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龙泉日记

标签:
观世音菩萨《法华经》爱心大使法会普门品文化 |
分类: 龙泉每日 |
10月25日龙泉日记
经历了昨天的风风雨雨,今天虽然狂风大作,但却迎来了一个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好天,也迎来了又一个充实共修的日子。今天僧俗二众深入经藏,普熏大乘佛法种子,《法华经》圆满读诵完毕。晚上,针对师父“十一精进共修”所做开示,贤建法师带动大家进行了研讨,热烈的气氛让人全然忘却了凤凰岭上临近初冬的寒冷。
贤俊法师谈诵《法华经》
今天僧俗二众诵读的7卷28品的《妙法莲花经》功德圆满。
《法华经》作为佛陀涅槃前开讲的最后一部圆教经典,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非常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鸠摩罗什译本,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法华经》成为了华人佛子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
刚刚结束诵经的维那贤俊法师,谈到了这次诵经的意趣:
这次诵的比以前慢,刚开始有点着急,后来发现这样不急不缓诵下来之后,感到很欢喜,发现原来《法华经》这么殊胜,比以前感觉强烈很多。诵《普门品》的时候,我当时在想妙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有什么关系?24品是妙音菩萨品,25品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我感觉那两品有点像,因为这两品正好前后挨着,我当时在想,以前也诵过《法华经》,好像都是诵得很快,就过去了,这次发现诵经要诵得相对慢一些。
《普门品》经常诵,觉得观世音菩萨与这个世界有大因缘,是广结善缘的代表,大家都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因缘,聚在一起,能够诵经,参加法会。
现在自己刚诵完经,内心是挺欢喜的。在诵经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对三宝、对佛菩萨的那种信心自然而然就生起来了。感觉到,原来我们本来就是最幸运的人:一是要好好珍惜当下的一切,一是好好地用功,深入经藏,里面真的是有太多宝贝了,智慧如海。我们所有能够参加法会的人都是幸运的人,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不可思议。如果你要想知道怎么不可思议的话,你可以读一读,但我估计你一个人诵跟法会当中大众一起诵还是不一样,这个很有加持力。
当问到,以前是木鱼师,现在作为维那师有什么感觉?
贤俊法师讲:当维那,和跟着诵,心的状态不一样,你要领众,要有一个利他的心,这样的话可能更能跟经文相应。下面有几百号人,和随着诵不一样。与做木鱼师感觉又不一样:打木鱼,有些时候你来不及思维,很少能够进入到经义里面,维那就有时间,你要领诵,有时间体会一下,这是一种很浓缩的一种体会。
居士们怎么样体会大乘经典的要义呢?
法师如是说:一方面是要体会经文的要义,一方面是要行,经论本来就是可以照着做的,每一品都是可以照着做的。
以《普门品》为例,观世音菩萨最大的特点就是耳根圆通,只有有人受苦,叫他,他就要去救,为大悲心所使。另一特点,就是应以何身得度,便以何身得度,也就是说他是非常应机的,你是什么根基,他就用什么方式来帮助你,这样被帮助的人绝对感受不到是观世音菩萨在帮助他。这样,就会感觉其实身边很多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其实我们在身边遇到境界的时候,听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忙,暗中去帮忙,这都是这种菩萨精神,所以身边有很多观世音菩萨的化身。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自解其意”,佛门中也有“经读百遍,其意自现”,怎么来理解呢?
法师讲:大家刚开始最大的障碍就是经文不熟,里面还有很多生字,读连贯也不容易。还有,诵《法华经》都需要时间,而现在的人都没有这种耐心。所以,经文要熟悉,之后再慢慢体会里面的经义。很多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所以要不但是读某一部经,还要读其他的经,然后联系起来去思维,这个是很重要的。经要熟到一定程度,遇到境界才会现形,你脑子里面才会现起来这个东西。天天诵《普门品》,天天去想着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然后你到了境界的时候,你念观世音菩萨,你的慈悲心就生起来了,就会想着关心别人,这个时候就能够到起现形的程度,所以要非常熟,经常去串习。
首先要了解本意,靠善知识来开演,也可以自己去体悟。另外就是行持,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你做观世音菩萨就要做到底,这个是关键,你做善行,立个志向,我到最后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不是做个活动,几天热度,然后过几天就没有了。这个要一直持续才行,到最后真的就成观世音菩萨了。我自己的善行也需要加强,向观世音菩萨学习。
怎么理解佛门中所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呢?
