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法功德”系列之七:戒律的精神

标签:
佛教文化菩提心人才培养生命故事心路历程戒律教育 |
分类: 龙泉每日 |
●9月15日龙泉日记
2011年9月15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长李木源一行十一人,参访北京龙泉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龙泉寺方丈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
“念法功德”系列之七:
戒律的精神
八月二十九日晚7:00~8:00,贤佳法师在净人班作了一场关于戒律精神的开示。净人同学们虽然没有受戒,但对戒律都很希求,希望多了解一些,平时随力随分地去做。
法师首先问一个问题:“佛陀为什么说要以戒为师,不说以慧为师?为什么说‘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住世,正法住世’?而不是‘经论住世,正法住世’?”
同学甲说:“我觉得是因为学习要有一个次第,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法师说:“那为什么我们一开始不是先学戒律,而是先学教理?这是不是又是一个问题?古人说五年学戒,五年之后方乃听教参禅,那我们为什么要先学这么多教理呢?”
同学乙说:“我们学教理,也是广义的戒,定慧之前的都可以算是戒,持戒的根本就是正知见。现代人的根基比较相应先学一些理论,不像古人可以先不讲理论,直接去做。此外,戒律不仅涉及到个人的修行,还涉及到团体的和合,所以它与正法住世密切相关。”
法师说:“很好!戒的直接目标就是僧团和合、正法久住。而经论直接所讲的着重于个人调心修行:念死无常、皈依、业果、出离心、菩提心、六度行、空正见等。佛陀制戒有十意: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未信者令信;五、已信令增长;六、难调者调顺;七、惭愧者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久住。
戒罪的轻重和业果的轻重不太一样,有些事情,就个人通常因果来说可能不算严重,但对正法住世影响大,戒罪就制得很重。戒律常常是在如何令正法久住这个缘起点上来判别取舍的。比如有一条戒说僧人不能未经僧团允许而自己盖很大的房子,就是避免僧团不和合,避免讥嫌。本来盖房子不偷不抢,但这条戒是仅次于杀盗淫妄的重戒。再比如戒律要求僧人在僧团中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僧团安排一个人看管晾晒的被子,这个人不管被子,在旁边修定,或者入室思维,哪怕他这时得了甚深禅定,这也是犯戒的。有一位阿罗汉,一个人在山洞里修行,到诵戒的时候了,他想自己已经证得漏尽了,是无学了,诵戒是让那些还有烦恼、会犯戒的人能知罪忏悔,自己就不用去了。佛陀知道了他的想法,亲自去找他,劝请他来诵戒,而且不能用神通飞过去,要用脚走过去,给别人做好表率。所以,戒律关顾到整体的缘起。师父说,个人的修行要放在团体修行里面考虑,团体修行要放在佛教发展里来考虑,佛教发展要放到社会发展中来考虑,这就是戒律的精神。
佛世早期的时候,出家众根利,释迦牟尼佛没有制戒条,就只说了一个略教诫:‘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弟子听到之后依教奉行,就能不作诸恶,很快证得圣果。但后来一些根钝者出家,许多事情上辨不清善恶,作了恶行,却不自知是恶行,因此,佛陀就把戒条一条一条明确制出来,由防范身语到净化内心。我们常说由戒生定,戒行修得好的人碰到所有的事情都能克制恶心、不作恶行,而不是说修定的时候用定力压下,一出定却随顺烦恼、造作恶行。戒律面对的境界是很广的,不只是五戒所面对的个人的单纯的境界,能在这些境界中内心自如平静,自然定容易修上去。
