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一:信与疑

标签:
佛教文化寺院体验心路历程修行感悟出家修行人才培养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3月15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五十一:
信与疑
编者按:“师父理念小组”的讨论启发了大家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平时没有深入思考,现在把思考和请益的内容记录下来,相信也能给大家以启发。
甲同学:在昨天中午“理念小组”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信心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在学习中如果遇到问题但是不提问,就学得不够深入。该怎么取舍呢?其实我们自己思维,我们提问题,并不代表对师父、对法师没有信心,恰恰是有信心,而自己不了解才要去问,请他解答自己的疑惑。不知是不是这样?
法师:佛教的疑是建立在信的基础之上的。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是首先信得过佛,信的过祖师,有些疑问才能成立,才提得起疑情。比如要参透“狗子有佛性也无”的问题,首先要信得过佛语,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然后信得过祖师,但为什么祖师说狗子没有佛性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要去深入地参究。但是对于一个世间不信佛的人,跟本不存在狗子有没有佛性的问题。
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这是佛法的信仰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首先是信心,信得过三宝,世间有佛陀这样一位究竟的觉者;法是生命的正道;僧是清净的团体;信得过善知识的慈悲和智慧;信得过身边的善友,要有这样一个基本的信心。既然有人告诉我是这样,他有什么理由会骗我?古往今来那么多人这样去信仰过,他们不会都错了。对人性有一个基本的信心。在内心深处对善法有一种希求和认可,所以接触到佛法这样清净圆满的教义,内心是与它有一种共鸣的,或多或少是这样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要靠智慧的抉择去充实自己的信仰,要真正了解,要去实践,来至实际地体证到,这样的信才圆满。
在这整个过程中都会有很多地方是自己不了解的,一切智智就是成佛了,在这之前,都有我们不明白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怎么办?儒家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多闻阙疑,慎行其余,则寡尤。”把疑问暂时搁置起来,不是说马上就要求人家解答我所有的疑惑,因为我对三宝,对善知识有信心,我可以先学下去,不要卡在这里。“多闻”,打开心胸,广博地学习。在行持上,则要很谨慎、很努力。自己懂了的,认可的,就要努力去做,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不能说,我还有疑问,老师回答不了我所有的为问题,我就不去做,知道的也不去做。知道的,即使有困难也要努力去做。这样就不会犯很多过失,慢慢疑惑就会消除。
甲同学:那如果发现上位确实有过失,这种信心怎么保持呢?
法师:信心不是说信他就是佛,没有任何过失。善知识就是能带给我们善法,让我们的生命提升的人,信得过这一点就可以,这就是莫大的恩德。多从这个角度去思维,就不会观过,修信念恩。我们对一个老师至少应该尊重,因为我们对自己要尊重,尊重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他就是来成就我们的人。即使是一般的人,也应该尊重,这是一个作人的基本素质。
甲同学:那如果有些人对一些基本概念,比如无限生命、道场的理念就是信不起来怎么办?
法师:至少先去了解,为什么这些人这么讲、这么做?去了解一分,至少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比如说道场的理念,我们现在对整个佛教界都有影响,那你即使到了别的寺院,也应该学习、借鉴龙泉寺的理念,所以先去了解师父到底在讲什么。先怀一种善良的心态,学习、了解、尊重,多去为大家付出,这也是一种做人的基本素质,而不是说“我一定要最好的”,一定要最配我胃口的,其他的都不管,你们爱干嘛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