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近师父”系列之八:无言的大地

(2011-09-17 07:18:20)
标签:

善知识

龙泉寺

大地

佛教文化

菩提心

人才培养

心路历程

般若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9月16日龙泉日记

“走近师父”系列之八:

无言的大地

  那天晚上很晚,当家师让我找之前戒学班的几个沙弥过来讲事情,我就知道,是时候再次闭关学习了。

  但前一天与师父的一次见面,却让我的心中充满纠结。事情还要从去年讲起……

  自从进入戒学班以后,自己一直发愿能够在戒律上深入钻研,将来致力于戒法的传承与弘扬。一次和贤佳法师谈到发愿与目标,法师讲,自己发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配合师父的需要与常住的安排,随时准备有所调整。自那时起,每每看到我们各项方兴未艾的弘法事业,内心就总是隐隐地会有冲动:“我要不要去做这个?”哪里都那么缺人,想承担的心有时会大过安心学修,目标也没有之前那样专一与清晰了。

  今年五月中旬,我们集体返寺参加结夏安居。经过多半年的闭关学修,回来就想猛力地做事情、积资粮、回报常住。我发心领人开发一个数据库系统,以便对师父的言教和行谊做系统的存储、整理与学习,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凝聚起一个信息技术团队,以便将来持续地为寺院的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贡献力量。

  在得到师父的同意与常住的支持后,事情进展很顺利。三宝加持力太难思,很快在这个项目的周围就聚集起了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大家来自IT技术的不同专业领域,各个“身怀绝技”,同时又对佛法能够信受或者心怀敬意,对道场的理念也能够接纳,真的十分随喜大家的善根与发心。

  这让我重又想起一年多以前,那时在开发完“龙泉寺客堂管理系统”后,我想,这只是一间小平房,未来龙泉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该像一个建筑群,里面会有很多高楼大厦,之间又相互关联,我发心为寺院来构建这样一个建筑群,因此想在IT技术上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学习研究,乃至于为了更好地阅读国外的技术资料,还发心把英语学起来。当我向禅兴法师谈起这些时,法师的话让我的心冷静了下来,法师说我们对出家人的培养,最根本的还在道心与对佛法的学修上,不能是事情做得很好,最后人却跑掉了。如今当这支信息技术团队在这个方向上更向前迈出一步的时候,如上的发心重新生起,并且来得比先前更加现实有力。

  我常常会想,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这一生修行成就的话,那是真的相信无限生命吗?因此有时会有一种盲目的“大无畏精神”,就是说如果佛教需要我来做事情,我宁愿放弃这一生的学修。这样的心理,每当看到师父超乎常人的忙碌与操劳时,就来得分外强烈。感觉师父就像是宫崎骏动画《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那个要独自去面对外面世界枪林弹雨,只手护着这个世界的人,每次疲惫地回到城堡,还要打起精神去关爱那些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的人们。多想能够为师父去分担一丝一毫。

  随着项目向前进展,团队慢慢稳定下来,大家的业缘逐渐拉近,氛围亲密无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向前推展。也在大概同一时间,我隐约得知自己有可能还会再次去闭关学习。那么这个团队未来到底如何发展,我是否还参与,自己的学修怎么办等等,这一系列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一次晚上师父陪大家出坡的时候,我问师父:“您说以后我是多在学修这方面用功,还是多在做事上用功?我反正感觉都行,师父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师父说:“肯定自己要用功了,一边也要适当地做一点事。”其实话到这里,师父已经很明确地解答了我的问题,但依现在来看,师父所说,话虽简单,但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当时的我内心所摸不到的境界。

  之后又有两次陪师父散步,师父谈起了很多他对未来寺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构想,那实在是很大的一种气度与格局,给人以鼓舞。因为得知了下一步的工作,我开始盘算着该如何落实,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带动,如何向前发展,在想这些的时候不自觉地就将自己的发展方向放了进去。

  如此便回到了本文的开篇,就在禅兴法师找大家谈话的前一天,上午在南区的路上碰到巡视回来的师父。此前师父在中秋晚会的开示中谈到了如今参加学佛小组的人越来越多,给学修处的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我就问师父是否需要开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来辅助解决这个问题,师父并没有回答我,转而谈起了学修处的管理以及未来的发展。在回丈室的路上,师父又说起了将来如果想要深入地带动和引导,就需要有人对各个宗派乃至各个经论有真正的研究。

  师父从来不会平白无故讲话,他对谁讲什么都是有用意的。并且有时我们问师父问题,师父会看似答非所问,这通常都是由于我们自己对自己的问题了解的并不清楚,师父正是从最根本的角度在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我们一时还执着在自己肤浅的认识层面上,摸不着头脑。

  可当时师父的这番话,却更加重了我心中的纠结。那么到底是该在做事上努力,还是向学修上用功呢?如果是学修的话,该往哪个方向呢?这些都是难题,在心里边相互对立着。总是希望师长能够给自己一个单一的,明确的方向与定位。

