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龙泉日记

标签:
龙泉西风禅寺八关斋戒发心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2月4日龙泉日记
今天农历十月二十九,六斋日。早晨七点寺里传授八关斋戒。因为前几次有同修申请法师传授两个月或一年的八关斋戒,其他同修也受其影响,早晨也请法师授长时间的八关斋戒。法师慈悲也为几位义工开示,我们受戒是用誓愿来持守的,当我们发愿持守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的时候,我们得到戒体也是在这一天一夜中,受戒了我们就要持守,我们一点点地去给自己增加持守的能力,先受短时间,然后再受更长时间。
德尘居四大部组召开月总结大会
下午14:00,文化部、慈善部、弘宣部、大国学基金会召开了四部组11月总结大会。各部代表对本月工作进行了成果汇报,每个部组评选出的“优秀佛子”代表与大家分享了他们的心得体会。最后,禅兴法师为大家做了总结开示。
从工作汇报中,能看出义工居士们一些新的变化:各项工作更加有序化、规范化,处理事情更为用心和细心。比如行政、人力方面,在11月制定了办公室管理及会议流程等具体制度和规范;卫生检查形成量化标准,并将检查成效随时公布,以小红旗作为鼓励;考勤表更为精简且形象化,分别以盛开的莲花、含苞待放的莲花苞及小豆芽等图案来标示得分高低,激发大家互学共进的心。
“优秀佛子”心得分享则呈现了山上、山下义工们在本月承担中内心的体会与收获,形式既新颖多样,内涵也生动真诚。比如龙泉之声网站多元文化频道的主编肖师兄,就用制作精美的PPT及视频,来演示频道的发展过程及创作成果,直观而富有现代气息。慈善部心栈义工白梅,则以事先撰写的文稿《心栈是一支和合增上的团队》为大家娓娓诵来,严谨又不失幽默。排版组优秀佛子董燕君的分享非常独特——为大家读了自己昨天的日记,里面记录了在承担中遇到境界时自己如何进行反省,还写了对于师父一句开示的体会:“修心就是培养对自己的信心,对师友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这是师父的一句开示,很有味道。在修的过程中体会到:遇到境界时会感到苦,感到怯弱、犹疑。而在修的过程中,正是需要开发内在的动力和能量,需要寻求外在的因缘,将内外因缘进行组合,把问题一个一个去解决、突破、超越。走过来的时候,内心会有种安乐喜悦,因为看到了自己和别人被启发出来的光明和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考验自己对三宝的信心和皈依,对师友的信任和依靠。”
博客书山下编辑代表张师兄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感受:“我很喜欢读博客书,也喜欢看博客。每次翻开博客书时,都觉得激动、心动!感觉书中有智慧。有时看到自己相应的地方,不禁会心一笑。记得08年到寺里来,遇到满师,问我:‘你意欲何为?’我当时不知怎么回答,后来想到,我是想寻求一种力量。说实话,从35岁以后,活得越来越心虚、心慌,很想拼命抓住一个东西。现在发现这就是佛法。时不我待,我需要好好抓住它!”
禅兴法师是第三次参加大家的月总结大会,他非常赞叹大家发心积极配合僧团,参与弘法利生事业,并赞叹大家的用心。
“刚才张居士分享道:一开始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寺里需要我来做事情,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做事和修行,感受到其实不是寺里需要我来做,而是我需要寺里提供给我做事的机会,让我从中积累资粮,让我历事练心,让我成长。
我自己也是这个体会。不是说寺里需要我做,或者师父需要我做,而是我需要在这个岗位上承担,在这个岗位上净罪集资,这真正是我需要的。
为什么我们愿意努力去做呢?最基本的还是来自于我们对佛法的信念。佛法最基本的内涵就是无限生命的概念。只有想到无限生命,我们才会思考这一生所做的一切,对我下一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到我们临终的时候,对我们真正有意义就是这一生我所造的善业,我内心积累的对佛法的受用和体会,以及说我跟师长、同行善友结下的深厚的因缘。下一生,正是靠着这个业,靠着师法友团队强大共业的力量,我们才能够再回到团体中来,靠善知识的加持,靠善友拉拔,我们才能一生一生地增上。
所以,我们在做事、学习和修行过程当中,要重视与师友的善缘,这个因缘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无限生命的保障。假使我们对周围的同行很漠然,觉得无所谓,那样我们在团体里是很孤单的,我们的根基也是很浅的。师父说今年的主题是‘安住道场,广结善缘’,只有内心安住了,我们所做的一切,才能有一个根本的所依,我们才能够真正回向到下一生继续跟着师友团队走这条路。所以,最根本的还是对善知识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对无限生命的信心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上去。
师父也说到过,学习佛法,最基本的概念最重要。我们不要谈玄说妙,谈得很高,真正应该重视的就是最基本的概念,比如依师、师法友、观功念恩、净罪集资。这些基本的概念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学佛的路才能走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稳。”
禅兴法师开示后,贤启法师带大家殷重回向,祈愿我们在师长的摄受下,在自利利他的道路上精勤不怠,永无止境!