我们在僧团里面,不顺僧制也是犯戒的。就是说僧团的规矩我们都应该努力去遵守,而不是说只管自己念佛、参禅。团体的事情多去参与,慢慢就与大家和合,功德自然而然地增长,就像一棵小树慢慢长大一样。否则,出坡你也不去,上殿也不去,缘念也不去,就形成一种弥散作用,去的人的心力就提不起来,除非特别有善根的能坚持,其他人都受影响。慢慢大家都自搞一套,团队就散了。这种气氛还会影响到其他的事情,笼罩在自己和他人的身心上,让大家觉得灰心、寒心,觉得周围的人都很冷漠,做事情就发不起心了。这样无形中给自己造了很大的业障,如果慢慢增长,越来越重,超过了功德,人就可能病倒,就会在僧团住得痛苦,乃至离开僧团。
推动我们受戒的动机有多种,可能是菩提心,可能是出离心,也可能是求后世安乐的心乃至求现世安乐的心,但得戒都是要靠慈愍心,即不害众生、慈护众生之心。佛‘依大慈门,说于毗尼’,我们也要以慈心而得戒。如果只缘着自己持戒修行而瞋嫌众生,恰恰与戒律的精神不相应。佛世的时候比丘要去托钵乞食,面对众生调伏烦恼。比丘戒是大小乘共的,小乘的比丘持戒时也是要靠慈心的。小乘圣者有四无量心:无量慈、无量悲,只不过他们是随缘度众生,没有发心把法界一切众生度到成佛为止。但这个随缘也可能就很不得了,有的小乘行者的随缘就是要帮助整个地球人类解除痛苦,因为整个地球作为一个缘起是他能关照到的。很多南传国家就有很高的弘法热情,以全球的佛教弘传为己任,所以他们影响很大。太虚大师到南传佛教国家访问时,很惊讶,说现在南传小乘人在行大行,北传大乘人在行小行。我们说要对整个法界发心,但一说到人类,说到别的国家怎样,就可能说不要管它,乃至涉及到团体的事情,都常是漠不关心,而自己在那里读诵大乘经典、拜佛、念佛,就觉得自己是大乘。拜佛、念佛的时候,可能缘想十方佛、十方众生,但如果不能落实到当下的缘起,这个大乘是很虚的。戒律就是要解决此时此地这群人怎么办的问题。”
法师开示完,由大家提问。
同学丙:“虽然没有受戒,但我对戒律很希求,不知现阶段该如何学习。”
法师:“持戒的根基是正知见,先学一些经论是有必要的。另外皈依僧团、依众靠众就是随顺于持戒,因为师父、僧团制定的许多规定、提出的一些要求,本身就是站在团体和合增上、佛教自足发展的缘起上考虑的,符顺于戒律的精神,很多也直接就是戒律的要求,我们努力做到随众、遵守规定、听从教导,就随顺于持戒了。当然自己能学一些戒律方面的书则更好。”
同学丁:“我想了解师父对于戒律学习的一些理念和教授。另外请问什么才叫持戒清净”
法师:“你的第一个问题,师父早期有在比丘法师的戒学课上进行开示,另外师父的很多皈依开示也有戒律的内涵。有一篇《以戒为师,进趣菩提》则讲得很仔细,很系统,可以好好研究。你的第二个问题,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威仪清净,这是身口上的,威仪包括很广,大到杀盗淫妄,这是严重有失威仪,小到袜子不洗,塞到床底下发臭,这也有失威仪,另外不随众上殿、出坡也是有失威仪。第二层次是护根戒,都摄六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第三个层次是护心,乃至梦中不起恶念。”
同学戊:“想问得戒的上品心、中品心、下品心的心相。”
法师:“上品心就是菩提心,自己要成就三聚戒而趣向成佛,并引导众生究竟成佛,又令正法久住,由此受戒;中品心就是随力随分地救度众生,但不决定要度到成佛;下品心就是对众生的慈悯心,不愿去伤害众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慈悯心,只知道受戒是不能伤害众生的,也算下品心。如何发菩提心呢?《广论》上有四缘、四因、四力。四缘是见佛神通示现、听闻大乘法、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等,可以多在这些方面努力。”
同学己:“我们大多是年轻人,有时欲望很强怎么办?”
法师:“首先是皈依三宝,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多从无限生命、三宝功德、生命宗旨这里用功,这是根本。有笑话说:某人劝人不抽烟、不喝酒,说这样可以长寿,谁知对方说:‘不抽烟不喝酒,长寿有什么意思?’现在有许多人会想‘过把瘾就死’,觉得这也可以,这就是不明白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生命中真正重要,值得追求的。”
课堂气氛很活跃,令人欢喜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