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92,519
  • 关注人气:66,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戒律——佛陀对众生的美意

(2011-05-18 09:28:35)
标签:

蒙山

戒律

上根

南山律学教程

末法时代

结夏安居

慈善

出家

佛法

教育

分类: 僧众弟子

●福建泉州承天寺受戒之旅系列报道

戒律——佛陀对众生的美意

 

  2010年12月26日上午,法空法师做讲座《如何做一个出家人》,主要讲出家人要去傲慢、受委屈和勤作务、惜福报。我很想在受具足戒时排在前面,因为可以早读戒本、早背戒本,还可以在学习戒律的时候座位比较靠前,听得比较清楚。

  下午练习展大具,我发现自己展得不平,晚殿后我回寮又练习了几遍。

  受戒后为何要学戒律?我觉得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了解如何忏悔戒罪。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说:“学律者,洞明开遮持犯,未犯知护,已犯能除。不学者,既不知避罪,又不知出罪,过必日积。是故受已必须学也。”

  还有就是知道如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开缘以及开缘的程序,并如何在事后忏除清净。这一点是我的臆测,不知正确与否。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点儿戒都不犯,因此苛求圣者那样的绝对清净,也就是没有犯过任何一点儿戒律,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佛陀的本怀。因为佛制定戒律,有制有开,可以摄受各种根基的众生。比如佛陀为比丘制定了四依法,但也同时制定了开缘。《南山律学教程》中有提到:“四依有开有遮(制),上根人报力增上从制,资身长道;中下根人,力行较劣,事须众缘,若不开听著施衣等,却有退道,不堪受苦。只制不开,根劣绝分;唯开不制,上根慢求;有开有遮,三种人都得利益。不但开中下根服好衣,也开上根人有病服药,无粪衣听受施衣。所以不同调达邪法四依,唯制不开:尽形纳衣、乞食、树下、不食酥盐等。”

  佛陀所制定的开缘,正是对末法时代众生的美意,令下根之人也有一条成就之路可走。如果我们自己妄以上根自居,或者以上根的标准评判他人的行持,那么不但白白辜负了佛陀的一片美意,甚至还可能断绝了千千万万末法众生的法身慧命。

 戒律——佛陀对众生的美意

 

  晚上放大蒙山时,自己观想一切地狱、饿鬼众生,都是如母有情,像母亲一般曾在轮回中养育过我,然后自己思维母亲的恩德。回忆起一件小事,小时候母亲外出办事,把我一个人留在家,叮嘱我在有人敲门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对方的脸,不要对陌生人开门。一次母亲回家,正值冬天,她戴着口罩,当她隔着窗户叫我开门的时候,我一定要她摘掉口罩,也不管看起来她是那样的熟悉。现在终于意识到母亲当时不会没带钥匙,母亲之所以要我为她开门,是为了早一点看到自己的孩子,让自己高兴一下。这件事母亲确实记忆得非常深刻,时常跟我提起。

  当我现在想到此事,内心中十分感动。观想所有恶道有情,都曾深爱着我,如同今世的父母。我发愿将自己所有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使他们都得男身,未来得受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我将为他们做得戒和尚,教导他们学戒、持戒,直至成就佛道。我发愿要让戒律在末法时代发扬光大,让众生都欢喜受戒,让戒律这无价之宝永驻世间。

 

戒律——佛陀对众生的美意

 

 

  得沙弥戒以来,内心对待别人比较宽厚了,不像以前喜欢针锋相对的刺激别人,有时听到别人的话中带有傲慢的情绪,自己心中只有一笑,不去回应任何话,免得造口业。以前自己倒是很欢喜挫挫对方的傲气,因为内心中有自扬己德、显他过失的心理。

  近来反省,自己生命中淫欲心、傲慢心、嫉妒心是三个最主要的烦恼。

  《行事钞资持记·标宗显德篇第一》说:“《四分》中五种疾灭正法……四、有比丘难可教授,不受善言,余善比丘舍置。”这次戒会的一个殊胜之处就在于,引礼师多次教诫戒子,而不是让其放任自流,这不正是正法久住之因吗?以前我对待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的同学,自己总是想把他们赶走,而不是耐心劝诫,以为要把坏的赶走,留下好的,才能使集体清净。实际上,正应了那句古话:“水至清则无鱼。”佛陀制定戒律,是为了处理正在发生的问题,处理的过程就是一步步化导众生的时候。因此犯戒是开始,如法忏悔重得清净才是问题的关键和重点。如果把精力只集中于自他是否犯戒而不重视忏净的过程,就会让人感觉只要犯了错误就被一棍子打死,让戒律令人望而生畏,不敢接近。戒律是调伏,而不是威慑、威胁。

  今晚,登坛次序公开。完全是按照排队的次序,我被排到了第105坛,非常靠后,跟自己的预想差距不小,相信任何境界都是佛菩萨的美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