在法会中用心集积福智资粮
下午法会义工交流,原定的向主管的贤宏法师汇报工作,但因为因缘变化,贤宏法师生病,贤健法师又一次出来看望大家。法会中的义工各自汇报工作后,贤健法师也随缘给大家开示。
“非常随喜大家进步很大,做得越来越好了。因缘也特别奇巧,事先也没有任何预料与安排,原来一直在用功念咒,后来送客人出来,回去之后,碰到贤宏法师,他病得非常厉害,走都走不动了,就派人送他去医院,临时来替一替,本来应该对贤宏法师讲的话,变成对我讲的话了,挺有意思的,因缘都很奇妙。发现同学们发心都很猛,都很强烈,非常值得随喜赞叹。
我们为什么做义工呢,根据过去的长期的承担,我们总结,其实我们长期的是学佛,我们学佛是为了成佛,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发心就要长远,目标有一步一步理解认识加深的过程,从当下的我们开始的学佛,从为什么学佛,最终的目标是成佛,那当下是什么关系呢?累积资粮。成佛从资粮的角度来讲的话,成佛是结果,结果的出现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果是有因有缘的。一切都是因缘的。我们学佛的过程就是怎么样来积累这个因和缘。感得这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讲得因缘就是资粮。因缘在哪里呢?其实是一切都是缘,内心世界分为心和物质,起心动念是缘,色法,外面的物质世界也是缘,彼此之间又相互影响产生种种的缘起变化。至于说平常讲缘起变化,我们平常看到的只是一个缘,缘起是一个作用。缘发生变化出来的果,是一种现象,就是事物现象。一个物,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缘,就是一种果相。任何一个现象都有很多的因素,哲学上叫做合力。我们讲因,一般侧重于从内心讲,内心起了一个什么念头,种了一个什么因,造了一个什么业。总之因加缘就要感这个果。在广论上十二缘起讲前世的叫因,现世的叫缘。那个因在识田里,现世里起心动念,那个念头就会越来越强,就又产生一个行为,这样前因后果就出来了,相对就产生了。这些概念搞清楚了,我们才知道怎么去集资粮。平常我们一说集资粮,积福报,我们就拼命找事情去做,干得很多事情集到资粮没有,不知道,可能说,我一观过,那资粮就没有了。实际问问内心资粮到底有没有,到底烧了没有也不知道。善念恶念有多少,细心观察都可以知道量是可以比较的。我们真正做得时候主要看内心的发心动机。我们承担做事情不管大小,最关键的是发心就是这个因。发心是为了谁?发心为了成佛的话,这个发心是最好的,这个结果是最大的。如果我发心我做事就是为了成佛,那这个动力十足一直会走上去。心的能力是无限的,同样是我们的心,如果我们是为成佛,那我们下一生还会继续干。
我们集资粮一方面是慧,一方面是福。先说这个智慧怎么来。闻思修三慧上来。闻就是听闻,看书也算是,就是跟着别人来学的,一说闻就是拿着耳朵向外听得,不是自学的,看书也是跟着别人学,直接听讲也是。思就是看了听了,你就要思考。闻和思的区别在于,听来的东西还
所有这些在种因的时候就能看到,所以我们通过学佛,来成长,要成佛。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见和行两方面。见就是智慧,行持就是在团体里面历炼,因为我们这个团体中有这个环境。
当交流会结束之后,法师带大家一起回向,贤健法师说,我们也回向给贤宏法师祝他身体健康。
心业力的传承
前几周儒果师兄和随风师兄一直是周末义工团队的积极组织者。从每周的报名到确认,组织者都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到了山上以后,出坡活动,几位组织者也是四处奔波,照顾出坡的师兄。因为每一次都会有新来的义工,每一次的出坡也都会有一些变化,不会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对义工们的照顾就显得比较重要。
这次庞亮师兄承担组织的工作,也是第一次来做这个事情,儒果和随风两位师兄就将自己原来做事情的经验告诉庞亮师兄。但知道过程和实际去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也许只是简单的倒一杯水。
中午三位师兄一起配合山上的常住义工吴志超,分配义工们出坡之后,儒果师兄和随风师兄又一次和庞亮师兄在金龙桥上交待需要注意的事情。
儒果师兄对庞亮师兄很认真地嘱托,你一定要把这些来参加活动的义工当作自己的亲人,好好照顾他们,不能让他们有什么闪失,或是不高兴地离开。
当听到把义工们当做亲人,庞亮两眼放光,兴奋得说,“那我就不用管了,如果真有我亲人,我就说,妈,你就负责这好了。真的,在家就是这样的,都是我妈,我姐……”
一听庞亮这话,儒果更不放心了。原来准备去上课,结果课也不上。并说,以后的两周一直要跟随庞亮师兄,并一再叮咛不能丢了人,缺了人,组员在那里流散了,如果发现就找庞师兄。
随风师兄也在一边不断地嘱咐庞亮师兄要注意的事项。
看着两位师兄这样关注自己,庞亮师兄也认真起来,“师兄你们放心,我今天一定把这事情办好,一定挨个找地方,不知道在哪里我一定会问。”
随风师兄嘱咐庞师兄下一次要统计人数,并突然地问一句,今天上课的学员有多少人?
