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2012-04-06 10:20:44)
标签:

时代文化

寺院体验

现代弘法

宗教界

北京龙泉寺

教育

分类: 寺院报道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2012年4月5日,国家宗教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加润国副主任一行18人,参访北京龙泉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

  宾主双方就宗教活动场所的法人资格问题,宗教界开展公益慈善活动问题、“寺庙被承包”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座谈结束后,张训谋主任一行在仁爱慈善基金会,亲自体验了“孤儿助学”和“衣+衣”衣物捐赠两个项目的慈善活动,并做了爱心捐赠。

  仁爱孤儿助学项目“以资助为起点,关怀为重点,让爱传递”,长期资助因失去双亲或父母离异等原因而经济窘迫、缺少关爱的初、高中孤困学生。由捐赠人、志愿者、老师、学生组成“类家庭”,形成长效的互动关怀成长模式,让孩子们持续体会家庭的温暖。今天,助学项目组的义工们精心地为客人们准备了名为“让爱传递”的体验活动。入座的那一刻,领导们谦虚地说,我们今天是来做义工的。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主持人、仁爱义工郝丽妮首先用PPT给大家介绍了仁爱助学项目的概况。助学项目组成立于2007年,资助对象是初一到高三的孤儿,5年中,共资助了河北保定市、安徽太湖县、北京内高班的600多名学生。这些孩子中有的从小被父母遗弃,由村里的孤寡老人收养;有的父母双亡和年迈的爷爷、奶奶或是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虽然父母都在,但双方或是有精神疾病,或是严重瘫痪不能自理,根本没有能力养育他们。

  为了让大家更真切的感受孩子们的内心,主持人请大家戴上眼罩,静下心来体会:“假如你就是一名孤儿,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有着美丽的梦想,但每天醒来,总会隐隐的担忧,陪伴自己的老人会突然离开,有一天奶奶不在了我该怎么办?生命是如此的艰辛,物质的缺乏不说,担忧、孤独、恐惧更时时侵蚀着内心,未来是什么样的呢,看不见也摸不着……你不知道周围有谁,不知道前面的路途中会遇到什么,也不知道你将要通向哪儿,但你没有选择,无论内心有多么的恐惧,茫然,日子一天天过,你没有退路,只能向前。幸运的是,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的,不只是你一个人。”

  接下来,大家拉住左右两边同伴的手,感受彼此之间力量的传递,建立彼此间的信任,相信走在前面的人一定会把你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所有的人都默默地拉起彼此的手。每一个细节大家配合的都那么默契,体验还没开始,在场的义工己经被体验者这种高度配合的素质深深地感动了。

  随后主持人请大家起立,宣布游戏规则,体验正式开始。在不足200米的路中间,仁爱义工们精心地设计了四道障碍,分别是下楼梯、过木梯、钻绳子和过石头。走楼梯时,每下一级,大家都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往前探,大概是刚开始在黑暗中走的原因,有的人甚至都害怕的尖叫;第二道障碍是一个木梯,梯子中间分了很多小格,脚必需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站稳;接下来遇到的是一根绳子,大家必须低下身才能穿过去,志愿者们按着大家的肩,很多人就会蹲的很低,直到越过障碍还继续蹲着走;最后还得过一道石头关。好不容易走回来了,有的人怎么摸都找不到自己的椅子,在黑暗中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坐的地方了,忍不住地感慨。今天的风很大,一阵狂风中还常常夹杂着沙尘。在风中,每一个人都紧紧拉着前后两个人的手,都在努力把自己遇到的障碍,转化为肢体的语言,传递给之后的人。

  等所有的人都返回坐好,主持人请大家静静的回想刚刚的整个过程,在完全黑暗中行走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那时我们内心都渴望什么?

  一位穿紫色休闲上衣的男士分享:“因为习惯了光明,自从蒙上眼睛那一刻,就是非常无助的感觉,突然心里没着没落的,在路上不知道你下一秒走的会碰到什么,心里特别没底。当时心里最渴望得到的就是来自前面的一个提示能够帮助你,让你知道前面有一些障碍,让你能够提前做好准备。然后,当你通过手或其它方式,得到前面的提示以后,就有一种冲动,特别想把这个信号传递下去,传递给下一个人,让他们也可以知道,前面是有障碍的,让他们做好准备,不让他们被这些障碍所羁绊到。就是这样一种感觉,然后整个过程才能很顺利的走下来。”他是一个多么乐于助人的人啊,帮助别人甚至都成了他无意识中的反应。

  一位非常阳光的男士分享:“平时不要说走这种有障碍的地方,你就在一块空旷的地方,你去走一下,走不了十步,肯定要停下来,根本不敢走。但是为什么今天能手拉着手能走这么一圈,还有障碍能走下来?就是给了人信心、给了人力量。另外一个就是集体的力量,互相帮助,才能办成一件大的事情。要发挥每一个人的力量,比如说哪一个人的手没接好断了,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走在最后面的那位女士,用两只手紧紧拽着前面的人,她分享,“当时我不知道我前面是谁,但是陌生人也可以给你关怀的,要信任!就像这个小女孩(介绍助学时提到的孤困学生),身边都是一些和她完全没有关系的人在帮助她。所以爱心应该是不分你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的。”

