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2011-10-03 15:14:25)
标签:

北京龙泉寺

参访寺院

生命的意义

佛教文化

教育

分类: 寺院报道

●2011北京龙泉寺国庆黄金周佛教文化系列活动之七:

心得交流:你来问,我来答(走近佛法)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生活体验专场活动,今天上午第一场禅兴法师的开示,吸引了全场学员,法师的开示给了他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晚上,法会安排法师与学员交流,几位法师分别与大家更近距离接触,学员自由提问,深度交流,从法师那里感受佛法的精神和内涵。

  晚上的交流中,对于为什么佛教中先要讲苦,贤然法师说,这也与我们人生的宗旨有关系,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离苦得乐,但我们只有先知道了苦,了解了苦,树立这样的一种知见。而知见是指导我们行为的。我们树立了这样一种见解之后,那我们行为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说到快乐,一位学员说帮助别人有时快乐有时不快乐,究竟怎么定义快乐?法师告诉大家,因为世间的快乐都是依赖于外在,而外在的一切都是因缘交汇的产物,都是无常变化的,所以这样的快乐是短暂的不持久的,当因缘改变时,很快就会变得不快乐。涅槃才是真正的快乐。

  也有的学员说,有人自虐,别人觉得痛苦,但是自己却觉得很快乐。贤健法师给大家用佛法分析说,一般我们讲的苦乐是感受,是心理主观的,很难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平时还是可以有界定,苦受是内心排斥不想要、不习惯的,乐受就是有愉悦、舒服、习惯的东西。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部分学员对于皈依是什么不大明白,贤益法师也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解释。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皈依?为什么皈依?为什么要皈依呢?就是为了离苦得乐,然后安身立命。能真正的离苦得乐就是皈依处。在世间没学佛以前,我们皈依的是父母、金钱、名利。但是我们要思考的是,皈依这些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快乐?物质世界让我们随波逐流,很难透过表象看本质。皈依最能帮助解决烦恼痛苦,凭理念对周围进行思维观察,通过圣贤榜样的学习,寻得真理。

  说到信佛,人们就会想到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的学员就问法师这是真的吗?法师的话引发场内学员们的笑声。“是真的,难道还是善有恶报么?我们大家一般看问题就是认为他是善人,为何有不幸,就不理解。其实是前生恶业感果了。”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还有的学员说,我自己开始不知道那是恶业,做了遭报应了。这叫不教而惩。对这个事情我不服。

  法师也解释说,因果不同于基督的替罪羊,其他宗教讲上帝告诉你怎样做,不做惩罚你。佛是发现宇宙的运作法则,和牛顿引力定律一样。牛顿是将引力说告诉大家,不是要惩罚谁。

  也有初机学佛的学员,他们对于自己学习没能坚持感到很无助。禅兴法师也就此给大家建议,初机学佛的人,要靠道友的帮助,学习佛法,你的心先要扎根,只有扎根了,才能有根基,才不会随波逐流,要跟真正的善知识去学习。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有的学员问法师“如何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贤世法师回答了这位学员的提问。佛学中的“色”,和世俗意义上的“色”不一样。佛学中,“色”指的是物质性的东西,我们用有形有象来形容,与之相对的是“心”,指的是精神上的东西,无形无象。空是指事务的本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看我们脚下的是什么?地板对不对?但是它只是人们对它进行的命名,是一个假名。它的本质是木,我们称之为“体”。木放到桌子上就是桌板,放到墙壁上就是墙板。木之所以会成为地板只是因为各种因缘巧合,这是一种表象。而地板。墙板、桌板是木的不同的“用”。因此地板本质上是木,而木呢?实际上也是我们人类对它进行的一个命名而已,它也是假名,是由木以下更为本质的东西因缘巧合而成的。所以我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同时法师建议初机学佛的人,尽量不要给人讲,应该自己先从待人处事中去做到、做好。时间长了别人自然就会喜欢你,向你请教,这个时候再随缘说佛法,才能真正的帮助到别人。

  对于初机学佛的学员,几位法师也给大家介绍一些适合的学习内容。比如禅兴法师建议大家可以经常去看《学诚法师博客》、《正信的佛教》、《佛教常识答论》等,还有的法师也介绍大家可以去参加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先建立基础,然后如理如法的有次序地进行修证。

  部分学员也曾经从书本上了解过一些佛法的知识,认为学佛信佛就是念经,打坐。贤锋法师简单做总结说,学佛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生活,确立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归根结底的答案是离苦得乐。而佛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究竟的佛法就是要回归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生命提升,而不是心外求法。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同时也有法师指出,经书不是靠头脑的思维能理解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作为修行的定课坚持下来,形成良好的习惯,不急着去了解其意思。时间长了,每天都做这样的定课,心就定下来了。心定静后,生活就会随之发生改变,慢慢的就相应了。实践就能体会到其中带来的内心欢喜的实际利益。

  对于学员的疑惑“缘起性空,业力存在,他们矛盾么?”

