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系列之六:云何能入大乘门?

标签:
佛教文化菩提心人才培养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17日龙泉日记
2011年9月17日晚,福建佛学院教务长振宇法师、莆田广化寺副监院传崯法师为僧团做了一次讲座,振宇法师思维严谨,传鍂法师风趣幽默,两位法师同坐讲台,两种完全不同的讲法风格,可谓别开生面,使大家获益良多。
振宇法师首先增长大家的信心,说龙泉寺变化很快,在师长宏愿的引导下,许多理念、做法慢慢为更多人、更多寺院所借鉴。大家能够跟随具量的师长,在这样好的环境下修行承担是非常殊胜的。大家都是佛弟子,是向佛陀学习,而拥有比丘僧的身份,根本的责任是承担教法。从古到今,社会环境变化很大,但一直以来大众对佛教是有偏见的,龙泉寺所做的让人看到一种希望。出家时间长短不代表修行的高低,龙泉寺对高知识阶层人群的弘法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传统的丛林道风固然好,但是一直延续过去的方式,如何与时代适应,这里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法师鼓励大家,佛法在磨练心性,而不是讲道理,传统丛林中的老和尚培养人有时候不讲道理,但这恰恰是对弟子有帮助的。修行靠好的师长,好的同行,相互增上,相互策励,共同增上,很随喜大家。
传崯法师则通过自身的故事向大家分享师父的功德,自己遇到烦恼,师父总是通过短信等方式,完全契机的解决自己的问题。师父给大家指出了准确的修行目标以及清晰的修行步骤,依止师长,修行就会有成就。龙泉寺初建,大家有无量积资粮的机会,可以福慧双修。法师最后又分享了对道次第的修学体会,讲了一个公案,大意说即使证得三摩地,具足大神通,也无法真正了脱生死,依照道次第稳定的修行,可以究竟解脱,我们应该思维如何抉择。
下面,大家问了许多问题。
问:请问您出家修行的体会?师父说五年一个坎,十年一个坎,二十年一个坎,您是怎么突破的?
传崯法师:最大的体会就是修行道次第,学习了道次第,让我们五年一个跨越,十年一个跨越,二十年一个大跨越。
问:教育与修行的关系?
振宇法师:佛教的教育和世间教育不同,佛教教育一开始应该是培养出家众“僧格”的教育,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内涵。
问:诵《楞严经》,第一次很有感觉,后面越来越弱,这是为什么?
传鍂法师:第一次感觉新鲜,第二次没有恭敬心。平时要多关照自己的内心。
问:如何使自己和同行善友快速成就?
振宇法师:从自己做起,自己的行持影响别人。自己成长了,可以帮助身边的人。具体内容分两方面:忏悔罪障以及积集福慧二资粮。
问:诵经杂念多怎么办?
传崯法师:这个现象比较普遍,由于我们内心的散乱,导致的无法专注。正对治是修习禅定,但我们大多数人无法直接修习禅定。可以通过四加行的方式,最好是通过思维法义的方式,巩固我们的正知见。
问:举您自身的例子来说明烦恼怎样对治呢?
传崯法师:可以通过思维的方式。世间上面的人有很多烦恼,他们有方法对治烦恼吗?有!(大家回答)世间人尚且有方法,我们佛弟子当然更可以对治烦恼了。自身的例子,比如刚才我说与同行产生矛盾与摩擦,通过如理如法的思维,比如我们产生烦恼是因为执取,就像猴子抓铁笼子里面的东西一样,抓住就不松手。(笑)自己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得到善知识教授,能够对症下药,特别的契机。通过内省,如理的思维,可以很好的对治烦恼。
问:如何认识修道?
振宇法师:我们初学佛的人容易犯的问题,认为念佛、参禅、打坐是修行,其他不是修行。实际上,佛陀通过发心、行持、利他,最后成就,整个的过程都是修道的内涵。
问:我们如何把握学业、事业、道业的关系?
传崯法师:个人认为首先是解决自身的问题,分为广义的修行和狭义的修行,广义就是万行,狭义可以认为是止观的修持。当然,作为佛弟子,弘法利生,广做佛事业责无旁贷,是我们分内的事情。实际上三者不是对立的,是一个整体,是共同成长的,每个人可能偏重不同。
“发菩提心”系列之六:
云何能入大乘门?
