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师父”系列之十二:认识共业特点, 建立和合团队

(2011-11-15 12:26:07)
标签:

佛教文化

寺院体验

国际佛学中心

建教

弘法

育僧

师父理念

和合团队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11月14日龙泉日记

“走近师父”系列之十二:

认识共业特点, 建立和合团队

——师父理念研讨之一

 

编者按:僧团师父理念小组就师父关于佛教建设的理念开展了系统的学习,希望从自身开始,促进信众了解师父理念。

“走近师父”系列之十二:认识共业特点, <wbr>建立和合团队
 

甲一:课程缘起

  乙:今天来了四位同学。刚开始人多人少很正常,但是我们每次结果能够通过博文呈现出来,能够利益很多很多的人。慢慢我们的学习模式摸索出来了,就去邀请更多的人来学。所以我们可以缘念很多很多的众生在跟我们一起学习,发心去利益到他们。今天学习内容大家也都知道,主要就是两篇《07年僧团大事回顾》和04年有一篇《愿体内容与寺院规划》。

甲二:从“共业”的角度理解师父理念

  简单说一下两个问题,然后大家可以说一下自己读的体会。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共业。因为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关键词。师父开篇说:众生的共业很杂染,更策励我们做好、做下去,要有这种使命感、责任感!其实下面讲到“中国佛教何去何从”“如何弘法利僧”“如何培养人才”这三个主题,都是从共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也就是说从社会大缘起的特点、走向来看,如何让正法久住。下面有一句可以诠释:社会问题是共业所感,影响个人生存等。过去人与自然和谐就可以,现在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营造善法共业,变成社会上的清流。如果我们只想着自己修行的问题,自己的别业,只从这个思路去想,就比较难理解师父完整的内涵,可能只能理解自己相应的一部分,必需跳出来,从整个教法、社会去考虑。

  那我们修行,自己选择一个法门,也可以走上去,到那时再来度众生不可以吗?为什么“共业”那么重要呢?我们学道次第知道:下士道,包括我们现在净罪积资,核心是业果。我们的生命能否提升,完全看我们所造的善恶业。业果是极隐晦法,佛十力里面有一个力是究竟明了业果,那时才彻底通达,谈缘起和性空都是在业果法则的基础之上的,去看更深层次的世间真相。我们一般理解的业,都是个人面对什么对象,以什么样的心态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样,这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但往往一件事情会有方方面面的影响,就像石子入水,波纹扩散,整个法界都会受到影响,那这些影响,最终都会回馈到我们身上来感果。如果我们漠视这些影响的话,可能不知不觉中对许多众生造了业,以漠视的心态造了恶业,无形中损恼了他们。不了解缘起就是一种无明嘛,我自己就经常这样,关照不到身边人的感受,但关照不到,不代表不造业,这一点要忏悔。那怎样去关顾到自己不认识的众生,造一份善业呢?这就要把握共业。两个人一起做一件事情,因为相互的信息传递,都造了比单独做更重的业。一个团体,一个社会,长期形成的知见、行为模式,它的力量就不得了。这些缘起都需要去观照。那如果说到佛法住世的因缘,这就更加复杂,三宝是殊胜境,微善恶都能感巨大果报,而一般人又没有智慧来观察,所以戒律的重要内涵就是抉择怎样的行为,怎样的因缘能令教法住世。世间人都讲究社会责任,讲究一个团体的公共意识、集体观念,如果我们现了僧宝相,而不去考虑教法的兴衰的话,不光是得不到相应的功德,而且是有过失的。那真正要净罪集资,最好的办法就是跟随大乘师长建立教法。

  比如说社会的需求,它是一种共业。师父说:世间上的人对佛法的需求是太多、太大了,我们怎样地帮人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利益到什么程度?他真正能不能转心?这个才是比较关键的。我们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个问题,考虑了也想不明白,无法真正去改变,那就只有借着善知识丰富的阅历和智慧,我们现在有因缘去了解,在一起学习、交流。下面谈到发展方向:现在这个时代是网络的时代,联成一体,孤立的肯定没有力量。社会上面,不管什么宗教、什么文化、什么团体都很强调这一点。其实就是共业的力量。一般的人还没意识到这个问题,弘法热忱不够。说到底,信仰的程度也不够。为什么说孤立没有力量,靠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走上去?弘法热忱不够和信仰程度不够有什么关系?这都值得去思考,师父在这里点出我们的问题。

  下面讲法会怎么办,要靠大经会来凝聚共业,慈善救济啊,佛教文化,为什么要这样做?都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我觉得“共业”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我们的大乘道,很核心的一个概念。

甲三:愿体内容与团队的重要性

  第二点,是“愿体”。大家可以看这一段。

  愿体包含宗旨、理念、目标、任务、方式、方法。

  宗旨:成佛;理念:菩提心、正见、皈依等;目标:创造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任务:培养僧俗人才,寻找、培养、使用人才;方式:办法会;方法:上、中、下配合。

  我有请益贤甲法师,法师说,六个范畴、六个概念可以让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离开菩提心,不离开我们生命的宗旨。大家知道,我们汉地建立教法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广大的承担,中间就涉及到各方面怎么去做,怎么去落实,师父当时就提出这六点。