庞师兄马上回答,“28人,我听说了”说完,大家都笑了。
庞师兄也保证,下一次一定提前统计人员,并发短信告诉吴志超师兄,出坡的人数大概有多少,绝对不说不知道。
在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詹卫师兄,因为在寺里已经住了一段时间,对寺里情况也比较熟悉了,就将义工们出坡的各个环境及寺里负责的常住义工名单写了下来,给了庞亮师兄。
庞亮师兄看大家这样支持帮助自己,也不断保证,努力去完成任务。随风师兄让儒果师兄去上课,他来陪庞亮师兄熟悉工作。
随后,随风师兄就陪着庞亮师兄一起去看望那些正在出坡的义工。金龙桥下就是熬狱沟,往前走没几步,看着在水池边捡垃圾的义工,随风师兄不断地叮咛义工们,一定要注意,小心不要让树枝刮了脸,并叮嘱不要到冰上去走,那些冰不结实。边叮嘱下面的义工,边还在数人,左数右数还是觉得少了几位,随风师兄和庞亮师兄不断地嘀咕,还有六个人呢,去哪里了?
这是熬狱沟吗?庞亮师兄问跟在一边的詹卫师兄,詹师兄说,这就是熬狱沟,没错。可是人呢?左看右看就是缺几个人。随风师兄说,那先去围墙那边吧。边往围墙那边走,边嘱托庞亮师兄,先给山上的吴志超师兄打电话,看他的茶叶在哪里放着,需要打三到四壶热水,给大家泡茶喝。天冷了,另外还要安排一两个人去打热水。还要去和大寮师兄协调喝水的碗等等等等,细节的事情一点一点地告诉庞亮师兄。到了围墙,随风一眼就看到原来分配到熬狱沟的那几位义工了,马上告诉庞亮。再细数数人员,都在这里,没有少人。随风师兄也就放心了,庞亮这时也和吴志超师兄联系完了。随风师兄和庞亮师兄,叮咛义工们,一定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受凉,也不要太累着了,不然一次累着了,下次就不愿意来了。大家一定要干得开心。
庞亮师兄先留下来照顾这边的义工,随风师兄又去居士楼那里看望另外的一组义工。居士楼那边义工在拔钉子,到了那里,随风师兄也一再嘱咐大家要注意脚下,不要受伤。并给几位第一次来拔钉子的义工们做一下示范,如何正确而快速地拔除钉子。在居士楼前面转一圈,又去栗子园里看望那些刨地的义工们。
每一位愿意来龙泉寺承担的义工,都有机会来锻炼自己,但前面的义工成长了,后面的义工也要跟上来,前后的承担不仅是做事情的移交,更多的是心业的传接。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能凝聚,也才能在未来际相互提携,共同成长,真正建立师法友的团队。
酸甜苦辣
昨晚举办的“善行天下——2010年度首都慈善公益”晚会上,诞生了当年度的“慈善明星”。
当问到基金会秘书长林启泰师兄怎么看待这些荣誉,林师兄说,虽是意料之中,但是毕竟是政府对基金会的肯定,也都是师长三宝的功德。
年已不惑的林师兄是四年前上山后才真正不惑的。当时的他从公认的成功人士——上市公司老板到龙泉寺做一名普遍义工,后在师父指导下发起成立仁爱慈善基金会,其间历事练心充满了跌宕起伏,酸甜苦辣。今年来,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丹东水灾、赤峰救贫……哪里有灾情,哪里都有他与仁爱志愿者的身影。就近这一两周,林师兄并不只有荣获四项荣誉的甜,还有一些外人难以想像的酸苦辣。仅仅说一说前不久得到主管法师猛力加持的事吧!
