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十五:倾听我们的呼吸——静坐体验


标签:
北京龙泉寺佛教文化静坐寺院体验教育 |
分类: 寺院报道 |
●2011年北京龙泉寺国庆黄金周佛教文化系列活动报道之十五:
倾听我们的呼吸
——记学员静坐体验
四点钟,星月交辉,华灯万盏,熟睡的北京城还没有醒来,学员们已经踩着起床的板点开始了龙泉寺一天的生活体验。洗漱,排班,早课,过斋,讲座,互动,交流,活动丰富而有意义,为了缓解学员们紧凑的作息,法会特意安排了早课之后的静坐课程。每天的静坐由贤锋法师带动和讲解,虽然只有十五分钟,但是对于学员们来说是最安静和放松的时刻。
静坐的坐姿主要是跏趺坐,包括单跏趺和双跏趺,这种坐姿起源于印度,藏传密典《祝拔宗大手印》中记载,古时候印度山林里的修道者总是手足安措不好,心难安定,后来有一天发现一群猴子在采取跌坐,显得安详,于是修道者们亦起
静坐之前,贤锋法师讲解静坐的要领:静坐时身心要完全放松,尽量不要戴项链、手表、眼镜等物品。穿宽松衣服,腰带要放松。坐好之后,用一条毛巾覆盖住膝盖和腿部。正式静坐之前先做头部运动比如,头向下低,再往后仰(三次)头向右倾,再向左倾(三次)头顺时针转圈,再逆时针转圈(三次)。正式静坐的时候要保持背脊坚直,一挺直腰干,头腰垂直,下颚内收。手接法界定印——右手在下,左手在上,两拇指相接,平置于丹田处放松两肩。舌尖微抵上颚。闭口——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眼微张——闭八分,开八分,视线投置于身前二三尺的地上。做好以上之后,连续做三次深呼吸,使体内浊气排出,换取新鲜的空气。
调息部分——观察呼吸:心情与呼吸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要调心必须从调息入手。身、心、息三者是息息相关的。平静自然的状态下,清楚自己的呼吸出入、长短。法师强调了数息的要点:为了使心达到心无二用,令心专注,所以用数呼吸,随个人情况数呼吸,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以平常自然的呼吸,从一数到十,然后回到一再数到十,周而复始,反复的数。若起妄念,无论中途数到多少,都得重新回到一起,也不得超过十。初学较难,不是数不到十,就是数过头。因心念纷飞,难定一处。每十个数位回头一次很麻烦,但目的不是数数,而在心的专注。心专注才能发挥自我的功能。
静坐是佛家禅修很常见的一种方式,不仅仅在佛家,在道家,气功,瑜伽,养生学等领域都能看到静坐的部分。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大家都想着给心找到一个舒缓的地带。在这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静坐再次被重视起来。
睡眠是无意识的静坐
现在因为生态环境的整体变差,许多疾病也冒了出来,许多人长期被一些慢性病困扰着,在进行静坐的过程通过调整机体的平衡,身体也能得到许多改善。长期的静坐,我们的心也会越来越敏锐、细腻、清静、安宁。心灵也会得到成长。长期的静坐我们的心性会越来越柔和、慈悲。
任禹升,一位略微发福的中年男子,都市中的自由工作者,在北京这座大城市里经营着自己的一份小事业。早在80年代,还是少年的他就在居士姑姑的影响下接触到一些佛学的法师。这些法师对佛陀和佛学的介绍在他心里扎下了佛学之根。但是限于当时的家庭条件,他只是偶尔静坐,对佛学也并没有那么深的体味和认可。
直到最近两年,在都市生活中的他越发感到生活的迷茫和困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了,快乐时光却越来越少;工作愈加自由,前进的方向却更加迷失;疲劳、浮躁、繁杂、不安,他体会着快节奏生活带来的“都市综合症”。这时他想到了早年的佛法和静坐,希冀佛和静坐能够带给他心灵的平和和宁静。
讲到静坐带给他的感受,这位中年男子微微抿了抿嘴,“静坐带给我的真的很多。首先,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我以前动不动就发脾气,就生气,静坐时间长了后发现自己在一次次的宁静与反躬自省中变得温和从容。其次,我在静坐中学会了发现自我。佛讲戒定慧,定在戒和慧之间,是座桥梁。在打坐过程中,你如果发现自己的心静不下来,你就会主动去寻找原因,比如是不是我心情不好?是不是我没有做善事?是不是我贪念太多?静坐中对自身的反思,让我对自己内心的反观愈加明确。”
这次在师父的指引下,任禹升来到龙泉寺体验生活,他想借着这个机会亲近佛寺,亲近佛法,在大师的引导下培养一颗平常之心。
和生活在北京的任禹升不同的安晓燕,这次是特意从广州坐飞机来北京参加龙泉寺的国庆黄金周佛教文化活动。
千里迢迢飞到北京的她实际上今年八月才开始在一个传统文化课上接触佛教和静坐。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次接触,在获知龙泉寺国庆期间招收生活体验营员时,她毅然决然地报了名。
这段因缘还得从安晓燕的职业讲起,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她这一年来的大部分夜晚都在失眠中度过。“我对我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安晓燕说,“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困惑,一方面我想用心教好学生,另一个方面我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不好,还有更多关于做人和价值观上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来源于家庭,单靠课堂是解决不了的。”
于是,在这个暑假,陷于想竭尽全力教好学生却又无能为力纠结中的安晓燕,报名参加了一个传统文化班。她希冀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无心插柳柳成荫。传统文化课的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通过静坐让大家平静的方法迅速抓住了安晓燕的心,她发现静坐对于缓解自己内心的急躁有着很好的作用。
在龙泉寺的静坐,让安晓燕对静坐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以前打坐时,眼睛一闭上,事情就会像过电影一样闪现在脑海里,我反而静不下心来。贤锋法师说的方法——静坐时通过从一数到十来集中注意力的办法很管用。”安晓燕表示她会继续实践下去。
辽宁的于爽、南京的郑晓雨、福建的……许许多多像任禹升和安晓燕一样的人从祖国的大江南北集聚到这座千年古刹,一同在佛学之光的照耀下静坐,一同感悟着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世间的静坐除了提升我们的心灵,佛门的静坐禅修还可以继续延深,让人开悟、成佛。“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终究化微尘,一念清净成正觉。”师父在早斋开示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提策大家学佛和做事跟人的动机、人的发心是有关系的,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人的动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方法,内在观照的力量,我们要清清楚楚,分分明明,我们内在就有佛性,佛性就有觉性,觉性就有了觉悟的能力
师父的开示让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呼吸带上了禅意,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静坐提升了一个境界,佛门有佛门用功的方法,“方法有多门,归元无二路。”祖师大德说:行住坐卧皆为禅。人的生命趣入最高境界的法门虽然有千百方便,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关键是看清楚你的心在哪里?
【视频】2011年10月4日师父早斋开示:《种种方便,令离诸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