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教文化寺院体验现代弘法世界佛教论坛 |
分类: 随师行记 |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系列报道之十:
为了明天的佛教(上)
——记《佛教教育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分论坛
2012年4月26日下午,第三届佛教论坛同时开启了四场分论坛的讨论。其中《佛教教育的传统、现状与发展》分论坛,由来自香港大学的麦文彪博士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副院长湛如法师共同主持。关心佛教教育、长期从事佛教教育,还有一直以来对佛教教育身体力行的汉传、南传、藏传佛教的法师及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分享自己关于佛教教育的实践经验和发展建议。
分论坛现场
从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开始,中国佛教协会在设计分论坛议题的时候,就对教育的议题非常关注。第一届在杭州有一些交叉的讨论,第二届在无锡,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分论坛进行了非常卓有成效的研究,第三届的分论坛虽然时间跟场地有一些局限,最终还是决定要突出教育,将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展开研讨。
佛教界的紧迫现状:僧才数量严重缺乏质量亟待提高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宗教学教授宣方,基于2007年研究所和中国佛教协会的联合调查报告,对当今佛教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简单阐述,非常触动人心。报告指出,整体来看,佛教教育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
首先,出家人的绝对数量和民国时候相比有很大差距。从整体历史时段看,出家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处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的最低点。而另外一方面,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时代,社会各阶层的宗教需求比较高。供需关系的失衡,使得佛教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培养人才。
调查发现,对比三种培养模式:短期培训的出家人、佛学院正规培养的毕业生,以及靠传统丛林的日常熏习的出家人。佛学院培养的质量、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教学管理,虽然和社会大学和大专院校相比有差距,但是从佛教界内部来看,还是最有效率的,也是适合中国佛教现阶段发展需要的。在目前形势下,佛学院最需要的人才是寺院管理人才,其次是讲经弘法、实修实证的人才,第三是佛学教育人才,第四是国际交流人才,最后是学术研究人才。
宣方教授
宣方教授认为,目前的佛学院教育是基本适应现阶段佛教发展的内部需要的,但与主流社会,特别是社会的主流人群的需求有比较大的距离,更不能适应佛教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现代化的要求。
佛教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义理佛教的这部分,对知识精英影响比较大,这也是中国佛教在历史上维持较高文化影响力,能够一再复兴的重要原因。现代佛教界,文化精英相对来说明显不足。从国际化的角度来说,佛教还面临着与其他宗教对话的问题,迫切需要精英人才。
在中国当下的发展形势中,自从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基督教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佛教的发展速度,虽然说佛教的人口基数很大,现代佛教仍然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大宗教,信教的总人口(不是官方数字,是学术界数字)差不多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十六、十七,这个数字比其他三个宗教加在一起再乘以二还要多,但是在这么大的佛教徒的人口当中,出家人的数量是极少极少的,加上藏传佛教的出家人在内,白皮书里的数字是二十万,其中有一半是汉传佛教就不错了。
报告还对佛学院教育和世俗的佛学教育做出比较,通过比较发现,高级佛学院和办学水平较高的中级佛学院的毕业生的佛学素养,普遍高于重点大学佛学方向的本科生,传统艺术修养也高于一般的文科大学生,但是整体的人文知识的素养低于一般文科大学生,外语、自然科学素养和学术研究能力,和一般文科大学生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
报告建议,从国家文化安全策略的角度考虑,培养高素质的佛教文化人才有特殊的紧迫性,特别是培养学术上有造诣的教理研究型人才,和对外交流人才尤为紧迫。
鉴于佛学院培养对外人才自身能力有不足,报告建议鼓励部分有研究兴趣和专长的佛学院学生报考社会高校研究生,具体的建议就是说通过设置他们单独考试,宽进严出。那么这个建议已经被中央所采取,在今年,在人民大学已经录取了二十名五大宗教的,差不多每个宗教五名左右的青年人才,让他们到国立的大学里读研究生,最后可以拿到学位,这个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一个突破,实现了国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某种互补。这个是一个试点,将来是否能够成功,还不是很清楚。
湛如法师点评
湛如法师的点评(摘选)
大陆地区的佛教界,早在1992年,我们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赵朴初先生就多次提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前年开始,新的第八届中国佛教协会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们现任会长传印长老也特别提出,在所有佛教的事务当中,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特别在九个分委会里面,设了一个佛教教育专委会,负责统筹汉族地区佛教教育的师资的职称的评审、教材的编辑,包括资格的认定,还有最终学历的一些颁发,我想这样的一些措施对于汉传佛教的走向来说,意义将是非常深远的。
一言以蔽之,我们今天不讨论教育,明天也许就没有佛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