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念法功德”系列之八:第一课

(2011-09-19 07:45:13)
标签:

佛教文化

佛学研究

人才培养

心路历程

善知识

苦乐人生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9月18日龙泉日记

“念法功德”系列之八:

第一课

  师父的《苦乐人生》开示,原来听过录音也看过文字稿。除了第一次的茫然,其他几次都有意外的惊喜。而这次听,不知为何又回到了当初的茫然。这种茫然不知是被自己心的寂静扩大所致,还是修行路上的坎坷显现?总之,就如同一团压顶的乌云,一直持续到晚殿。思来想去,这种恐慌来至于对师父的信心,更有对自心状态的评比。

 

“念法功德”系列之八:第一课

 

  有如此好的修学环境,自然会鼓足了劲。虽然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谈不上丰富,但起落顺逆的境界也遇到不少。对于这种新生活和学习氛围自然也懂得做些恰当的调适,就犹如运动员根据自身状态和比赛日期,做些灵活合理的调控一样。虽没奢望一开始就进入那种百米冲刺的良好节奏,但也没料到基本的闻法竟然会大脑一片空白。

  “我们不要说听懂别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话,有时侯听懂一两句就很了不起。”师父的开示最能描述当下我的状态。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它本身所显示的字面文意,不可否认,我都听懂了,而且还认认真真地作了笔录。痛苦的来源就在于当付出同收获不成比例时,一旁的贤信、贤山,他们只是似闭似睁着眼睛,非常清虚自在的一副悠然见南山的遐思,反倒很有感悟!

  令人头痛的是,他们的感悟让我听来竟是那么索然无味,反倒他们分享时的自我陶醉和其他旁听者如同共鸣般的微笑面孔,不但更凸显出我这个不合拍的旁观者,更是自己心灵孤独的刀口盐。一向亲密无间的道友,反而在一瞬间竟然变得如此遥不可及。

  那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师父开示中已经有了答案“对自己的心不了解。”而内心的状态是什么?常常连起这个念头都那么优昙婆罗花了,更不用说再反观自己的心念,至于心念的状态,简直就是盲人摸北京胡同。

  正是由于长期的心向外缘,很少有反观内照的习惯和经验,才显得看内心时,更加茫然和无助。自己的心是个参照物,参照物本身都已模糊,那自然所见、所闻的外在世界也显得如同雾里看花。没有相应的定力,心就像没有缰绳的野马,没有片刻的停息,这样的心灵指导出来的人生,也是给人捉摸不定的浮躁和不安。常常是在当下一念的观照中,就亟不可待地发动身语;而下一刻心念的变动又推动新一轮的身语生命造作。看不清、思不明的人生,自然是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起跌,唯有在用身安住一件事,用语表达一个思想时,狂乱的心才有片刻被制伏的安住和宁静,反倒是这份宁静更彻照了当下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因此会有写着写着,突然有石破天开的新悟和心境的越来越细致清透;会有“照见五蕴皆空”的对当下缘起的更大照见。

  既然是共鸣,就要有相似的心灵境界,毫无知觉的像个过滤器,只能说自己的心与师父的心相差太远了,无论是在内容的宽广,还是心本身的寂静上都脱离的太远了。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两个月来的用心方向已经偏离。写给自己看的文章同写给大家看的文章,这个度的拿捏是需要智慧的协调,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超出自己范围的文字,长期以来,只能让自己妄自尊大。那是流星的人生信条,用自己的全部追求那一瞬间的亮丽。而只有心与语的平衡,才会像太阳一样,能够衡常持久的发亮,正是两种不同的心性用功方向,让自己越来越偏离了师父的轨道。

    其实这种情况在庙里已有端倪,为什么那时没有注意到?环境的重要性在此显得尤其重要,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人被逼着看自己的心。心是力量的源泉,每次反观就是一次心灵的加油。长期的心向外驰,内心的光明和力量就会慢慢枯竭。最好的状态既是内外一体,观照外境就如同看自己的心一样,自己的心就像外境一样清晰明了,外境又如自己的心一样真切实在。

  如何才能达到?内外一如是果相,因就在勤反省。师父常说:“认识自己心的状态和内心的问题才是修行的下手处。”往外看的等流太强了,拉着人的心到处攀缘。和谐的法则可以运用到任何一点,心向内缘正是心向外缘的一种平衡。经上常说“悲智双运”,心的功能不可思议,常常是自己限制了自己的那颗心,本来玲珑活泼的心被强迫着干一件事,慢慢变的窒塞。心都不自在了,人怎么可能自在哪?如同迷失的羔羊,长久走错了方向,当下让心回家的路竟也迷茫起来。看不清自己,反而看的清别人,同行讨论的法喜充满,自己反而感觉那是绮语,是低水平的重复。明明别人的欢喜就映在脸上,反而更揭起自己的哀伤。其实哪是看清了别人?一直用一颗攀比的心看问题,好比一个暴君用惯了枪与世界对话,怎么能体会一个和平爱好者用爱拥抱世界的大雄大力哪?

  自己心中的我执太强了,听不进师父的话意,更容不下同行的异议。处处重我,一旦不顺己意,就会失落。一念正觉显起,处处为人,别人的成功更让自己欢喜,别人的忧伤更启发自己的悲心。这样的一种心态,这能还会与这个世界对立哪?放下自我的当下即便拥有了整个世界。

  听懂师父的话不难,但听懂那话背后的用意和那种心境,恐怕没有一番寒彻骨的历事炼心,永远进入不了话中话的意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