  临行的前一天,我向禅兴法师请益了心中的诸多疑问。法师慈悲又耐心地一一给我做了解答。问题的关键还在自己的心不够灵活,非要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其实就是粘着,内心无法做到兼顾,一定要偏于一边。法师的开示其实已经解决了我的问题,内心一下子安定下来,至少是知道了该向怎样的方向去努力。

  但当我得知师父即将于下午返寺会客,并且之后马上还要返回佛协的时候,马上又现起了再向师父去请益的念头。我想跟着师父的车去佛协,这样一路上会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亲近师父,之后自己再坐公交车回来就好了。

  谁知见面以后,对于我的想法,师父并不同意。师父问,那你怎么回来?我说,没事,坐公交。师父说那太麻烦。反正就是不同意。跟随师父来到丈室,师父随手从香袋里拿出一贴膏药,说昨天后背受了风,要贴一下,禅兴法师示意让我来贴,如此帮师父把膏药贴好。很久没有在丈室里亲近到师父了,至于说帮助师父照料生活,更是破天荒头一回,这让我觉得安全而亲切。

  我就更想陪着师父回佛协了。这时又多了一个心理,马上要去学习了,如果像去年那样,大半年的时间只见了师父一面,那么在这临行前的最后一次机会,多想和师父多呆一会,多说一会话呀。

  师父去会客了,我换好大褂,背着香袋,在外面等着,打算做最后一次尝试。原本就要和师父一同回佛协的贤慈师和我在一起,他忽然说道:“有一个问题……”

  我说:“座位。”

  他说:“对。”

  我早想到了这个问题。如果是师父和慈师两个人坐车走的话,师父应该会坐在后面,慈师坐前面。如果我也去的话,那么师父会座前面,我俩坐后面。也就是说如果等师父坐到了后座上,我就没有机会再申请同行了,因此最后的请益应当在师父上车之前才好。

  师父出来了,内心有点冲动,此时我已经搞不清楚到底为什么想要陪师父回去了。真要说请益问题,其实之前禅兴法师已经和我说得很明白了,或者说是马上就要走了,变得对师父依依不舍,这个也是有的。我欲言又止地跟着师父回丈室取了趟东西,路上师父还问我:“贤信师还有什么问题?”

  我赶紧说:“有啊!学修上的问题!”

  师父说:“不用讲那么多,记住一两句就可以了 。”

  很快师父来到了车旁,我最后一次向师父提出申请:“师父,我陪您回去吧?”

  这时师父忽然短促有力地对我讲道:“哪有那么多要说的?出家人没有那么多话!”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我摄住了,让我的心瞬间归入正位,突然之间我醒了过来,我长大了。师父坐上车,以往在这种情况下,师父是会放下窗子,在车里边向我们微笑招手的,但今天师父仅仅是放下了窗子,让我们能够看到他,但是他却没有回头再看我们,车就这样开走了。

  目送师父的车子远去,我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就是这一句话,让我感到师父实在是明白我心里前前后后的种种原委。这是一句温暖的责备,也是一句悉心的鞭策。这句话直到第二天启程,依然在我心中持续地散发着力量,让我变得沉静而自信。这句话瞬间就将我的心送到了该在的位置,问题不是解答了,而是消失了。到底是该做事还是学修?学修到底该往什么方向?我的心里再也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那时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词:“大地心”。我想,所谓“大地心”,就是任何东西都能同时承载吧。

  对照《八十华严》,关于“大地心”,德生童子和有德童女是这样对善财童子说的:“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这个说法还不能说清楚我心中的体会。而《六十华严》中的译法就更接近一点:“善男子!诣善知识,发大地心,持一切事,无疲倦故。”最接近我的感受的,是《四十华严》中的译法:“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平等荷负无疲倦故。”

  位列描述依师心相的“华严九心”之首的“大地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荷重”,二在“平等”。“荷重”的境界现在自己无从体会,但看看禅兴法师、贤立法师,大约能想见一二。而“平等”的境界,贤佳法师就是最好的例子,法师曾经说过,如果师父让他一辈子重复做同一件简单的事情,他都愿意。

  这天,如果没有禅兴法师的帮助与师父的开示,我依然还是会在自己过往习惯的思路里面打转,透不出来,总是希望善知识能够给自己一个单一明确的方向,而即使真的得到了这个方向,也不容易安住。

  同样是在《华严经》中,还有另外一个“大地心”,正是描述了大菩萨们的这样一种功德:“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心。何等为十?所谓:如,能持、能长一切众生诸善根故……”

  我想,这也是一体的两面,如果今天我们的心不能像大地一样平等地承载一切善知识的种种重任,那么明天我们的心又怎么能够像大地一样摄持、生长一切众生的种种善根呢?

  那么当我们真正具备了这种平整、坚实的“大地心”以后,师父和弟子之间,又哪有那么多话要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