早在一周前的那天上午,贤启法师、贤宏法师与文化部、弘宣部和慈善部卫生检查组来到部组长办公室。林启泰师兄看到法师后,继续埋头工作,结果当场被贤启法师加持:“法师来了也不站起来,太我慢啊!”法师当着那么多人(其中有不少自己的下属)说自己,这是平生第一遭。林启泰师兄才猛然醒悟,马上恭敬起立行礼。
卫生检查后,在向贤启法师汇报工作时,法师将近来林师兄贡高我慢等不如理如法的行相一一剖析,使林师兄如醍醐灌顶,而后周体通泰。
中午,师父送走客人后,又专门对林师兄及其领导的基金会工件开示,使他获益非浅。事后,林师兄谈到了今天诸多的酸甜苦辣:
“早上本来要去找法师谈一个事情,也知道法师带着检查卫生。同时我们这边在整理嘛,按照办公室内史洪恩的说法:这边就不检查了,关门吧!我们这边就没有准备,还在干活。法师进来时,我就想,还要检查吗?检查就检查吧,我还干我的活。当法师呵斥的时候,第一个念头是很惭愧。法师来了,你的等起里面没有恭敬这个东西,说明我们自己内心中一直以来,这么长时间,对师长三宝的恭敬、皈依的串习还是停留在嘴巴上。对境的时候,等起现不起来,说明你对师长是一种轻浮的状态,尊重不起来。
法师这样说的时候,在那么多人的情况,除了惭愧,我好像略有一点点不好意思。转过来了,很欢喜——四年来第一次有人对你呵斥,一直以来大家对你很尊敬,一直处于那个状态。法师说让你三分,象路霸一样。因为你没有功德,大家让你三分,也只是让你而已。这个是有觉知的,以前就有觉知,但是人在习性上的时候,道理上明白,但是自己不能做到。当法师呵斥了,转念后很欢喜。这跟中奖的欢喜不一样,倒也不是一个全然的欢喜,但是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你看自己的心,被加持的时候,能找到有收获的感觉吗?我觉得在哪一个地方受到触动了,这是一个渐次的过程。
中间最欢喜的是被加持完以后,卫生检查结束了,我就约法师请示一个人事安排的事情,感谢法师及时的棒喝和提醒。法师就历数了我一段时间以来的不如法,这个数落得很舒服。法师讲,依师从依僧起,依僧从依友起,依友的核心,你能不能在同行善友中看到他的殊胜相。能不能在同行善友中看到他的殊胜相,就是同行善友在你心中有多大的份量。后来法师分享了他在出家前的一段心理路程对我很有启发。
就是一个习惯做事情的人,在任何地方,哪怕学佛了,如果不去调整自己的思维背景和思维模式。当我们眼睛和心里只有事的时候,同行善友就看不到了。
恰恰学佛是要依师,依着同行善友,要建立清净和合增上的团队,嘴巴是这么讲,清净和合的团队里首先是你能融入团队,心里有这些人。以前说我心里没有同行善友,我还不认帐,但是法师这么细致的一分析,确实是这样。基本上,做事的人眼里面是先有事,没有做好,我就去追你,就去说你,就观过。师父安立的事,是要我们去体会同行善友的功德,内心一点一点的越来越多的装上同行善友,最后才能装上众生,这样你就增长了慈悲与智慧。但是我们一般碰到事,由事到人的时候,人就不属于这件事情。我是很强烈的习性,法师以前对我很客气,自己不具备这个条件。现在法师看到再不拉你一下,你就废掉了,来提醒我的,非常庆幸。后面跟法师的交流很欢喜,也印证了很多的过失,包括以前认为自己对的地方与法师有一个互动,感觉很高兴。
师父的接见与开示,是林师兄在受到法师的呵斥与数落后,生起欢喜心的又一甜——那种痛饮法语甘露之甜。
林师兄分享说师父接见很欢喜的!有机会向师父请益基金会的工作,下一个阶段努力的目标。接受法师指导的条件都够不上,师父再来,我们就更够不上了,也经常听不懂。师父的话,很深广,要慢慢揣磨,更多的是基金会的发展方向,下一阶段的建设,团队的建设。
当问到师父的开示,哪一条更受益?
林师兄坦言:一个是基金会有这么多志愿者了,除了核心团队,还要形成一个骨干团队,现在要有条件至少组织一百个志愿者。我就问师父:现在的志愿者,确实是多,但是志愿者的体系建设,成长,分层带动,一直没有找到很合适的方向,我问师父骨干志愿者的标准是什么?
