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龙泉日记

标签:
龙泉回填土二十四节气工程部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2月6日龙泉日记
今天,万物始终处于万里无云的蓝天之下。尽管没有“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景象,却堪称“万里无云万里天”。虽然最高温度不超过5°C,但适逢冬日里鲜见无云无风的艳阳天,故而除非在背阴中,并不怎么感到寒冷。
看到这“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美景,很自然使人联想到这是多么地像如来藏性——我们原本一尘不染的清净自性。无始以来,它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毕竟常恒,当体即是,动念即乖,不着一物,人人具足。而一旦受到贪嗔痴等杂染,便如同阴霾蔽日,不复再现万里无云的澄清蓝天。
上大供
今天是初一。一早,香灯组的义工们早早地就在各个殿里供上了一盆盆绚丽的鲜花,给冬日的凋零增添了节日般的喜庆,更给每个人的内心增添了一种说不出的温暖与欣喜。大殿前酥油灯在风中依然旺旺地燃烧着,跳动的火苗在用无声的语言倾诉着一个个至诚殷重的祈愿。
快到十点的时候,大寮的马路师兄和李俊师兄端来了刚出锅的供菜,恭敬地摆放在供桌上。他说大家都是很盼着初一和十五:“感觉上大供仿佛是与佛菩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家伙儿炒供菜的欢喜心比平常还大,都是争着抢着干,哪怕是削一个土豆,切两刀菜,都想随喜一下这个功德。
十点钟,大殿前举行了庄严的上大供仪式,寒风中僧俗二众用清净而欢喜的唱诵表达着对佛菩萨的一颗供养之心。
照例,一些山下居士也专程赶到寺里来。一位师兄是每周一在寺里诵《大般若经》,今天他特地带着他的舅舅、舅妈来寺里上大供。两位老人都已年过七旬,家住海淀,来之前精心购买了香蕉、苹果、甜橙,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寺里,正好赶上上大供,然后他们还供了灯,并请了很多香,与大众结缘。
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提着一个精美的果篮,怀里抱着一个小婴儿。在观音殿里供上果篮之后,母亲便抱着孩子在每尊佛菩萨前殷重恳切地礼拜。原来,母子二人今天是专门来还愿的。一年前,母亲还有一个月就要临产了,来到龙泉寺祈求佛菩萨保佑他们母子平安。孩子现在11个月了,母亲特地请了假,冒着寒风带着宝宝在初一这天从城里赶来,向佛菩萨表达一份感激之情。
或许因为天冷,宝宝哭泣起来,露出了刚长出的小牙,母亲爱恋地紧紧搂着孩子。也许宝宝还不知道,在他还没有出生的时候,除了母亲的爱,他早已就在佛菩萨最深广的护佑之中了。我们每一个有情也都是如此,佛菩萨对众生的爱,如母忆子,恒常无间;亦如阳光,等施无别。只需要我们每个人敞开心胸,欢喜感受,欢喜领纳。
晴空暖阳下的行中开示
午斋后,碧空如洗,暖阳洒满金龙桥畔。
师父在工程部贤立法师、刘满祥居士和谷利民居士等人的陪同下,走过千年古桥,经山门,向西而行,径直来到正在蓄水的水包工程视察。而后,师父又来到了栗子园。再到大停车场的丁字路口,师父沿着凤凰岭路折向东行,这时有不少俗众弟子也欢喜地跟随着师父一路同行。贤立法师拿着一沓建筑图纸,不失时机地向师父请益,师父一一给予慈悲开示。
贤立法师指着前方说道:前面是我们要做的佛教艺术长廊,它的后面就是寺院的围墙,整体上非常美观,整个寺庙建筑浑然一体。
师父:要把握几个主要的原则——颜色要一致,材料要一致,其他就是功能的划分。
贤立法师:前面的工作最难做,前面把风格做出来了,后面就好做了。
师父:这是最主要的。第一个,是风格;第二个,是布局;第三个,是功能,这里面我们才能涉及到想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贤立法师:设计师往往希望我们提出一个明确的需求。
师父:设计师为这个房子负责。根据你的要求,把房子给设计完了,就完成任务了,其他的跟他没有关系。而我们则要考虑寺院的建设要与整个环境协调好。建筑要是高的话,就要考虑会不会挡视野,挡风景,坡度多少合适,里面有诸多的问题。
贤立法师:所以建筑布局与景观的协调是最关键的。
师父:当然,这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尽最大的可能来保持风景的原貌,不能乱盖,要从几个大的方面理清楚。最好的、最合适的方案不一定是最大的方案。
师父来到熬狱沟,贤立法师介绍说:这段时间一直在回填土。环境工程很不容易,工作量很大。
师父:是很复杂。再一个,这个本身没有一个现成的样板。
刘满祥:没有一个现成的标高啊,图纸啊!每天都是贤立法师站在这里,眼一比划,行!这一个洞,那一个洞,高多少公分,就这样现场定。
师父:这样才有意思。
贤立法师:我算了一下,大概要建十六个洞。
师父:我们建这个庙,就是要有一种风格,一种氛围,布局结构让人看了很亲切。这样它的艺术性,它的价值就会不一样。越是不容易的东西,越有价值。反过来说,越有价值的东西,越是不容易做到。
客堂故事
早晨七点,从流通处旁的接待室里传出了有节奏的木鱼声和整齐的念诵声。在这里,客堂的义工们正在缘念。除了常规的三称本师、皈依发心和诵一遍《心经》,他们还一起诵《修心八诵》和《普门品》。诵经之后,开始点名,然后赵玉荣就今天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在他们当中,既有常住义工,也有准净人。大家轮流排班组织带动缘念,包括准备资料、敲木鱼和点名,都是每周轮换一次,每个人都有机会承担并得到锻炼。七点半,缘念准时结束,大家各自回到自己承担的岗位。
