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由天作 礼以地制——论儒家的乐教及其音乐哲学

标签:
彭林中国清华大学历史系乐记礼乐文化 |
分类: 俗众弟子 |
首届人文宗教高端论坛系列报道
乐由天作
作为不同信仰与文明之间研究和对话的国际性交流平台,在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成立的同时,即举办了首届人文宗教高端论坛。论坛由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学者、宗教界著名人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视角对人文宗教问题进行深入交流、综合与融通。
本届论坛共分六场,
图1:清华大学历史系彭林教授
彭林教授1949生于江苏无锡,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等。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学术文化的研究,尤其注重对古代礼学以及《周礼》、《仪礼》、《礼记》等礼学经典的研究。
在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中,彭教授以他丰富、精深的见地与学识,系统、精辟的阐释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乐教思想的产生、特点及音乐哲学,同时还回答了听众的现场提问。
图2:现场听众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同时也具有娱乐、宗教祭祀的功能。有关中国文化的特点,钱穆(宾四)先生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中国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中包含了
一、乐教的提出
早在上古时期,中国在音乐理论、乐器制造等方面就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距今7000到9000年前,贾湖骨笛282墓中,音孔误差达到“0”;虞夏时期,出现专门的乐官;殷墟发现的商代五孔陶埙有半音,同时殷墟虎纹大罄至今音色十分优美,是音乐史上的瑰宝。到了周代,曾侯乙墓编钟,能演奏5个八度音。还出现了音乐大师师襄、师旷等人,在宴会中开始时乐手唱歌,笙瑟交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远古时期的中国具有着灿烂辉煌的音乐文化。
在这个时期,雅乐得以成分发展的同时,音乐形式开始出现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作品,郑声,被称为“桑间濮上”之音,使雅乐受到冲击,此时,社会各界对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问题出现了争执。
墨子作《非乐》,对音乐的存在进行抨击;老子也讲:“五音使人耳聋”;法家更是反对音乐的活动,只有儒家反对简单否认音乐,同时对音乐的起源、本质、价值取向乃至于如何运用音乐引导社会向上等问题做了一系列的研究。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赞叹韶乐尽善尽美,他最早把音乐和道德联系在一起。曾感叹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十七);“人而不仁,如理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侑》第三)。
孔子也是最早提出礼教和乐教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孝经有两句著名的话,充分反映了乐教的作用:“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治国”。
人听了雅乐之后能获得通和之心。《礼记·经解》中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
图3:接受采访
二、《乐记》与乐教
《礼记》四十九篇是孔子礼乐思想的论文集,其中的一篇《乐记》是我国最早的讨论音乐思想的著作,它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
1、乐为心声。《乐记》从儒家的心性之学直接切入,认为乐可以转化心性,是人的心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
2、声、音、乐三分。《乐记》中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业。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德者,谓之乐,乐者,通伦理者也”。
今天讲的音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儒家认为音乐分为声、音、乐三个层次。“情动于中”产生的声音叫“声”;第二个层次是经过艺术处理,具有审美情趣,所谓“音”;最高者是“乐”,因为它体现了道德的教化,和儒家“五常”的伦理基础相联系。
这三个层次反映了人的不同的修为。乐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乐记》中还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3、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
4、音乐与心术的关系。“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就象地域的不同产生了秦腔和吴侬软语,不同的内心世界也产生了不同音乐,从小喜欢听交响乐和听摇滚乐的小孩子肯定也会不同。
5、声音之道与政通。上古的帝王到天下巡视特别会听各地的民歌。如果听到的全市哀怨的曲子,说明为政十分糟糕;如果老百姓唱的歌都十分愉悦、幸福,说明此地政通人和;如果发现有内容纯正、对人的身心有益的曲子记下带到朝廷。
《吕览·适音》:“故有道之世,观其音而知其俗矣,观其政知其主矣”。
6、以道制欲。“乐”的作用不是追求感官刺激,而是要合于道,感动人的善心,使起到教化的功能。儒家认为:“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记·乐化》)
7、托于音以论教。“故先王必托于音乐以论其教。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叹,有进乎音者矣。大飨之礼,上玄尊而俎生鱼,大羹不和,有进乎味者也。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吕览·适音》)
8、亡国之音。《史记·殷本纪》中,司马迁总结商朝灭亡的原因就是商纣王喜欢听靡靡之音。《乐记》里讲:“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所以一个执政的人千万不要小看音乐的作用,它是隐性的,但也是强大的。
9、礼外乐内。儒家思想的目标是培养表里如一、身心和谐的“君子”。“礼”是解决行为规范,而“乐”是解决“礼”的根源问题。我们在创建和谐社会,但我们的心如果不和谐,这世界怎么能和谐呢?心怎样达到和谐?儒家主张以“和音雅乐”。
《郭店楚简·乐记》:
“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10、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既懂礼、又懂乐才算是有德之人,才能算作君子。
三、《乐记》的音乐哲学
1、乐之本体与末节。
《乐记》里面不讨论音乐的技能、原理,它认为那些是细枝末节。中国人更重视
《乐记》告诉我们:“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故童者舞之。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以升降为礼者,礼之末节也,故有司掌之。”
现在我们训练礼仪小姐,怎么站怎么笑,手势怎么打等等,这些都是末节,君子讨论的是内涵。
2、礼乐如同天地。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乐起的作用,它在把音乐哲学化,在先贤创造的艺术形式中,没有象礼乐这样哲学化。礼乐被比喻为天和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由天作,礼以地制”。
3、乐观其深矣。“是故先王之情性,稽之度数,制之礼义,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也。类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故曰“乐观其深矣”。
4、乐者,天地之和。“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相关链接: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成立,学诚法师荣任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