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2月5日龙泉日记

(2010-12-06 13:13:18)
标签:

云台

佛法

善知识

龙泉寺

文化

分类: 龙泉每日

12月5日龙泉日记

 

  周日阳光灿烂,但稍有寒风吹来,游客少了很多,但参加学习的学员们一直还在坚持。

  马上就是“大雪”节气了,有谚语“趁着土地未封固,抓紧冬耕至重要”,现在一天天冷起来了,如果不抓紧时间将地翻出来,就会影响明年的春播。所以现在栗子园里的义工们也特别着急,想要把地能快快地翻一遍,可惜的是山地上机器没法上去,所以对于周末义工们的劳动,栗子园的常住义工也很感激他们,需要的时候出手帮助。


12月5日龙泉日记

 

道次感悟:学佛四问

  接触并学习佛法,从无限相续的生命来看,当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学习了佛法之后,有四个问题,当需要常问自己:

  1.我在追求什么?

  2.佛陀在讲什么?

  3.如何实践佛法?

  4.如何不断增上?

  我在追求什么?这个牵涉到潜意识里行为动机的问题。一般来说,对这一点非常不容易觉察到,因此需要常问自己,方能有所领悟。错误的动机,无论言行多么华丽,都不免导致失败的结果;正确的动机,即使言行朴实无华,照样结出丰硕的成果。换句话说,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结果。

  佛陀在讲什么?我们所学习的佛法,源头都在佛陀那里。佛陀一生讲法无量,总的来说,其内涵不外如下三个方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教的无常观,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的,不但灭法无常,而且生法也无常。正是因为诸法这种无常的特质,使得可能性与希望无时无处不在,从而让人生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佛教的无我观,即是缘起观,诸法因为众缘和合而生,因为众缘乖离而灭。因此,人们欲想取得成就,就需要在诸多因缘上努力,从而促成诸多因缘的和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说的,即是在小缘起上的忽视,从而导致整体上的失利。佛教对人生至善的追求,则集中体现在通过对无常观与无我观的实践,达到涅槃寂静这一人生至善境界的实现上。这是一种自在任运无碍的人生境界,能够处处随顺因缘,并能时时成就因缘。

  如何实践佛法?了知佛法的基本内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生活中实践佛法,有点像锻炼身体。锻炼身体,能够使人们的身体变得健康;实践佛法,则能够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健康。那么如何实践佛法呢?实际上,就是珍惜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境界,然后学着用佛法的角度来观待这个境界,让染污的心识在经历这个境界时,能得到净化。这个过程用两个词语来说就是:历事练心,纳法成业。

  如何不断增上?生命要想不断得到净化与提升,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增上缘,而善知识即是所有增上缘之中最为殊胜的。无限相续的生命,因为能够值遇善知识而开始被播种下善根;同样因为能够值遇善知识,宿生曾经被播种的善根而得到启发。那么被启发的善根,又因为善知识的熏陶,而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平凡的生命,因为值遇宿生有缘的善知识,就像是金子被淘出沙堆,而变得光彩耀人。以上四个问题,对于初学佛法的人,当需常问自己。这当使漫漫的学佛历程,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愿力扭转业力

  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个个的念头出现。法师说,我们每起一个念头,有不自主的,有自主的,不自主的可能是你当下的希求,自主的就是你的愿力。我们一般诵完经或听完法,或做有什么善事,都有个回向,回向不是大家一坐在那诵"愿此殊胜功德……"念完就没有了。当你读诵时,内心起的一个念头,那个念头就是一个回向。

  周末义工庞亮参加活动也有一段时间了,他总觉得自己有好多能力没有体现出来,总想着要为团体做点什么。结果就这么一想,那天上山,就有同班的同学对他说,你来承担副班长吧。一听当然高兴,马上就答应了。

  到晚上的时候,已经要睡觉了,张武兴师兄来了,请他帮忙去见行堂帮着摆一下拜垫,当时也就去了,摆完之后,瞬间生起一种想要拜佛的念头,就拉着一起来的王师兄拜佛,木质地板,磕完头觉得浑身舒爽,汗毛孔都张开了。第二天早上,因为有讲座需要去维护秩序,但对那些活没兴趣,就先去上香了。因为时间早,香灯的义工结缘一盏灯,同时又遇到张武兴师兄,他这次带着一些参访团的学员来供灯,于是大家一起念供灯发愿文“愿以大智慧,照破众无明……”,当时义工也给简单讲了一下,庞师兄一下子有点明白,“智慧就是我们熏习佛法得来的,无明只要修习佛法就会消除”。但,当时庞师兄感觉还是有一点小烦恼,就是特别想受五戒,但又不明白,于是就去客堂想问一问,正好碰到贤扬法师,就和法师聊起来了。聊天中法师的一句话,“不观他人过是对的,但一定要分清是非,对好与坏要分得清”。而且法师也讲,就连菩萨也不是所有的戒都能守得住得,除了佛之外,但佛法是活的,不要学死了。庞师兄一下子心就一种打开的感觉。从客堂出来,张武兴师兄又过来了,那一刻庞师兄觉得他真是自己的善缘,当时张师兄要去明心阁护持讲座,庞师兄也一起去了,刚开始也就是擦凳子。

