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僧功德”系列之五十四:建设兄弟文化(一)
(2012-03-17 08:58:09)
标签:
佛教文化人才培养心路历程修行感悟慈悲现代弘法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3月16日龙泉日记
“念僧功德”系列之五十四:
建设兄弟文化
——班会纪实(一)
引子
班会由一个视频开始——《时不我待》。
首先讲述了一个孩子发愿说:等母亲老了,天天做饭给她吃。可有一天母亲突然逝去了,而孩子还未能为母亲做过一次饭……
2010年3月23日是佛出家日,师父在明心阁对僧众开示《道是善知识的心路历程》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心,都有自己的选择,最后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慢慢,人会越来越多,肯定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很关键的东西都把握住,如果把握不住,今后慢慢庙里的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了,前面的人我还记的住,只要你发心,承担,我就能记住,不承担,我就记不住。好,希望大家多承担,还有和合,众缘和合,才能成大事。
2010年9月16日师公定海长老在见行堂佛堂里,为大众作了鼓舞人心的开示:“一个寺庙的进步,还是发展,不仅仅依靠一个住持。现在这里有很多的出家人。五年了,增加了很多,更希望五年后,越来越多的人出家,越来越多的人进步。总之希望大家都要努力,不要依靠方丈一个人。大家都是出家人,都有弘法的责任。在这里大家要好好修行,好好地去弘法……”
贤甲法师:大家回味一下,有什么感觉?
大家还沉浸在视频的氛围里,有一种凝重的感觉。
贤甲法师:时不我待。我已经来山上五年了,现在还在师父的保护下,每天只是学习……也许我们大家都有一种认识:便是等我们受完戒以后再去承担,但从因缘来看,确实是时不我待。
贤甲法师:下面我们上次班会作地探讨作一个总结。
我们的理念有八句话:
兄弟亲道,共业修行,互作加持,日进于道
报师恩德,清静和合,威德僧团,建教利生
兄弟亲道:兄弟亲道,什么是亲?出家人的亲和世间人的亲有什么区别?我理解“亲”的内涵包括慈悲利他、接纳尊重、欢喜包容、和合互助、观功念恩。什么是道?道即是平等、清净,能够不断地在道业上进步,智慧觉悟、信心道念、清净持戒、宗旨发心,道德涵养。从业果的角度来说,大家一定多生多世为师兄弟,现在再续前缘,共同修行。我们的兄弟感情与世间是不一样的,世间的兄弟感情是杂染的,小时候无话不谈,慢慢长大就不那么单纯了,内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又常常会带来痛苦和执著,而我们的感情是建立在道义上的,建立在共同的宗旨上的,通过共同修行来自利利他,是与解脱道谛相应的,我们心灵的距离会越来越近。
共业修行:师父教诫,个人修行是共业修行的补充。古德言,修行是一人与万人战。所以修行是非常艰难的,靠团队的共业修行比个人修行更加稳定、持久、快速,同时形成良善的清净的共业,可以抵抗个人的深重烦恼和这个时代强大的染污的共业。
互作加持:互相策励、帮助、劝谏,最后把佛法内化于行持,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共同面对个人修行上的逆境和时代社会杂染的外境,最后能生生增上,究竟解脱。当前最重要的便是一门深入地学习戒律,成为专精的戒律人才。
日进于道:由于互作加持的力量,就会勤心精进、难作能作,这样就会身心安稳、心灵提升,天天增上,世世增上,直到解脱成佛。我们共同实践的“每周一戒”,已经获得证明,它是一种成功的实践体验,增加了大家的信心,我们有信心、有责任,探索出一条清净、和合、增上的团体修行之路。
报师恩德:我们出家学法,学戒受戒,持戒护戒,这些都是师父的恩德。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我们持戒是很难持起来的。所以我们要时常忆念师父的恩德,思维如何来报答师恩,我们要与师父同心、同愿、同行,广大承担师父的建教弘法利生事业。师父来北京以后一直在透支自己的身心,每念及此,我们都要从内心策励自己,精进修行,早报师恩。
清净和合:我们要以法为目,以戒为师,精严持戒,这样才会有佛法的真实力量,我们在一起就会上下爱敬、欢喜不诤、和合地共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僧团、为佛教,探索一种和合有力、良性循环的团体模式。
威德僧团:对内是德,对外是威。内部和合,对外才会有摄受力。在组建戒律班时师父说过一些计划:要组建戒律学院,传戒的团队,通过学戒的同学来营造僧团整体持戒的氛围,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们共同来探讨这种模式,而不仅仅是把我们研究班建设成一个什么样,也不是我们修行上立即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而是探索共建一种模式,以此来积累经验……通过组织运作的方式,坚定团体意志,达到凝聚共业,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建教利生:我们出家人的本分就是建兴佛教,利益众生,同时报师恩、佛恩、众生恩,配合师父建立僧制教制,修持上如法如律,撑起佛教。未来将参与组建传戒团队,新的研究班,新的僧团,戒律学院,教制建设,领众学修等。
警防对治: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世间的习气占据上风,就会俗道不分、原则不明,成为烦恼的奴隶,如果我们在一起不能开诚布公地互作加持,如果大家面对问题却不好意思,客客气气,和小人群居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要时刻清醒出家的初衷,勿浑浑噩噩,忘恩负义地虚度一生,另外如果学戒、受戒而不持戒就是欺诳自他,冤枉此生。
共住、共学、共事
怎样走好出家之路?怎样真正成为人天师表?怎样担当起对佛教和社会的责任?主要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在的就是纯正的发心和动机,外在的就是有良师益友的道场环境。一旦选定了道场,就要让身心安住下来。过去有一句话:“色身交给常住,性命付予龙天。”就是常住安排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安排怎样学修,自己就怎样学修,把整个的身、心、性命都托付给三宝,这是很重要的。而不是说出家以后,自己再去想一套,或者自己再去搞一套,这样肯定不会有成就的。
那怎样才能够长期持久地进步呢?就要依靠僧团的力量。在一个清净和合的僧团里,师法友具足,能够凝聚强大的善法共业,提供浓厚的修行氛围。个人修行时,缘善法的力量就很弱。在现在这个杂染重、共业强的时代,修行的环境特别重要,我们学修一定要依众靠众,恶法的影响力量小,功夫就比较容易养成。
在僧团中要想长期稳定地学修,还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的缘,这就是与师友共住、共学以及共事的缘。
首先是共住的缘。
我们是因为学佛而来出家,又共住在同一个道场里修行,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好好珍惜。其实一个僧团就像一个家庭一样,社会上是俗家,佛教就是佛家。每个出家人都是佛教大家庭里面的一员,彼此就像兄弟一样。怎样去创造共住的因缘呢?关键是要把自己融入僧团当中,培养一种集体的观念,遵守僧团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僧团当中尽量随众,多与大众造共业。古德对于僧众集体生活是很重视的,上殿、过堂、听经,天天都要随众。因为没有集体观念的话,大家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和合共住。无论社会上还是佛教界,一个组织垮 掉的重要因缘往往是大家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公共意识。作为一个出家人,没有集体观念是非常没有素质的表现,例如不随众、我行我素、觉得别人和我没什么关系等等;住在道场里就像住免费旅店一样,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团体的共业当中,也不可能住长久。因此住在道场里面,养成集体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我是集体的 一份子,集体对我很重要,每个人对我都很重要。多为常住付出,承事大众,广积福德资粮,与常住的缘就会越来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