师父讲到,至少三点很重要:第一点,他对公益慈善事业很有热情,非常有激情的去承担,去做。第二,要有正见,第三,要有为公的心。其它是技能等等。我问:正见是不是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习才能获得?师父说:也不一定。有些老人家,也没什么文化,也没怎么学习,但是他深信因果,恭敬三宝,很有正见。有些人学了很久理论也不见得有正见。
师父在认识人,看人是很深广的。师父也提到,用人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盯着眼前的几个人,非得哪个人不可。其实信众很多,志愿者也很多,没有去发动,没有去用。回过头来思考法师的那句话,因为我们每个人普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以前的等流习气。我们一拿到事,就缘在事上,看谁能做这件事;而师父是缘在人上。师父做所有的事是让所有的人进来,在这个事情上能够成长。设计了那么多事,就是能让人来,让人成长,让人聚——这个差距太大了!这就是我们和师长根本的一个不同。这是我们不断要调整的方向。
林师兄最后由衷地说:师父不会只说事情的,他都是依法抉择的,他是从法流露出来。这个事情怎么做,师长做的一切事业都是从法出身的,都是缘着法的——从整体的缘起,居士们的修学方向,团队走得路径。平常我们嘴巴里说,要有上位,要有法师,真正有没有,抖可以在一些微小的事情上很容易看出。
这,正是所谓“魔鬼出于细节”。
上善若水,感念朴老恩德
——2010安徽助学走访之行完结
图1
图2
图3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德泽草木2
图11
陵园中间矗立着高达9.3米的朴老塑像,巍巍乎,朴老屹立在这山水天地之间,目光中满是慈悲和博远。塑像后是93级台阶,代表着朴老走过的93个春秋。走在台阶上,静下心来仔细的听,每个脚步声都化作泉水的咕咚声,“咕咚、咕咚”——这种不凡的现象,便是在陵园修建时没有规划,而在建成后自然出现的“响水台阶”。一路走上去,心灵与这响水声呼应,一次次地被沉淀和洗涤。一个同学问:为什么这儿能听到泉水的声音呢?一个词马上映入脑海——“上善若水”!
图13
图15
图16朴老的墓地
图17
图18饶墓地诵六字真言
“不可夺,石之坚,天能补,海能填;不可侮,石之怪,叱能起,射无碍;其精神,其意志,友乎师,石可拜。”寺前的每个孩子从入学开始,就接受这“石头精神”的教育。据聂校长说,寺前镇是农村学校中考入省重点中学太湖中学最多的。短短的半天的接触中,志愿者们也感受到了这里百姓不一样的淳朴和厚重。
图19状元府一角
在朴老的陵园前,大家一起深深地鞠躬,虔诚地绕着陵园一遍遍地念诵六字真言,并打扫陵园四周的环境。之后来到朴老的故居状元府,看到朴老生平简介中提到他在抗战时期,于上海孤儿教养院任执事期间(1946年至1949年),接收了3200名孤儿。在那个年代,那样的条件下,朴老能把慈善做到这样的程度,做为当今社会的基金会志愿者和佛弟子,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需要更加发心,更加努力。然而,一切都无法表达对朴老的敬意,表达对大善知识无量无边功德的赞叹。
参观完状元府时间尚早,大家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禅宗古寺——西风禅寺。西风禅寺现在也处于建设时期,新的宏伟的大雄宝殿依山而建。前两年,前来拜访的志愿者还在一个小石洞中用斋,今年已改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大斋堂了。寺里一位老僧,红光满面,特别谦和慈悲,他准备结缘给大家念珠,怕寺里破费,大家就婉言谢绝了,没想到老僧一直等在下山的路口,临别送给每人一张护身符咒,并用太湖乡音一直说:“念佛好啊,念佛好啊,别人烦恼我不恼……”他笑容满面地向每一个人合掌祝福,他的慈悲和谦和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寺院的主持天通法师几天来都在忙于大殿佛像安装之事,志愿者们回到县城后,他又打电话来表示没有与大家见面,感到抱歉。志愿者们说:看到寺院的变化之大,知道您很辛苦,希望法师多保重!这时,想到了为众仆劳的赵朴老,普愿一切为佛教为众生在奔波忙碌的善知识安康吉祥!
下午三点半,志愿者们坐火车离开太湖县,教育局汪局长和査科长又从百忙中赶过来为大家送行。满载着太湖县人民的情谊,仁爱人踏上了回家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