  干活的时候,庞师兄也有一个特别体会,干活时不要有任何杂念,只是一心念着阿弥陀佛,一百多个凳子很快就擦完了,并且特别开心。

  明心阁的活干完了,回到斋堂看见观音像就想拜一拜,旁边一位师兄说,你拜佛不好看,说着师兄就给他示范,看着那位师兄拜佛,庞师兄也觉得人家拜得是漂亮。那位师兄也说,当初自己学的时候就发心以后要教会十个人拜佛。听完师兄的话,庞师兄说,“那我也发愿至少教会十个人拜佛。”

  到中午的时候庞师兄到了斋堂,一位师兄请帮忙协助将一些同学带到门口,也就热情地去帮忙。回来了,没有赶上第一堂,想着到第二堂还有二十分钟,就对身边一位师兄说,你会拜佛吗?结果那位师兄说,我不会。那时候庞师兄内心特别兴奋,赶快拉着这位师兄就去天王殿去拜佛,并到大雄宝殿前给那位师兄讲供灯的意义,这时候有一对年轻男女也在旁边。那位男士就问他是不是导游,热情的庞师兄说,"我是这里的义工,我知道的虽然不多,但我可以全告诉你."。于是就给那位游客讲寺庙的历史,寺庙里的树和桥等。然后又想起自己的愿来,就问男士会不会拜佛,那位男士说,他们家供佛。庞师兄这时更加有了热情,感觉有了共同语言,于是就将自己对寺院的感受及自己的改变都告诉那位男士。

  聊一会儿之后,也到用斋的点了,庞师兄请两位去吃饭,那位男士想去拜佛,于是庞师兄先离开了。到了斋堂发现还得等一会儿,就又想起拜佛的事情来,就拉着身边的一位师兄到斋堂的观音像前拜佛。

  用斋之后,庞师兄又碰到大殿前的那两位游客,那位男士说想捐点钱,当时庞师兄第一念想,放功德箱里就行了,但马上又想不可能是百八十块钱,于是就带着两位一起去客堂,在路上聊,那位游客分享说,这是他这一生吃得最舒服的一顿饭,原来他不吃粉条,而今天全吃了生,这也让庞师兄很感动。

  当不断地去和别人结善缘时,庞亮师兄内心很是感动,有了帮助别人的这种愿心之后,内心的很多烦恼也就化解了。当再碰到其他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也就不觉得那些是烦恼了,能够自然承受。

 

12月5日龙泉日记

 

  当庞亮师兄分享他的这些心得时,他的脸上一直洋溢着无法抑制的笑容,听着他的讲述,语气中那不可抑制的喜悦,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也都在为他高兴,随着他的讲述而笑声不断。

  后来法师说,听他讲,能知道他讲的话是内心的,他的脸是他心的展现。看着他那样的开心,我们也应该随喜。当他真实地发起这种愿的时候,那烦恼真的就解决了。刚开始我们的愿是外境启发的,看到佛菩萨,乃至别人给讲的,在团体当中去历炼,可能有点不稳固。那他碰到一个人就去教他拜佛,实践出来了,内心产生欢喜了,慢慢愿心也就坚固了,那再遇到困难就能超越。

  居士被业力所束缚,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去做一些不喜欢的工作,无法逃脱这样一种业力,搞得大家很苦。怎么办,可以通过愿力来超越这种业力。慢慢慢慢一点一点,生命就会改变,心胸格局就会改变。

  法师给大家策励说,通过发菩提心,以愿心去转变业力,也许刚开始的只是一种造作,心没有动,但没关系,只要坚持,逐渐就会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部分。为什么要与菩提心相应?法师也讲,菩提心是普缘一切有情的心,当你能够缘更多人的时候,那时候你的心并不是很累,而且是很快乐的。就比如家长看到自己的小孩子健康时那种内心的喜悦。而且当一个人真正发起菩提心时,那时候世出世间都是圆满的,都是快乐的,幸福的。当这种广大的菩提心真实发起来的时候,成为你等流的一部分的时候,那时产生的效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拿什么奉献给您

