肯定会有大障碍,甚至在山上呆不住。所以我们相信师父是很用心地在培养每个同学,很仔细地观察我们,调教我们,师父对人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一般人。对我们每个人适合做什么,非常清楚。

  在一个团体里面各种人都需要,教理通达的、修行的、做事情的、护持的,所以我们这一生往哪个方向发展实际上不能光由自己的因缘决定,而是要结合团体的需要来决定。师父就会兼顾这两点来考虑。从究竟的意义上来讲,我们修行成佛,而佛具足一切功德,这是我们心灵提升终极的目标。但是在我们这一生的修行过程当中,应该走哪一步,这个不是我们自己能看到的,而是要靠善知识的引导,结合团体的需要。有的人呢,以发挥特长为主;有的人呢,恰恰相反,以对治习性为主。这两者倒底哪个对呢?实际上两个都对,具体到每个人应该用哪个,就要靠善知识帮我们抉择。以前我们就有个概念,修行就要对治习气,个高的就要擦地板,个矮的必须要扫天窗,这个理解是有偏失的。从个人修行的某一阶段来讲,是可以的,是对你习气的调整。但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要这样。在一个团队里面,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缺一个人都不可以。举个比喻,我们师父的事业就象拼图一样,呈现一个很好的面貌,那么这个完整的图拼起来之后,你不能说这个奇角旮旯的奇形怪状的就不对,不管大图案还是小图案,不管是规矩的还是不规矩的,它都是这个拼图里面的,少一个这个图就拼不成。一个团队也是一样,要靠整体去弘法,住持正法的道场,这需要每一个人。你不能说有的人好,有的人不行,或者某人从事的高级,某人从事的就很低级,这样有分别心就不好。我们必须要有整体的概念,从大局考虑,持平等心,放下高低贵贱的分别,师父让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就能够逐渐地成长起来。

面对实际缘起中修行

  己同学说他嘴很笨,实际上这是他的优点,嘴笨的人说明他不会那些世间的聪明、油滑等,这样的人最好。话说吃亏是福,呤牙利齿的人实际上都是在耍小心眼,造的业都是不好的,都是虚伪的。我看他进步就很大。我早期刚见他的时候,话都讲不清楚。他那时告诉我山上一个水管怎么了,我都听不明白,我觉得他的表达能力挺差的。但现在做知客,做法会,已经历练得非常多了。我们都一样,不会的东西慢慢学会,没有人天生什么都会,但是修行之道就是这么干出来的。如果不在团体中学习,自己一个人学习,那么很容易偏。学佛,对着书本,听听经文,然后自己获得一些觉受,一些体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但这个容易形成一个误区,或者只是个人理解,个人能够受用。真正跟着师父走大乘的增上生道,是团体修行的道路。团体的殊胜,体现在为我们提供一个环境,在现实的缘起之下,面对现实的人,权衡现实的事该怎么样去做,怎么去把握。人才一个一个培养,事一件一件做,法一个一个修,师父的事业一件一件去推展。在这个过程当中佛法就会兴盛起来。离开具体人、事、现实的缘起谈佛法,实际上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空想。

  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个,善于谈理论,但做起事来一无是处。所以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对我来说是最好的成长,为什么呢?因为这能对治我最大的习性。我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世间读书二十二年,谈起佛法理论来不会太差劲的。但是一遇到现实的人事,就搞不清楚了,不会了,经常被师父训,同行善友、法师也经常加持。就昨天吧,一位法师还跟我说,某人啊,你现在要心向外缘、辗转增上才可以,你千万别再心向内缘。因为你老心向内缘,导致你对外在的缘起搞不清楚。这都是对治法,他这“心向外缘”也不是说散乱,搞世间法,只是对于我来讲,必须对外在的缘起、事项搞得非常清楚才行,我要学习的就是这个。我比较相应对内心状态的观照,但是偏在这儿了,外在的东西经常被忽视,有些东西我搞不清楚,而且我发现自己不太愿意搞清楚,这是麻烦的事。本来依正是不二的,但是我往往把依报环境忽略,只注重内心。在做事中恰恰是改变这一点,我现在天天忙的就是这些,很欢喜。因为我觉得,一方面对团队来讲必须要这么做,另一方面对我来讲,这是正对治我的习气。以前有一位善知识给我两个教授,第一个多做事,多被修理,这样子进步比较快;第二个,你要去当头,当头的话脑筋才灵活。我发现我现在做的正是这两点。一方面天天做事,常修理,师父也修理我,同行也帮助我。另一方面,当头,你看,把我放在当家师的位置上,实际上我并不太想当,但是不当也得当,这种机会都是很难得的,只可惜自己的条件有限,学得很慢。一位法师说,师父该教你的招全都教过了,可是你怎么学得这么慢?他替我着急。我们每个人的习性要想突破是很不容易的,有的东西可能不学就会,很容易上手,那说明已经串习很久了,可能已经修行很多生了。但有些东西呢,很难学会,很难突破,那就需要用功,说明这个东西我们很欠缺。那怎么补上?只有依靠善知识,他能够调教我们。