  信任的力量,真是很美妙。体验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优雅的女士,刚开始走时,她似乎有一点点的紧张,但随着对引路人信任感的增加,她慢慢的放松下来,当穿过绳子后,她用手按下后面的人的头,帮着他也越过障碍。看到这一幕,志愿者很感动,信任不只能帮我们接受引导,快速的通过障碍,而且也能让我们帮助到后面的人。

  还有人分享:“你是想帮那个小女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需要帮助的,在这个角色下我们是盲人,我们是让这些义工来帮我们,其实你换另一个场合呢?其实在很多其他时候我们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人生百年,任何情况下,你都可能会遇到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你在能够帮别人的时候你帮别人,然后需要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找你。所以爱心是互相传递的。不是说我们是单方去的,我们也同时去享受。”

  大家能分享出这么多的内容,这么深的内涵,展现的是每个人背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对生活深入的思考和体会,大家的分享已深入地诠释了仁爱孤儿助学的理念。客人们在分享中,亲切地称呼着彼此的名字,一家人一样,原来他们的这种团结的精神,或由来已久,或早已是一种默契了!

  随后,客人们来到仁爱“衣+衣”衣物捐赠项目进行考察和体验。

  仁爱“衣+衣”衣物捐赠项目,采取“精细分拣、一一对应、亲自送达、关怀到户”的原则,调研贫困地区受助人的身高、年龄、性别、尺码等信息,捐助人可据此信息自主选择适合的受助对象,为其配备衣物并亲手送达。每年持续开展“年终冬季送温暖”活动,让捐助人、志愿者与老乡们真实地感受彼此的心,传递爱与温暖。今天,衣物捐赠项目组的义工们真实地让客人们体验了一回“送温暖”活动。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15位客人分成四组,每组内再分角色,分别扮演老乡和志愿者。主持人,仁爱的义工袁方先安排“老乡”回“家”等候,再给前去送温暖的“志愿者”培训。培训重点是要以一颗感恩平等的心为乡人送温暖,而不是去施舍,因此,要求“志愿者”要30度鞠躬,双手为“老乡”捧上衣物,并为老乡们洗手涂防裂油,并强调体验的关键是参与者要进入角色,以一名志愿者的身份从中真实地去体会。

  刚开始,“志愿者”直接就把衣物递了上去,“老乡”也就顺势接收了,主持人幽默地说:“进别人家要先敲门喔!”一句话,逗乐了全场。“你是谁呀?”“我们是仁爱慈善基金会的志愿者,来给您送温暖了。”“您家今年收成怎么样啊?”一句句贴心的问候问的志愿者自己心里都暖暖的,“老乡们”也不失时机地“难为”下志愿者,就是不让志愿者给洗手,有的“老乡”还说:“别洗了,留给我们喝吧,我们这可缺水了,哪敢用这么多水洗手呀!”。这位“老乡”很了解贫困地区的现状,确实,仁爱慈善基金会所访贫的地区大多都十分缺水。怎么样让“老乡”能把手伸出来“心甘情愿”地给志愿者洗,这可难坏了这些“志愿者”们。

 

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张训谋主任一行参访北京龙泉寺

 

  一位扮演志愿者的客人分享说:“现在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人,互相之间也没有什么抹不开的,但是如果真是到了真实的场景里面,就好像‘老乡们’给我们设置的障碍一样,就是人家有可能就是拒你于门外,不一定要给你开门或者怎么样的。因为我们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没有想好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是怎么才能更好的融入到老乡的心里去,让他能够接纳我们。这个我觉得我们还是体会不够的。然后进到门里以后呢...即便是很熟悉的人,有些话让我们一下突然就说出来的话,自己也是觉得稍微有点小尴尬那种感觉。嘘寒问暖,我们跟自己的亲人、朋友,之间其实都没有做的那么好,如果真是跟一个陌生的老乡去这样做的话,我们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做慈善真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光有热心是不行的。给老乡们洗手、鞠躬,鞠躬倒也没什么。但是给父母洗脚洗手,很惭愧,我都得做的不够。所以希望以后我们这方面还是能够继续,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做慈善的这种艰辛。”另一位扮演志愿者的客人说:“老乡们也不是说就缺我们送这点东西,也不是送这点东西就能解决什么问题,更多的是要让他们感觉到有人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有一个依靠。更多的是送的是爱心,而不是衣物。”

  模拟体验环节结束后,客人们亲手将带来的衣物进行了分拣,详细了解了仁爱“衣+衣”项目分拣的过程。其中一位客人在分拣后感叹到,分拣的工作量真是非常大。一位客人非常心细悄悄地说:“我们是不是给人家分乱了?”客人们的待人着想令义工们很是感动。

  送行时,当有的客人了解到义工们都是全身心的付出,不拿一分报酬,马上关怀大家平时怎么生活,会不会有什么困难,同时也对义工们这种付出表示了极大的赞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