客堂也是一个大家庭,这里的组别包括挂单、提缘、药房、库房、车队、住宿、保安、室内保洁以及善行组。法会处也在前些天并入客堂。与文化部等部的一个较大区别就是,这里会有不少新上山的义工,主要承担五观堂、居士斋堂、寮房以及厕所的打扫。虽然是新上山,但赵玉荣对他们非常赞叹:“这些义工来到寺里后,看到身边的老义工都很认真,很快就被整个氛围所感染,也特别发心,一来就到处找活儿干,任劳任怨,干活儿也特别低调,比如刷厕所,就一直用心地刷,也不吱声。”
这些新义工当中有的对佛教有很强的信心,来寺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集资粮,有些甚至是从外地专门赶来的。也有一些是刚刚接触佛教的。在五观堂,只见一位师兄跪在地板上用毛巾非常专注地擦地板,虽然只穿了件毛衣,依然大汗淋漓。
他说:“我本来来这里是有求的,很多人来这里都是希望菩萨能够帮助他。工作了好多年,一直做办公室,我就是典型的亚健康,到医院检查,医生说你那颈椎不行了,要是不早点治,老了以后就会麻木。到这儿以后,见了法师,他说:你先加入善行组吧,看看有什么能干的,先干一干。于是就每天擦地,干了两个星期,觉得浑身非常轻松,整个人身体都轻了,所以做办公室时间长了,来干干这个真是非常好,好处之一就是能治病。”
师兄还分享说,这里的氛围与之前公司里的氛围很不一样。“凡是做过办公室的人都会知道,里面有很多矛盾,干少了有人批评你,干多了有人嫉妒你,干错了人家埋怨你。但是在这儿不一样。虽说来这里的人,各种各样的都有,可能你有这个缺点,他有那个缺点,但是大家都能相互理解、互相鼓励。干活儿的时候,谁都不强求谁,能干多少干多少,结果反倒是各个都拼命干。
我接触佛法比较少。一位师姐给我讲:你擦地要想,我为什么要擦地?就是要把心里面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都要擦掉。擦地不光要把地板擦干净,还要把自己的眼睛和心要擦明亮。这就是他们要我找的真谛,但是我现在因为擦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是处在一种懵懂之中,但是内心感觉非常快乐。”
水包战况
这两天,新水包正在进行部分水池的试水。一早七点多,风很大,但工程部突击队的准净人们已经在那里开工了。
宋至立师兄介绍说,水是昨天开始放的,之前的两天突击队一直在池底清理,目前有六个水池正在试水,还有两个水池准净人们正在进行打扫。试水做完之后,就开始埋管、回填土,管道通了就可以用了。
做清理工作很辛苦,突击队从水包顶部的井口,绑着安全带,踩着软梯下去,站在井口的师兄则顺着绳子往下续人,然后把扫帚、水桶这些工具也传下去。水池里面因为有防水结晶,气味很大,所以需要戴着口罩。里面也很黑,要打着手电。到了池底,准净人们要把凸出来的水泥块清理掉,灰尘渣土也要彻底清扫,最后用水冲刷干净。冲洗的时候,大家衣服很容易被打湿,加上天气寒冷,非常冷,而且需要穿着雨鞋,脚也是冰冷的。站在井口处的净人们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是在水包的顶上,赶上这两天风非常大,特别冷,但是他们都一直在井口处守着,下面有什么需要,就马上配合。
除了清扫、试水,现场还在做拆模的工作。宋师兄说,拆模的时候也是非常危险的,同时大家也遇到了一些技术困难,但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明天,将进入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大雪。然而,提到严寒,宋师兄很平静地说:“每天出坡是照常的,每天虽然很冷,同学们有时也会躲在一个地方避避风,但是大家好像谁都没有太注意天气,我们的注意力真的不在这上面。大家现在内心都非常欢喜,而且因为这么长时间的磨合,彼此之间越来越亲近,越来越默契,对师长三宝的信心也是越来越坚定。”
新水包工程目前越来越接近尾声。一路走来,突击队员们和工程部的所有法师以及义工们经历了多少艰辛与不易,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难以体会得到的。当我们掬一捧清泉的时候,愿我们用心品味那其中的每一分清凉,每一分甘美。
一位工程部义工的自述
坐在宽敞舒适的斋堂,想起前天下午命悬一线的瞬间,我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庆幸之中夹杂着些许余悸。
时间倒回到3日下午。
和往常不同的是,机动组平时下午四点半收坡,今天则是两点半收坡。缘起是这样的,因为冬季已经来临,山上气温低,随时可能下去雪。为了配合熬狱沟护坡的回填土工作,法师决定调整机动组出、收坡时间。我们机动组在午斋后从十二点半干到两点半收坡。然后法师们接着干。
这样,僧俗二众轮番上阵,在护坡工地抢工。机动组刚收坡,僧团丁班五位沙弥师随即跟进。回填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机动组的同修们也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色,很快适应了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劳动。不用提杨师兄等人把“刚强难调”的打夯机驯服得俯首帖耳,就连十几岁的单连峰小师兄都把夯机使得得心应手。虽说脏点累点,但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
时针指向了两点三十五分,吴志超师兄看到丁班沙弥师们列队向护坡走来,赶紧招呼大家收拾工具,收坡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