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作自己的主人

标签:
佛教文化佛教友好交流会戒律班戒律和合团队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11月15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二十:
作自己的主人
——戒律班“戒行功德”分享交流
编者按:我们自己可以为自己的生活、生命做主吗?在这个注重自由、民主的社会中,仔细思量,人生依然有许多的无奈、迷茫。古老的佛教戒律,并不是一种束缚,它是在训练我们的身心,不为习气所转,让我们作自己生命的主人。
分享一: 持戒,真正作自己的主人
举几个例子,我知道有个教师给她的亲姐姐看孩子看了很久,假期过去了,她想回学校上课,因为想着学生们,觉得这是她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可她姐有钱有势,把她妹妹的校领导买通,就让她一直看孩子,不得自由。我还认识一个研究生,很多年都找到的都是低薪工作,数次失业,处在一种经济压力和恐惧之中。人生在世时就有太多的事情不如所愿。而在临终的时候想来生得暇满人生,想往生净土,也不由我们决定,是由业力决定。
持戒就是造善业的因,直接从行动上入手,就不会被我们的烦恼所骗。烦恼很狡猾,他会保护自己,处在一种恶业烦恼的心相续中,持戒可以直接从这种心相续中解脱出来,真正作自己的主人,解脱苦性轮回,成佛成圣。
分享二:戒律校正思想偏差
经论喻目以明,戒律喻足以行,即为见行。两者关系可借用《戒本疏》中一句话“如鸟双翼”。戒律是规则、标准,不单具有衡量造作正确与否的作用,有时还可校正思想上的错误。比如学佛后,大家都有惜福、节俭的概念,有人为了节约用水,干脆在饭后也不洗钵了,用水涮一涮然后再把水喝掉,这样既节约用水,又节省时间,看似两全其美的事情,实际在戒律上是不允许的。在九十单堕中有一条“食残宿食戒”,它要求的标准是每天饭后都要把钵洗干净,而且不能残留一点事物,包括油渍。如此以来,原本的惜福、节约却与犯戒堕落挂上联系,变成了非法。另外从卫生角度考虑,用带有细菌的钵吃东西也是不卫生的。像这些小事情如果不是佛陀在戒律上作出了规定,我们也不会在意,反到把这当成修行。谁会想到与佛陀本怀差之甚远呢?
分享三: 戒条背后的意趣
很多戒条,从事相上来讲,我们可能已经不会触犯了,那些很多都是关系到佛世时一些具体的生活方式和那时使用的物品。但是感觉一个个戒条并非那么简单,那就像是一条条喻,直指人心不易觉察的角落,从这一点来讲,任何一条戒都不会过时。比如坐脱脚床戒,如果明知道椅子不牢靠,还要坐,这就是对三宝物的轻忽,以及对他人安全的轻忽,我们却经常图方便,很粗心。我想,这些戒真正去持,会将我们的心保护得很好,让内心越来越敏锐、寂静、安详。
师父在翻译中心举办的第二次北京市译员交流会上,为大家开示六度,其中说道,布施就是放下我执,持戒就是遵守规矩。我想,如果真的能够放下我执的话,是否会无所适从?依何抉择取舍呢?那么就要遵守规矩,依戒律而行。但事实在实践上的次第可能刚好相反,我们从戒趣入,才能慢慢放下对自己意见、行为和习惯的执著。
分享四:
最开始我对戒律不是很好乐,虽存一份敬畏,但认为只要努力去行持就好了。后来读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及济群法师的《认识戒律》,才认识到这个时代弘戒的重要性。虽然这个时代有很多人好乐禅修,但实际上在这样繁忙浮躁的社会很难修上去,即使有一些成绩,也是现世安乐,与解脱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弘扬戒律能利益到更多的人,就从日常的行为中间去解脱,能让他们生生增上。
后来学习师父的《以戒为师,进趣菩提》,里面有两句话最让我触动:“戒具解昏,虽行等梦,明其意趣,方济神用;无解之行,谓之孤行,虽复秉持,不资神用。”戒律必须以正见为导引。
我当前没有把全部时间用在戒律的学习上,而是抽出一部分时间来修习禅定,一方面是对禅定非常好乐,一方面戒定慧是互相增上的。
昨天课上贤信师谈到一点:为什么那些很有善根的人不能放下对现世的贪着?我认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缺少有证悟的人,不足以让世间生起仰望的心……所以我希望能真修实证,尽管我不能像师父那样大开圆解,但是如果能示现一些平凡的神迹,也可以让世间人生起一些仰望来。
分享五: 戒德难思妙难酬
【毒龙浣汁海神助,戒德难思妙难酬,譬如卉木依于地,诸善功德由戒生】
早上思维戒德,作了这个偈子,略释如下:
在《杂宝藏经》中讲到这样一个公案:昔日在罽宾国,有一条毒龙,兴风作浪,扰害民众,当地有五百大阿罗汉,各尽神力,都无法把它驱走。后来祇夜多尊者来到毒龙的住处,弹指三下,告诉它说:“贤者!你去吧!不要住在这里!”毒龙听后马上就离开了。众罗汉很是诧异,纷纷询问缘由,尊者说:“我从凡夫到现在一直都很精严的护持戒律,即使恶作轻罪也同根本重罪一样无有差别的守持,因为戒的威德力,所以能够驱走毒龙。”
《宝梁经》、《大宝积经》、《资持记》上都有讲到周那沙弥的公案,也很令人欢喜。
很久以前,有两位比丘随商人入海,不幸的是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了。年轻比丘抱住了一个救命的木头,年长比丘在惶恐中对他说:“我是上座,佛制比丘应恭敬上座,把浮木给我。”年少比丘忆念到佛陀的教言,毫不犹豫的把救命的木头让给了上座,自己沉入了巨海中。海神看到这一幕,深深的被年少比丘的持戒精神所感动,于是用神力帮助他安全上岸。
《成就真实戒经注释》中分九科讲持戒利益:一、值遇佛陀;二、最胜庄严;三、得戒功用;四、人天欢喜;五、清凉安乐;六、世间赞叹;七、得增上定胜果;八、慑服暴戾;九、获尊胜美名。
所以戒德难思难酬,一切诸善功德亦皆由戒而生。《摄波罗蜜多论》中说:“当知凡世出世间一切圆满,悉由戒律而生,何以故?圆满戒律乃一切之生处也。”
故应历历守护,专精不犯。身戒心慧,三学增上。
分享六:事业是功德的外化
随着学戒的深入,慢慢感受到——戒是佛陀大悲心的流露!如果不是佛陀讲出来,自己就像个瞎子一样,满身的毛病,还狂妄自大而不知。如果佛陀不说,我们没有办法调伏自己的身心,反而会用一种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最后搞的大家都起烦恼。而佛陀原原本本把比丘在现实生活中的“过错”讲出来,才让我从高标准要求人的无知中醒悟。正如师父讲的:理论要能指导行为。不能落实的都是空头理路,那有什么用!