这部经指出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说佛出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部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成佛。《法华经》的主旨精神是一乘佛法和佛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也就是说,这部经中,认为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以最后都可以成佛,但前提是要经过修行,破除执著分别妄想方可证得。无论是三乘,还是五乘,最终都将归于一佛乘,无有余乘。
这个在学佛的道路上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关系到宗旨的问题,明白了这个,很多问题都可以汇通,见和行都要圆满,不是单方面的,见是目,行是足。
龙泉法会的爱心大使
这两天的法会,每到需要关怀、关心、关爱的时节,总会出现爱心大使的身影。他们既像天使一般飞到你身边,在寒风中送来温暖,在疾苦中送来良药;更像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如母念子,为你呵护,为你提策。
往届法会也有爱心大使,但本次法会更为规范,涵盖层面更为广大,如:爱心大使们首次统一佩带上印有龙泉LOGO的红授带。
李金茹师兄谈起了承担爱心大使组组长的缘起:就在法会前几天,贤生法师请他出任爱心大使组组长。当时他一点经验没有,就到处向人讨教。至今他还牢记当求教怎么做好爱心大使时,一位不知名的师兄传授的三字真言——“用心做!”他还向当过爱心大使的肖金兰、胡力力和陈晓娟三位师兄讨教。他们表态“放心吧,有我们呢!”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陈晓娟师兄还帮他将担爱心大使组的流程、行事历做了出来。李金茹师兄充满感激地说:“实际上,前期工作都是他们帮助我做的,自己并没有做什么!”
上山前,李金茹师兄在家就与女儿王晶晶商量如何做好爱心大使,让大家来到寺院感到温暖,感受到爱。母女俩在家里就精心制作了提策的小单子、反馈表、感恩卡、爱心卡、爱心大使LOGO,还做了漂亮的授带。他们想到山上常住非常辛苦,特别是在寒风中出坡的义工们:“其实,他们一年四季露天出坡风吹雨打的,我们俩就捉摸:寺院不像山下,僧团不能用护手的化妆品,不能用带香味的,就去选购了不含色素、不含香料、绿色环保的三大箱护手油。”这,就是大家看到贴有龙泉寺和爱心大使LOGO的甘油一号。
李金茹师兄从法会前行说起:“爱心大使们报到后,想到大家刚刚上山,还没有喝上一口热水,就集体去锅炉房打来开水,送到各个寮房中。想到第二天要拜山,预报有雨,就提前购买了二百多条毛巾,到时给大家檫脸。”又说老菩萨也问可不可以做爱心大使,不用召集就来了,都想把爱心献给大家——连贤生法师的妈妈也当上了爱心大使,这位对法师出家感到“心里特美”的老爱心大使,还把卖菜的1000元带来做了供养。还有一位64岁的老菩萨张晓兰,来自内蒙锡林浩特,其装裱作品93年还曾在全国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成为年龄最大的爱心大使。
李金茹师兄说到正行:“法会正行第一天,天降甘露,我见老菩萨们鞋里进了水,有不少人还光着脚。看到老菩萨,我就想到了妈妈,作为孩子怎能忍心让自己的妈妈受冻呢?于是,马上开车出去,找了好几家才在一家商店里一次购买了200双厚袜子。”200双袜子虽无声,但此处无声胜有声。
爱心大使胡力力师兄,从博客上看到围墙工程需要支援,几乎天天到工地出坡,这次又担任了副组长。他与宋致宏、王波、王晶晶、张华、李松华、周韵毅、艾玲玲等爱心大使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获得了心灵上的成长。在爱心大使菩萨精神的感召下,研修处孟师兄也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了较大提升。原来,这些天孟师兄天天在教化部办公室伏案工作,甚至一整天也不与人说句话,贤生法师见状就让他担任了教化部的爱心大使,天天给同行们沏奶茶。以前,孟师兄洁身自好,认为不需要别人关心,自己也不需要关心别人。如今,通过沏奶茶他体悟到三点:可以帮助自己打开心量;有助于心的安住;人与人之间需要爱的传递。同时,也体会到业果的真实不虚——只有为他人付出爱,才能收获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寒冬即将来临之际,正是有了爱心大使等大批效学观世音菩萨的义工们,才使来龙泉寺参加法会人们如沐春风,倍感温暖。
副总召集人的心得
这次法会副总召集人王国银师兄,是在龙泉寺法会承担三年的老义工。但遇到了很多新境界、新问题,以及像正行第一天天气那样的无常,以下是他历事练心、转心的心得:
法师开示说,要去随顺别人,配合别人,把自己放低。我做了很多次法会,总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什么事情都比别人会做,沟通起来就会有种障碍——就是供高我慢。比如:在与秘书阚柯沟通的时候,就出现了碰撞。他坚持他的原则,而我总觉得我是他的上位。我说得过细了,没有沟通好。他觉得我们存包的地方有限,地方用完了,就不要无限制地增加工作量。我的意思是只要有想存包的,我们都满足他。两个人意见不合,我就说:这件事情你不用做了,由我来做。当时,我是带着情绪和烦恼来说这句话的。过后想想,自己不对。一个上位,要有一种心量能包容别人,要关心下位,这个我没有做到。前行的时候准备不充分,没有沟通好,所以正行就出了问题。这是自己的一个弱项,没有把心很好地用在与大家的沟通上,也没有很好地关心他们,这是自己做得非常不足的地方。自己也反省到,阚柯是发心很好的,自己没有跟他很好地沟通,向他学习,非常惭愧,是自己不对。过后,我就他对说,存包的事情让他来做就好了。
