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功念恩实践心得之二

标签:
佛教文化传统文化观功念恩僧团学修寺院管理教育 |
分类: 僧众弟子 |
观功念恩实践心得之二
重重缘海众生海
观功念恩的第一个次第中又有三个角度,直接看到对我的付出;看到为我付出的背后辛劳;看到为我和大众付出的背后辛劳。这三个角度,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次第。先从对我的付出开始,因为和我直接相关,比较容易生起感受;内心感动了、温暖了,而后就有动力去推想背后的辛劳,这样内心生起敬意;进而付出的对象不仅是我,可以推展到大众。但这也是可以灵活调整的,从自己相应的点开始。比如说,直接看到对我的付出,不一定是专门为我付出,可以是为大众付出,而我是受益者之一,关键在于客观上我得到的饶益。
实践完这第一个次第,眼前是一幅因缘和合、生灭变异的世界图景。自己生命的存在,完全是依赖于众生的付出,每个人都很努力、很辛苦了,自己做得太少,体会到这种深深的相互依存,知道所有的不圆满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怨不得别人。
初春,爬山时看到一株小草长在水泥台阶的缝中,感慨那一股生机装点了世界,缘想它的辛苦,多少天的日晒风吹。心中欢喜,发愿将观功念恩实践一生。
为对方找理由
转过为功的第一步是“看到别人做错事,发现自己不喜欢他,但能替他找理由,进而让自己不讨厌对方。”和观功念恩的第一步一样,首先要客观地去看对方对自己的影响,而后去推想他这样做可能的原因。
有时,认真想一想对方哪里妨碍了自己,发现其实对方并没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自己会观过只是因为自己和这个人不相应,有一些成见,这样一想,观过的心就已经减弱了。例如5月10日我写到“我不喜欢XX,因为他的一些言论和想法,对班级和小组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写到这里,我自己觉得心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这是事实还是我的猜测?于是我把刚才的那一则划掉,改为“我不喜欢XX,因为他的一些言论和想法我很不能接受。”下面的已经不用写了,我会观过完全是因为自己的不包容。这样写又有些不甘心,这个同学常常讽刺别人,不仅是我,确实有时也使别人不高兴啊。于是这一则应该写成“我不喜欢XX,因为他常常讽刺别人,使大家心情不好。但他可能正是想用这种方式指出大家的问题,帮助大家。”他的确是这样用心,也确实指出了大家不少问题,虽然他有时说得不一定对,但依然得感谢他。
这一步实践的关键是要为对方找理由。《广论》上讲到忍辱度时说到众生伤害自己的原因“谓由宿习烦恼种子境界现前,非理作意,因缘和合起损害心,纵不故思,此诸因缘亦能生故。若彼因缘有所缺少,则故思令生,亦定不生故。”对方会做错事,这是种种因缘成就的,看清这种种因缘,觉得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罪魁祸首”导致这件错事的发生,或者也可以说,罪魁祸首是他的烦恼,由此便能包容对方,知道他也是好心的,只是作不了主。
5月20日我写到“上早殿时XX师换拖鞋把我的路挡住了,还踩了我一脚,让我迟到了半分钟入场。他可能是平时很守时,不想迟到,今天晚了一些,就很着急。他也可能是没有注意到会挡住别人的路。而且是我不好,很着急使劲往前挤,他是沙弥师,我本来应该排队等一等的。”
有时找到了一些理由依然无法平息观过的烦恼。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找的理由还不够客观。比如说,某人做错事的理由是我以前对他做了错事,使他对我观过,找到这个理由之后,依然觉得他不对,不应该对我观过,纵使是自己以前做得不对,他也不应该对我观过,因为观过就是不对的。特别是对自己的上位,有时会想“他是法师啊,怎么能对我观过呢?”“他是我的上位,怎么听闻这么差,我的话都听不清楚呢?”
这里有几点,一是不要给对方扣帽子,说他“观过”“没有带人着想”“观照力不够”等等,这些完全是自己的立场、标准、成见,与事实毫无关系。
二是不要想当然,对对方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预期。比如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法师都很高量,应该了解我的,因而忽略了与法师的沟通,许多法师的做法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然后把它想成法师的功德。但久了之后觉得法师不是自己心中的那个形象,就观过。后面的观过固然不对,前面也许以为自己在观功,但这种不符合实际的观功是有很多隐患的。不去如实地观照缘起,而是活在一个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跟着一个想象中的善知识学,而对善知识真实的功德完全不了解,这样一遇因缘,发现善知识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心中的形象崩溃,就容易观过。
二是从多个角度、更多的因缘去看,比如5月20日的日记中我本来准备写“他可能是很着急,想早点穿好鞋,进入佛堂。”但又在想“他为什么会着急呢?”于是想到“他可能是平时很守时,不想迟到,今天晚了一些。”他为什么会晚到了一些呢?(虽然我自己也是卡着点到的,但还是先观他的过。)那有很多因缘,比如昨天承担上有事情,晚了一点,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等。我自己卡着点来也是有因缘的呀,不是自己不想早一点来。没有哪一个人想做错事,想伤害别人,都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所以理由一定找得到,真正从同体心出发,放舍自己的标准,体谅到对方,一定会觉得不是对方的错,他已经尽力了。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眼前的苦乐、自己的看法太执著,对身边的人了解得太少,完全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因此产生一种愿望要去了解别人。找到理由之后可以向对方或其他的人求证,观功念恩不是自己想象出一些功德来平息内心的情绪,而是要看到事物真实的功德、观察诸法实相来消除内心的无明。看到事物对自己的影响、意义这还是容易的,因为我们对自己更了解;推想别人的辛劳就难一些;推想对方这样做的理由、用心就更难。这样一步步去做,才知道自己从前对外境完全是麻木的,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的,才认识自己无明之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