 

依止师友

  所以我们对善知识修信很重要,相信善知识对我们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心要安,你才能得。心不安,站在这山看那山高,干活时就想专门学修好,真正让你去专门学修,又觉得还是有点事干好,去这儿不行,去那儿也不行,这样就麻烦了,最后会一事无成。所以最重要的是老老实实,死心踏地。刚才贤攀师说我晚上扶着楼梯上楼,那是10年的时候,那时候真的是扶着楼梯上楼,腿是沉重的。可是到了10年年底吧,突破了。去年一年到现在也不是这样,现在我上楼很有力量,再晚回来也是很有劲的。这也得益于师父教授,每天再晚我都要拜佛去用功,之前可能还有些劳累,有些散乱,用完功之后,自己的身体就会有所改善。虽然这几年下来,工作量不断增大,但是我觉得身体还是能够保持稳定。早晨再怎么样也爬起来,除非是极个别情况下真的没听见打板,否则是一定要起来上早殿的。之前也可能很累,但上完殿身体状态会有所改善。这些都是从师父学来。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

  同行善友对我们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有些东西是靠周围法师来教给我,包括他们分享从师父那儿学来的一些经验。有些我就观察不到,他们会了,就教给我,这些都非常珍贵。所以我们成长过程中一是不能离开善知识,二是不能离开善友,这两者缺一个都不行。刚才有同学分享了,跟同行在一起,互相学习,这个非常好。我们要有这样一个心,你跟什么人在一起,就要把他的好东西学到手。现在这个时代,不太缺乏有知识的人,缺少的是有学习能力的人。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是比较可怜的。学习能力就是我们跟谁在一起,他们的优点我们都能学到。

  所以我们平时修行啊,做事啊,最重要的是要有平常心,真的毕业及格了,善知识会为我们安排下一个修行的对境和目标。

  我觉得僧团可能是世界上人才培养方面做得最好的团体了,因为他真的是因材施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尤其在师父这儿更是这样。有的人可能是不习惯,尤其是习气比较重的人,他老觉得学佛应该给我什么课程。你看僧团这么多年有哪个人哪一门课是从头学到底的?我好象没有见到过。因缘是不断调整的,要依靠善知识教授和同行善友对我们的帮助、影响,而不是自己头脑里的模式,觉得我必须怎么学,必须如何如何,那都是一些执著。只要对师父有信心,不管离的远近,都会受到很大的加持。

  像贤庚法师在外地,一两千公里吧,一年的时间也见不到师父,他给师父发短信,师父也很少给他回,但他跟我说,他这一年来,遇到很多境界,靠的是对师父的信心,在师父的加持下他撑过来了,最近又有不少成长。换个一般的人,早就崩掉了。师父派他去,师父说他的劲头,只要认准的路,就能够走到底。师父当年调他去学戒,一开始师父跟他说,你和贤甲法师合作,把戒学班办起来,他就发愿闭关几年不出来。结果没有几个月,师父又让他去福建。他听到消息说,哎呀,感谢师父对我的信任,马上去,这就叫弟子相。我们呢,有同学说,让我去,我不去,打死也不去。要去我就还俗。你看差距多大?简直是天上地下,对不对?我们对境的这一念心就是等流,可能是在无量劫中积累的。你要从这一念心转到贤庚法师的一念心,不知道要多久的修行?他一呆一年,他说,发现一辈子都可以,只要师父让我在这儿,我就在这儿。这颗心就很了不起的,他的酸甜苦辣,我们没有在那个位置上不能体会。

  学佛是一个心路历程,怎么走过来,完全靠善知识的加持跟摄受。听师长的话,进步绝对要快。反过来,不听善知识的话,自己搞,就算摸着点门道也不大会有进步。更多情况下,不听话造违缘,那很难走长久。所以僧团里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意思的,他绝对不是说按部就班,而是因材施教、灵活多变的,顺应因缘不断调整。我们只要有信心,踏踏实实干,内心要提升,这就对了,而不在外在的一个形象。只要能够安住,有平常心,任何境界都是成长的机会,都能获得受用。我们的心跟善知识的心慢慢就会越来越近,和善知识的缘也越来越顺,我们依师的资粮越来越积累,这点最重要。

  我觉得这一路下来,自己的障碍减少了一些。因为我的职务的关系,我有不少机会跟师父在一起。之前,如果是我一个人和师父相处的话,我是很想跑掉的。在善知识身边,如果资粮不够的话,是呆不住的。现在那种恐惧心就消失的,如果师父不说,我很愿意多呆一会儿。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证明障碍在减少,当然这只是很浅的,我们每个人要走的路都很长。依止师长,依着团体的需要去做,这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最好的。大乘增上生道,是这样培养人才的,不是自己搞,和世间一般的方式不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