  “天凉了,你在那里还好吗?一个人在外也没有个照应,她们都在我身边,只有你在外边”母亲接到电话还是昨天的语言。

  “妈,您放心吧,我们这里有很多人会照顾我的,我很好。”我也是在重复昨天的语言。

  母亲继续说:“你没有做过母亲,唉,什么也不懂。”母亲转身把电话交给了旁边的妹妹,电话那边略感到母亲难过的气息。

  难道我真的不懂吗?时光倒流到童年时代,妹妹的出生,父母的事业,童年的我漂流异乡好几年,那时我期盼黑夜,因为在黑夜里外婆睡觉了,灯关了,我可以想妈妈了,我可以哭了,泪水伴我到黎明,太阳出来了,我开始沉默了,就这样日月轮回了三年,我终于到了心中的彼岸——回家了,见到了期盼已久的母亲,父亲,妹妹。

  家里的生活虽然不如外婆家好,但是心里踏实,我愿意带着妹妹们玩,我愿意给忙碌的父母做饭,当有一天看到邻居家的小女孩在哭,得知是她爸爸死了,于是我问妈妈:人都会死吗?妈妈没有正面回答我,在外婆那找到答案了,于是我的快乐从此失去。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书“觉海慈航”,仿佛有条船向我开来,可是我就上不去,经历了家庭传统思想的教育,听天由命的服从,直到有一天因缘成熟,我出来了,我要找领我上船的人,家人虽然不理解,但考虑到这么多年的顺从没有自己的生活,也就不太干涉了,于是就变成了每月长线呼唤了,每次的呼唤,对我都是一次痛,家人的物质生活不是问题了,可我太爱我的家人了,我怕失去她们!于是我要找善知识,我要跟家人一起解脱!我不要她们受到一点苦,我可以为家人受任何苦,只要她们不苦,可是《地藏经》上说的很清楚,歧路各别,《广论》上又说业决定一切,三有轮回,无明长夜里,眼前这点福报很快就会消失的,我拿什么救护我的亲人呢?我不停的问,不停的找……

 

“唯我独尊”

  世界上的事真是没有一定的好与坏。凡事如何去做,会做成什么样子,确实是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做事情的思路和方法自然会千差万别,因为不同的人去做了,事情的结果自然也会大相径庭。诚所谓:事在人为。

  锅炉房经常是人们遗忘的对象,除非天寒地冻,大家冷得脸发紫手发红的时候才会关心起它来。而龙泉寺居士楼的锅炉房却是“同行”中很幸运的一个,经各位法师和居士精心设计竟打造成了一处别致的风景——云台。

  云台为上中下三层的框架结构建筑。站在云台顶上,左手一指凤凰岭,右手一指是香山,背靠道德峰,极目远眺,九朝古都北京城尽收眼底。看晴日,蓝天白云,绿树红花,顿觉畅目舒怀,似入仙境;新雨后,云环雾绕,风清气爽。令人心旷神怡,如在天上。有人即兴赋诗赞叹:燕山八景泉喷玉,凤凰岭上栖凤凰,无限风光今何处,龙泉寺中锅炉房。

  大家都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从云台南墙东侧,攀青砖砌成的台阶北拐东转盘旋而上,也需费一番力气方可到达台顶,欣赏美景。云梯既窄又陡,像我这样胖的一个人走在上面就略显拥挤了,因此被人们戏称为“唯我独尊”。云台一层为锅炉房,三层为一个大蓄水箱,当年工程部办公室设在二层。建筑法师诙谐幽默的说:“师父的恩德象大海一样深,大众对工程建设的期待象火球一样热,我们时常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一点都不敢懈怠。”

  《佛本行集经》经文:菩萨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华。行七步已。观视四方。目未曾瞬。口自出言。先观东方。不如彼小婴孩之言。依自句偈。正语正言。世间之中。我为最胜。

  “世间之中。我为最胜。”也可翻译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唯我独尊其实不是骄傲自大的意思。世界上不管那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由别人代替,都需要自己完成。随便举一些小事情即可明白,譬如吃饭喝水,呼吸睡觉,乃至擤鼻吐痰,屙屎拉尿都需要你自己去干,别人替不了你的。其他大事可想而知。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产自销,自作自受。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知道了这个道理,每个人做事情就要小心了。

  建筑法师经常给我说:要想真正弄明白唯我独尊的意思,要想真正达到唯我独尊的境界,那你先要在“水深火热”中磨炼,为众生做事情,为大众服务,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在这个做事情的过程中广集资粮,渐除业障才好。佛教有句名言:要成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就是这个道理。我也就明白了:原来各位法师、师兄经常说起的勇于承担的深意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