  贤健法师解释了他的疑惑。这两个是互补的。事情是空,无我的,并没有实在性质。但业力作用不虚,善恶报应作用是真实的。比如你来法会参加、学习、造善业,这是一件事情。下山了,就没有变化了。你仅仅去学习了,但作用是有的,以后心理会变化,你受影响会成为大善人,乐善好施。你帮助人也一样,你做好事,事情之后就没有了,但是你帮助的人他得到好处,也会帮助别人,会有连锁影响作用。将来你帮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也有的学员疑惑是不是做善事一定要来寺庙呢?法师的回答是,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是在履行佛事,做我们的因果,不一定要来寺庙。行善了,就有一个结果。每个时刻的起心动念,对于任何变化,每个人的体悟不一样,不能把佛教与生活分开了。用佛教指引我们的生活,不能约束我们的生活。

  有的学员也问到什么是佛教?什么是佛?贤健法师给大家做了解释。佛不是神仙,离我们不遥远。佛只是翻译的名字,就是一个觉悟的人,和迷相对,早上师父开示也提到。佛是先觉悟了,我们按照他的走也能觉悟。这个本身离我们不远。因为这就在我们自己心中。佛教是什么,不是迷信,不是一种拜神的宗教,是生命教育。佛教是系统完整的生命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从一个凡夫走向一个圣人,走向一个圆满的人格。生命教育,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生命幸福的问题。和世间其他的科学,都是靠技术、外在的物质不同,佛法是从内心来解决的,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智慧。

  有的学员说我们传统文化中说人的本性就是食、色、性,那佛法抵触这些违背天理么?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贤健法师说,佛讲的是,要智慧生活,过一种真正幸福的人生、美好的生活。车子、房子、钱我们还要用。在我们的生活,世界很小,但是天上的生命,比我们丰富的多。看天上的星星,是天上的宫殿。他们在那里生存,地上是松软的,都能吃,甘露美酒,不用去酿造,直接变化。这都是业力。在人间行善,业感果自己会有。当然我们认为的享受也不是享受。比如吃饭、睡觉、坐车的时候,内心快乐么,都不是,吃饭不是吃饭,睡觉不像睡觉。睡觉时候还想杂事, 都是烦恼,不安心。

  一位学员问执着和坚持一样吗?贤健法师给出的答案是:坚持的事不烦恼,执着的事情一定烦恼。现在没有执着是不可能的,谈理想没用,内心的执着放不下的。所以要学习佛法,要有个过程,要达到不执着,不容易。国家不是也讲分步走么?一开始先执着,做好事,当好人,慢慢不执着,就好了。要坚持好的,不要坚持不好的。

下午扫塔祭祖时,法师曾说要对花微笑,这样就可以悟道,感兴趣的学员就在晚上问法师“那究竟花与道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国庆佛教文化系列之七:你来问,我来答

 

  贤世法师笑着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一样事物背后都隐藏着更大的世界,关键在于你是否领悟到。有的人手执贡花想到的是花的美丽和这种美丽带给他心灵的平静,有的人想到的是花飞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还有的人想到的迦叶的拈花一笑,佛说他顿悟了。每个人面对一花都有自己的一个世界,各人的体认不同。因此所悟的道实际上也是不同的。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追求的道,每个人也都必须自己去追求自己的道。这种道不是通过受教能够获知的,它来源于你自身的修炼,当有一天你对生命有了最本质的体认,你也就领悟到了道。

  这两天学员们走近法师,看到法师的衣服也有一些的好奇,法师也给学员做了一些简单介绍。里边的这层黄色的,并不是从印度来的,是中国古代人穿的衣服。袖子宽大,袖口窄小,袖子里面也可以放一些东西。外边的是袈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是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普通僧众的袈裟的颜色,印度称为坏色,也就是很旧的颜色,比如褐色,以表示简朴。那种红色的,是寺院的方丈穿的,是中国后来继承发扬佛法的产物,已经成为一种礼服了。

  初来寺院的同学,有着无数好奇的问题,探寻佛法更深的奥妙。

 

 

【视频】2011年10月2日师父早斋开示:《认识无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