【核心提示】有一次听两位同行聊天,谈论中国佛教的现状,我就很不理解,觉得好笑,两个刚出家的人,还有心思谈论中国佛教的状况?通过学习发心,心慢慢从只缘着自己,到缘着道场,乃至于缘着所有众生。心里装下的人越来越多,见到任何人,都有去利益的心,随着心量不断扩大,相信一定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9月1日晚,在北京龙泉寺东配楼309房间,同学们继续讨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关于“入大乘门”的部分。
按照惯例,大家首先一起学习儒家经典《大学》,今天学习的一句话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赵斌说:“这一句是一系列严密的修行次第,即知止、定、静、安、得这五个步骤。知止,是明确前一句中讲到‘大学’的宗旨,即是达到自觉、觉他、止于至善的地步,类似于佛法中的愿力。从知止到得,就是从发愿到愿力成办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树立成佛的宗旨以后,内心产生一种笃定的力量,之后身心慢慢寂静,对治烦恼,正确思维,获得智慧的过程。”
贤耿师:“这句话与戒定慧的修行次第相符顺。‘止’本身含有戒的内容。‘定’‘静’‘安’对应佛法中的‘定’,人内心清明,获得轻安,才能观察内心与外界的关系。打个比方,在晃动的烛光下,我们平时看到的影相都是不准确的,只有在内心安定的状态下,烛光稳定,才能看到更精确、微细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诸法的实相。‘得’,就是证得。”
原文载于《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己一。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原文如下:
“如是若须趣入大乘,能入之门又复云何?此中佛说二种大乘,谓:波罗蜜多大乘与密咒大乘;除此更无所余大乘。于此二乘随趣何门,然能入门唯菩提心。若于相续,何时生此,未生余德,亦得安立为大乘人。何时离此,纵有通达空性等德,然亦堕在声闻等地,退失大乘。大乘教典多所宣说,即以正理亦善成立,故于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后出大乘亦以唯离此心安立,故大乘者随逐有无此心而为进退”。
五位同学先诵读了两遍、消文,并且听了日常法师对这段文字的开始录音,然后展开了讨论。
郜旭:“有一个公案,讲阿底峡尊者,有一天吃早饭时对弟子说,有一位修喜金刚的修行人堕入了声闻的灭定。弟子不解的问,喜金刚是无上密法,为什么修习喜金刚会堕入声闻呢,阿迪峡尊者回答说,修行大乘二乘、世间出世间的区别,唯一就在于发心,也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贤耿师:“我刚进道场时,也是想着赶紧修法成就,后来经过学习,才慢慢明白道场引导的方向,先策发大心。修大法,心最重要,大小乘的区分只是在心相,发什么心作为自己修行的第一步很重要!”
木瓜:“大家可以注意这段录音中讲到的大乘道的特征,质、量、次第非常清晰,这样才能保证修行能得到相应的果,所以对每一个概念都会作这么严密的分析。”
贤睦师:“大小乘的关键在于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算没有别的功德,一样是大乘行人。没有菩提心的话,即使是通达了空性,一样是声闻。《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离开菩提心,所修六度等善法,也将成为生死之因。”
贤耿师:“菩提心这么殊胜,跟我们所在的道场有什么关系呢?”
贤睦师:“师父引导弟子,发大心。从师父的所做所为来看,是发了大菩提心。师父建立教法的这种承担、格局、发心,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木瓜:“是啊,这个问题很好。体会师父的用意,道场建设的方方面面,无非是要策励大家发大乘心,那具体的,师父是怎样引导弟子发心的呢?”
赵斌:“首先师父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弟子,其次师父会对弟子进行言教。”
贤耿师:“我刚来到道场,认为修行就是念佛、拜佛、参禅打坐,赶紧开悟,然后利益别人,是这样的概念。其实对大乘佛法的内涵不了解。有一次听两位同行聊天,谈论中国佛教的现状,我就很不理解,觉得好笑,两个刚出家的人,还有心思谈论中国佛教的状况?这里就看出心量的不同。通过学习发心,心慢慢从只缘着自己,到缘着道场,乃至于缘着所有众生。缘的人越来越多,见到任何人,都有去利益的心,随着心量不断扩大,相信一定能生起真实的菩提心。这种引导不一定搞很多很复杂的方法,只要去随众,慢慢学习,就在跟着道场前进。处在这个道场,只要肯干,方向是很清晰的。真干就有体会,慢慢生起一种力量。就像贤满法师说的:‘兄弟们,我们要真干啊!’”
赵斌:“我以前也很不理解同行间谈话,一谈都是‘中国佛教怎么样之类的’。这次去参访了大觉寺,很有感触,大觉寺在以前是皇家寺院,里面的建筑格局非常的宏伟,可是如今落魄到没有出家僧人常住,成为了旅游景点,出家众进出都要门票。而且这种情况的寺庙在北京乃至全国并不少见!目前这种状态很策励我,做事情一定要发大心,发菩提心,走大乘路!”
木瓜:“我的体会,道场的条件还不能算宽裕,方方面面都需要我们自己去干,去打拼。楼要自己盖,饭要自己做,哪一个环节干不好,大家都受影响,决没有坐享其成的份。没有既定的模式,这种环境中更激发我们的发心,精进地去承担,克服种种的困难,不是等待因缘具备了才发心,而是在任何条件下都精进不退,没有因缘就创造因缘,这也是菩提心的一个特质。”
郜旭:“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变化。最近一直在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关于发菩提心这一章,并且这次大觉寺的参访我也参加了。以前我学习、随众、出坡劳动,心里只缘着自己,我自己要好好干,要净罪集资。现在心量相比以前扩大了许多,现在做同一样的事情,心里想着为整个龙泉寺的发展,为了接引更多的众生,为了更多的人能听闻佛法,能离苦得乐,并且这些人能度化更多的人。”
贤睦师:“我目前心缘着龙泉寺的整个僧团,师兄弟有困难,尽力去帮助并且把自己所做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贤耿师:“今天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忘记了时间,早都已经打板了,现在让我们回向一下,结束今天的讨论。愿此。。。”
大家齐声:“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