  字典上对“宗旨”的解释是“核心思想”,那么我们这里,也就最核心的目标,终极目标:成佛。有的版本上写的是圆满自利利他,究竟成佛。我们作的很多规划开篇都会这样说,要圆满自利利他,究竟成佛。

  理念是达成宗旨过程中间的一些原则,或者我们的一些知见。包含内容很广,整本《广论》,或者说三藏十二部都可以说是我们的理念,特别师父讲有三点,建教、弘法、育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理念。

  目标,创造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这个目标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在这一个时代,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是宗旨的具体落实。说到团队,重点指僧团,外护的居士团体也很重要。那为什么说目标是要创建团队呢?这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而不是说要多少多少人出家做为我们的目标?或者开办多少所佛教大学做为目标?而说创造师法友和合增上的团队?大家怎么看?

  丙:这是一个点吧!一个团队,创造团队了就可以做事情了,就可以做广大的佛法事业了,团队又可继续培养另外一个有共同理念的团队,一个点一个点,就像培养种子一样,形成模式。我这样理解。

  丁:我觉得是不是跟佛制的时候有关系,僧就是和合众的意思,可能就是佛制的时候理念相通,没有具体思考。

  乙:大家在后面会发现,师父会经常提到建立僧团的重要性。为什么说一定要建设僧团呢?这其实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前面说到团体当中做事情,那么在这个时代联成一体的,信息是无孔不入的,个人力量是很微弱的。时代的业非常杂染,必须要靠一个团队,不光有师长,必须具足师法友。如果光有一个师长,大家都仰望,但没有互相之间的凝聚力的话,那这个力量也是很微薄,很难去形成一种力量去改善社会。要建汉传佛教修学体系,必须落实在一个团队里面去。最后一页,再好模式,不成功,僧团、教团不能建立起来,没用!太虚大师的改革为什么失败,就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僧团构建起来。必须有团队去承载这样的一些理念,承载弘法的事业,承载汉传佛教修行的体系,培养僧才的制度等等,这个团队不一定各方面都很圆满,遇到种种问题,可能都代表时代的问题,那怎么解决?各种不同特质的人怎么能走上去?要探索这样一条道路。师父说,将来这些都是喻。

  师法友,然后和合增上,有的地方还又加一个“清净”。清净就是大家没有烦恼,和合就是大家能够团结,增上的话就是很强的动力不断地向上走,并且能够推展开去,勇猛承担,兴教弘法,利益大众。增上是大乘道的特征。为什么有的地方没有写“清净”呢?清净是包含在和合里面的,出家修道,如果很不清净,贪瞋很重,破大戒,绝对和合不了。但一强调清净,大家就容易观过,因为清净的标准你和我不一样,比如因为一条小戒闹意见,搞对立,扰动僧团,这就不能和合了,僧团就没有力量了。如《佛藏经》说:“尔时多有比丘,但贵持戒、多闻、行阿兰若行,而好瞋恚,心常垢浊,深怀悭贪、瞋恚毒心,顽钝无知,以小因缘,而起大事。是人瞋恚覆心,互相出过,谓破戒、破见、破命、破威仪。舍利弗!如是僧中有好比丘,心无偏党,处在中间,而亦同之,在彼恶中,互相讥论,诤讼不息,不得安稳坐禅、读经。在家、出家皆亦娆动。……互相轻慢,无有恭敬,相违逆故,我法则灭。”所以戒律的两个精神,一个是慈悲,一个是和合,和合才能正法久住,破和合僧是无间罪。和合了,善缘具足了,慢慢人能够走上去。

  任务是比较具体的,这里说“培养僧俗人才”,一个阶段是培养僧俗人才,一个阶段是硬件建设,一个阶段是居士教育等等。

  方式方法就是更加具体了。方式可以说是战术上面的,目标和任务是战略方面的,方法是具体战术中间的一些落实的办法。

  这六个概念能够帮我们从最高的、最抽象的宗旨到具体的落实,一层一层下来。有了宗旨,这个理念才能统摄,才有所指;理念有了,才能去设定目标,否则我们没法去设定目标和任务;有了这个长远目标之后,我们才能去一步步做规划,然后才能制定每个阶段的任务。然后再就是有方式方法。一步步地落实到我们的当下。

  丙:我刚开始看到“愿体”,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现在理解了,可能就是指愿力的一个实施、体现。

  丁:师父从建立整个教法的大的方向来讲,对个人的修行也有帮助,比如培养僧俗人才,涉及到建立教法的同时,自己的锻炼,涉及到自己个人的修行。这是我的理解。

  乙:我相信师父肯定不愿意把底下的人都累垮,怎么建立团队啊!只是要我们受一些磨练。所以有句话说,以事业来凝聚共业,以共业来推动事业。没有事,这么多信众聚不到一起,没有机会来集资粮,社会大众的善心也没法策发。但是我们说事是为人服务,不等于说事就不重要,没有说哪一个有所偏重。简单的说就是以事来凝聚人,以人来推动事,这样不断地辗转增上。

  丙:师父考虑的这三件事,建教、弘法、育僧。我就一直在想三件事之间的关系,这算是其中的一点吧,建教培养人才,以事业来凝聚共业,以共业来推动事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