这周是实践“勿佛菩萨圣相前排下风”,开始还持的不错,一有就往外跑。后来,在座位上有,等出来后就有没有了。等了半天,刚回到座位上它又来了。常常反复好几次。尤其这几天忙着准备代课的资料,再有时,就就地解决了。看来经上讲的一点不错,小小戒微细难持!原来看到祖师大德连微细戒都不犯的公案,心中没感觉,还自大的认为自己受戒后一定也能持守。现在对祖师们的功德是心服口服了。看来,外在的敌人都不成问题,向自己革命才是大英雄!只有割了自己烦恼的命,才有那种持久的恒心,才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气魄成就难行能行的不可思议功德。要不,自己走着、走着就没信心了。在困难面前就退缩了。坚持同自己的烦恼大敌斗,失败了心不气馁,再来。真是其乐无穷!
分享七:
师父开示:“学戒律这些还是要让人开智慧。印度也好,中国也好,各个宗教,包括世间人,都是有戒律的,不是说我们佛教里面才有戒律。我们佛教里面不共这些外道是说我们佛教里面是智慧。”
以前自己的邪见认为戒律就是简单的戒条,只要自己不去犯戒就好了,不知道学戒律目的是要开智慧。现在了解戒律里面开遮持犯,面对境界都需要有智慧去如法判断。现在的体会要做到对境明白,必须要有正知正念才行,没有正知正念对境都不知道自己想什么,怎会能持好戒呢?
分享八:
道宣律祖在行事钞中的第一句话就阐明了戒律的殊胜性,他是这么说的“夫戒德难思,冠超众象;为五乘之轨导,实三宝之舟航。”戒乃佛法之根本,就像大地能生成万物、承载万物,元照律师还把戒律比喻成道品楼柱,我们都知道柱子是一栋楼最重要的支撑,是基础,戒就像道品楼柱一样是佛法的基础。经论主要讲的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个善良的人……但具体怎么做讲得很粗。而戒律不同,戒律分为威仪戒(行住坐卧250条)、摄根戒(眼耳鼻舌身意)、护心戒(心念上的)等,涉及到我们日常的方方面面。比方说讲盗戒,具体怎么算盗、盗了如何判罪、哪些可以开缘、哪些不可以等等,分得非常细微。这是经论无法比拟的。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这样写道:“若诠理发智,破妄显真,则经论为胜。若轨事摄修、灭恶生善,则毗尼独尊。”
分享九:学持净戒,得证菩提
佛教断惑证真,要获得般若智慧,获得般若智慧的道次第,即是三学:戒、定、慧。偈云:“三学戒为首,菩提律做基。”依戒而有定慧,如论云:“三学戒为根本,持之能生定慧,菩提可期;破之失其根本,徒劳无益。”
忆佛制戒缘起。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得知戒律十分殊胜,便请佛制戒,佛说:“舍利弗,比丘现在未得种种利养,所以未生有漏法;如果得利养,便生有漏法了。有漏法生时,世尊才为诸比丘结戒,断彼有漏法。”何时有漏法生起的呢?便是有须提那子比丘一时被愚痴心蒙蔽,与离婚妻子行淫。而后又有比丘随犯,佛随制。
须提那子比丘最初犯戒的痴心由何而起呢?《行宗记》引论说此须提那子即是从光音天下来最初贪食地味之人。《楞严经》云“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持戒用功之处,在于除却根本贪欲。欲界众生为二粗重所缚,一饮食、二淫欲。此中淫为根本。祖师云:“若欲入道必先持戒,由戒生定,还发乎慧。我虽具戒律,每因淫心而为散动,定不能生。”得除淫心,贪欲微劣;贪欲微劣,则嗔恚微劣,如是禅那得生。禅那得生,则悲智增长;悲智增长,则渐圆菩提。
故欲圆菩提,要学戒、持戒,起微细心念,即应责心悔之;长久用功,心念清净。弘一大师言:“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名清凉。”
戒以伏灭,慧以断灭。因戒而生定慧,渐渐圆满般若波罗蜜,得以度众生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