阚柯说:没有想到我转心那么快!我感觉,要和合,表面上客气并不代表和合,而是内心有什么烦恼和不足的地方,大家能够坦诚相待,互相指出来,下次再做的时候不再发生同样的错误。光说好的,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不利于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阚柯在接待方面的工作做了好长时间了,比我熟悉,而我之前并没有做过接待,以前主要是做场地。
我的等流习气较重,我执也较强,一般不会主动去和别人沟通。但是通过这次法会,通过法师教导和做副总召集人,有了大提升。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一样了,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了。站在副总召集人的位置,看到自己学的有限,智慧也有限,德性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再就是沟通,作为一个副总召集,最起码应该心胸放宽,包容别人,接纳别人,与别人主动配合与沟通。不论什么问题,包括与别人起烦恼、发生碰撞,我体会是没有把自己放低,找别人沟通。如果说每个人都把自己放低,主动和别人沟通,我们的法会会做得更好。因为在三宝地做事,都是为别人服务,都是承担师长的事业。在法会中如果是采用行政命令方式就不行。内心有法的时候,遇到境界,内心能缘到法上,这个境界自己就能过去,自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在三宝地做事,若用世间的方式,命令别人做事情,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在三宝地做事要用法来凝聚人,而不是用世间的方式来做事。以前我做法会,一直在进进退退,在徘徊,过段时间就懈怠了,不能发长远心,总是断断续续。是因为自己的目标没有确定。上次听法师开示,学《广论》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依师?怎么样具备弟子相?依师,就要自己努力去创造依师的条件,这样做并不是去攀援,而是去主动承担师长的事业,与师父同心同愿。这样,你明白了师父做一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时候你就能体会到善知识就在你的身边摄受你。
我感到做法会,不像别的部门那样,人员比较稳定。法会是引导人们进入佛门的地方,是接纳新人的地方,也是历练人的地方,是为各个部组输送人才的地方,所做的是在承担师长事业。当我有这个心理时,目标明确了,当遇到一些境界和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就不会像以前那样目光短浅,心量狭小,就不会出现对别人观过,不理解别人等情况。而且遇到境界的时候转心很快,因为你的目标远了,大了。你目标小的时候,转心比较困难。
长远心和目标生起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信心就会比较足。长远心、目标、宗旨的确立,心量就会扩大,就能更快地转心,缘到法上,思维法意。
以前做法会义工,挺开心。上位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从承担组长,一步一步走过来,做部长,再到今天的副总召集人,需要很大的信心。没有做这个位置的时候,总是观别人的过失。自己做的时候,还没有别人做得好。别人身上很多优点需要自己去学习。通过做副总召集人,体会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要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努力配合别人,努力沟通。沟通太重要了,80%的问题是沟通问题,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发现身边的佛菩萨。现在心转过来之后,发现每个人都是佛菩萨,真正不足恰是自己。
干实事,在无常中历练
“干实事。”法会第一天上午,贤宏法师传达了师父这样一个教授。一整天,贤生法师的脑子里都在想:到底什么是干实事呢?
晚上,执行组开会时,贤生法师分享道:“如果说我们要在境界中干实事的话,那就是要按照师父说的,把一切境界都当作成佛的资粮。如果我们做的跟成佛没有关系,那都不是什么实事。所有的境界都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和考验。这样去面对,我们的用心就会改变。用心改变了,境界来了就来了,内心非常平静。”
气温骤降,师父请禅兴法师转发给大家一个短信:“你告诉义工、居士,天冷了,多穿点衣服。”
“我觉得师父就是在干实事,实实在在地在境界上关心大家的身心状况,让人看了之后,内心非常温暖。”
还记得法会的前一天,贤生法师曾遇到一个很强的境界,觉得实在过不去了,就去找师父说。师父给了一句2004年对受戒弟子说的话:“菩提心要落在行处,我们造业才真实。”
“多简单啊!”贤生法师感慨道。不忘发心,安住道场,脚踏实地,广结善缘。
说到昨天的天气无常考验,每个人的脸上都禁不住浮现出会心的笑容。“一句话,境界太多了,”贤生法师总是带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笑容:“这次是我承担法会以来境界最多的一次。不过,感受最深的就是,面对那么多境界,整个法会还那么有序,而且有那么多人冒着雨来朝山,不让朝还觉得很遗憾。”
“这场风雨也是一种希求所感吧。”贤生法师说,在法会前的四五天,自己曾动了一个念头,觉得每次法会似乎都很顺利,没意思。“大概佛菩萨这次就特地示现这么多境界,让我们这支正在成长的团队多一些历练吧。”
其实,凄风苦雨,何尝不是佛菩萨给我们的最慈悲的礼物,我们又何尝不去微笑拥抱每一个成长的机会呢?