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48,445
  • 关注人气:66,1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持佛法,恪尽己任

(2011-05-18 21:50:01)
标签:

韦陀

结夏安居

菩萨戒

戒律

佛教

教育

分类: 龙泉每日

●5月17日龙泉日记

 

传持佛法,恪尽己任

 

  今天,岁次佛历二五五五年四月望旦良辰,龙泉寺常住悬牌告众:“今日受筹,明日安居”。

  早上7:00,全体僧众穿袍搭衣齐聚佛堂,准备开始作法受筹。



传持佛法,恪尽己任

    

  香花迎请师父入得堂内,大众齐唱炉香赞,师父拈香礼佛后入座,两序大众亦就地次第而坐,恭听师父开示。

  师父说:“大家一出家就能够听到纯正的佛法、就能够安居,这都是要有非常大的福报善根的。”“我们相信了佛陀的教法,思想就能够慢慢得到转变,人的行为也就能够得到转变。”“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内在的法以及外在的法相的统一。”“在安居期间这三个月,我们都要很好地去用功,很好地去努力,很好地去建立佛法的正确知见。”

  “佛法——佛陀的言教,须要透过外在的种种形式,才能够接引更多的众生,所以就要靠我们去传播。”“出家了,我们就有这种传持佛法的责任,就是以传持佛法为责任,以传持佛法为使命。”……

  师父开示后为大众主法受筹,贤益法师担任维那。

 

传持佛法,恪尽己任

 

 

  “八功德水净诸尘,盥掌去垢心无染,执持净戒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行筹师贤俊法师与收筹师贤锋法师为诸比丘行香汤净手。

  “金刚无碍解脱筹,难得难遇如今果,我今顶戴欢喜受,一切众生亦如是。具足清净受此筹,具足清净还此筹,坚固喜舍无缺犯,一切众生亦如是。”受筹时同诵此偈。第一筹礼敬本师释迦牟尼佛,祈求佛陀的法身摄持僧团一起安居;而后诸比丘、沙弥依次第欢喜受筹;最后一筹敬奉韦陀菩萨,祈求韦陀菩萨护持僧团同共安居。

  安居受筹,盖为查点僧团住众人数;于僧众个人而言,亦表于是九旬之中加功用行、精进办道之誓愿,以期安住道场、增进道业乃至克期取证。

  是为僧团入驻龙泉寺以来第八次夏安居之发端。

  10:00,僧俗二众上四圣供。

  正午,龙泉寺老年念佛组23位老菩萨集体出坡,整理居士楼周边环境,于此殊胜的日子为自他造就一份清净之业。

 

传持佛法,恪尽己任

 

 

  下午,请贤甲法师略谈结夏安居,旁及学戒持戒等事。

  问:这次是龙泉寺僧团第八次结夏安居了,请您谈一下对师长的意趣的体会,以及结夏安居对我们道场的意义。

  答:很早的时候就看到师父在《法音》上的一篇文章,有一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就是说“我们经常要想着,我们的言行怎么样符合佛教的标准。”这其实是很重要的。比如安居啊、受戒啊、诵戒啊,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佛教的标准,很多经论里面都讲,佛教的这种兴盛,戒律为根本,师父在各个道场的建设中都非常重视,在福建广化寺举办全国首次108天的规范传戒,在法门寺举行了第一次安居。首先是把这些大的方面做起来,你是不是能做得很精、很好,那是第二位的,不能说:“好像有些地方做得不圆满,有些仪轨好像不是很圆满,没什么意思”等等,不能就看这些细节上的。主体上而言,有胜于无,何况很多方面主体上还不错的。小地方不圆满那是细节,以后可以做得更圆满。大体上应该把握住就行。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把框架搭起来,有些支柱要立起来。然后后面再慢慢得砌墙啊、装修啊。师父把这些很重要的地方都把握住。有了这个大家会比较安心,因为这是佛教的标准。

  问:佛陀说“毗尼住世,正法住世”,在当今佛教整体处于末法,且出家众学戒持戒的内因外缘与正法时代相去甚远的现实缘起下,我们应当如何将它复兴起来?建设一个律风较好的道场对于整体佛教而言会起到什么作用?

  答:一个方面要建设一个律风较好的、重视戒律的道场,大家在戒律方面越来越认可、越来越和合,戒律方面做得越来越好,起到一个典范的、带动的作用;其次可以多培养一些专精戒律的人才,在教理、经论方面都能够通达,也能够带动;再次还要有人研究教理,研究戒律如何同清规、制度如何同现实缘起相结合,如何取舍、如何行持……要去研究,将一些问题澄清。道宣律师写了《四分律删翻补阙行事钞》,我们可以写一本现代版的。这么多事情需要人去做。

  问:而且还得需要相当一部分人去研究。

  答:对,师父说:“你得学得出神入化了才能做得出来。”

  问:咱们每一个大的研究方向可能也会开出一些细分的学科出来。

  答:以后会更细化、更深入。

  问:戒律与菩提心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戒律与菩提心是相应的,比丘戒、菩萨戒都是强调要发菩提心的。戒体与愿力也是相应的,菩提愿嘛,只要具足造作的菩提心,也是可以受戒的。坚固的、胜义谛的菩提心是恒常相续的。这就要了解三宝的功德,要悲悯有情,还要多积累福慧资粮、调柔身心等。

  问:如何理解佛教的戒与儒家的礼的关系?

  答:实际上,佛教的戒,与儒家的礼是相通的,只是深度不一样。菩萨戒,无论深度、广度要比儒家的礼更深广。儒家注重现世,让大家造作善业、和睦相处;菩萨戒要出离生死、证得菩提。大乘不仅讲无限生命,还要有十方国土的概念。从条目上看,儒家的礼从孝悌、忠信等规范,甚至包括生活起居细节等方面去要求,这些与佛教的菩萨戒或相当于佛戒中作持的部分相通;同时有强调“少年戒之在色,壮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等与佛教的比丘戒或相当于佛戒中止持的部分相通的部分。

  师父历来重视戒律在僧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曾多次在文章中阐释戒律对于僧团及僧众个人的重要——比丘僧团是一个非常正式、正规的组织,有着严格的戒律。如果没有戒律,比丘僧团就会象《摩诃僧祗律》中说的那样:“譬如鬘师和鬘师弟子,以种种色花着于案上,不以线连之,若四方风吹则随风散。何以故?无线连故。”因为有了戒律,比丘的行为才有了可依据的准绳,比丘僧团才能和合。只有比丘僧团清净和合,正法才能得以久住。

  佛说戒法有十事利益:摄取于僧、令僧欢喜、令僧安乐、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长、难调者令调顺、惭愧者得安乐、断现在有漏、断未来有漏、正法得久住。这十事利益就是戒律的精神,这些精神必须通过比丘严持戒律来体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